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2)
《傷寒發微》 (92)
1. 陽明篇
不嘔而但痞,則心下本無水氣可知,故證情與乾嘔之甘草瀉心湯殊異。但太陽誤下成痞,雖部位當胃之上口,要不為轉屬陽明,如未經誤下,病人不惡寒反惡熱,大渴引飲,表裏俱熱,乃真為轉屬陽明也。陽明病法當多汗,然又有腸胃無實熱,不能蒸水液成汗,而小便數者,其大便必硬。
不更衣十日無所苦,雖硬不可攻之,此時津液不能上承,亦當渴欲飲水,但須少少與之,而不宜過多,所以然者,陽熱少而蒸化難也。惟節末「但以法救之,渴者宜五苓散」二語,則殊有未妥。蓋此節所論為小便數而陽熱不甚之證,設令為水濕中阻,津液不得上承,則以五苓散利其小便。中氣既通,內藏津液,自當隨陽上達。
今小便既數,大便復硬,則其渴為津液內竭。豈有津液內竭之證,而反用五苓散者乎?愚按「少少與之」下,當脫「水停心下」四字。蓋津液內竭而渴欲飲水,原不同陽明熱盛者易從汗泄,必有水停心下之弊。設水停心下,津不上承而渴,但用五苓驅水下行,然後中氣通而津液上達,不治渴而渴自止矣。太陽篇云:「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
」所謂法也。
脈陽微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也。汗出多者,為太過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,亦為太過。太過為陽絕於裏,亡津液,大便因硬也。
脈浮而芤,浮為陽,芤為陰,浮芤相摶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趺陽脈浮而濇,浮則胃氣強,濇則小便數,浮濇相摶,大便則難,其脾為約,麻仁丸主之。
麻仁丸方
麻仁(二升)芍藥(半觔)枳實(半觔)大黃(一觔)厚朴(一觔)杏仁(一觔去皮尖,別研作脂)
上六味,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飲服十丸,漸加,以知為度。
太陽之傳陽明也,曰脈大,曰脈數急。此由太陽浮脈,一變而成內實之脈也。陽明之證,大便固硬,然大便硬者,要不盡為大承氣證,此不可以不辨也。夫太陽之氣,由衛而達於皮毛,為水分蒸化之汗。由營而達於肌腠,為血分泌出之汗。由三焦而下出膀胱,為水分未經化汗之液。
之三者,雖半屬人體中廢料,其中亦含有陰液,與體中陽氣化合,足以排泄外來之風寒。然泄之太過,皆能耗胃中津液,不能溉潤大腸,而大腸為之燥結。故三因不同,而同歸於大便之難,均之與正陽陽明潮熱譫語者,相去懸絕。故仲師分條辨脈,使來學知所抉擇。脈陽微則平,陽實則滑大。
夫太陽之病,無論傷寒中風,服麻桂湯後,皆當取其微似汗者,病乃隨汗而解,故脈陽微而自汗,汗出少者,為自和。自和者,肌表通徹而營衛和也。至於脈微自汗,汗出太多,則陰液必損。因發汗太多,脈陽實而見滑大者,亦為陰液受損,故仲師皆謂太過。陰液外散,則胃中陽熱,與陰氣隔絕而成燥實,大便因硬,此大便之難,由於發泄肺與皮毛,汗傷衛氣,肺陰虛而水之上源竭也。
白話文:
陽明篇
不嘔吐卻只是胸悶,表示心下本來就沒有水氣停滯,所以症狀和乾嘔的甘草瀉心湯證候不同。但若太陽病誤用下瀉藥導致胸悶,雖然部位在胃的上口,但並非真正轉屬陽明;如果沒有誤用下瀉藥,病人不惡寒反而惡熱、口渴想喝水、表裡都發熱,才是真正轉屬陽明。陽明病症應該多汗,但如果腸胃沒有實熱,無法蒸發水液成汗,而小便卻很多,那麼大便必定乾燥。
連續十天不換衣服也沒有不舒服,即使大便乾燥也不可攻治,此時津液不能上達,也會口渴想喝水,但只能少量給水,不宜過多,原因是陽熱不足,蒸化功能差。但是原文結尾「但以法救之,渴者宜五苓散」這句話,就顯得不太妥當。因為這段論述的是小便多而陽熱不盛的證候,假如是水濕阻礙,津液不能上達,則用五苓散利尿。中氣通暢後,體內津液自然會隨著陽氣上行。
現在小便多,大便又硬,那麼口渴是因為體內津液耗竭。怎麼會有體內津液耗竭的證候,卻反過來用五苓散呢?我認為「少量給水」後面,應該去掉「水停心下」四個字。因為津液耗竭而口渴想喝水,和陽明熱盛容易從汗液排出不同,必定沒有水停心下之症。假如水停心下,津液不能上達而口渴,只用五苓散利尿,然後中氣通暢,津液自然上行,不治療口渴,口渴自然會停止。太陽篇說:「口渴想喝水,水喝下去就吐,叫做水逆,用五苓散治療。」這就是方法。
脈象陽氣微弱而汗出很少,是身體自然調節的結果;汗出很多,就是過度了。陽脈實證,因為發汗導致汗出很多,也是過度了。過度則陽氣內虛,津液耗損,大便因此乾燥。
脈象浮而虛弱,浮代表陽,虛弱代表陰,浮虛相搏,胃氣生熱,陽氣則虛脫。趺陽脈浮而緊,浮則胃氣強盛,緊則小便多,浮緊相搏,大便則難,脾氣虛弱,用麻仁丸治療。
麻仁丸方
麻仁(二升)芍藥(半斤)枳實(半斤)大黃(一斤)厚朴(一斤)杏仁(一斤,去皮尖,另研磨成膏)
以上六味藥,研磨成粉,用蜂蜜做成丸藥,如梧桐子般大小,一次服用十丸,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病情好轉為止。
太陽病傳變到陽明,脈象表現為脈大、脈數而急促。這是因為太陽病的浮脈,轉變為內實的脈象。陽明病的症狀是大便乾燥,但大便乾燥並非一定都是大承氣湯的證候,這一點必須區分清楚。太陽的陽氣,通過衛氣到達皮膚毛髮,形成水分蒸發的汗液;通過營氣到達肌膚腠理,形成血液分泌的汗液;通過三焦向下排出到膀胱,形成水分未經蒸發的液體。
這三種汗液,雖然部分屬於人體的廢物,但其中也含有陰液,與體內陽氣結合,足以排出外來的風寒。但是排出過多,都會耗損胃中的津液,不能滋潤大腸,導致大腸乾燥結實。所以三種原因不同,卻都導致大便困難,與正陽陽明潮熱譫語的證候,差別很大。所以仲景先生詳細區分脈象,讓後學者能夠有所抉擇。脈象陽氣微弱則平和,陽氣實證則滑大。
太陽病,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,服用麻黃桂枝湯後,都應該觀察到微微出汗的現象,病情就會隨著出汗而好轉,所以脈象陽氣微弱而自然出汗,汗出很少,是身體自然調節的結果。自然調節,就是肌表通暢,營衛調和。至於脈象微弱而自然出汗,汗出過多,則陰液必定受損。因為發汗過多,脈象陽氣實證而表現為滑大,也是陰液受損,所以仲景先生都認為是過度了。陰液外散,則胃中陽熱與陰氣隔絕而乾燥結實,大便因此乾燥,這種大便困難,是因發汗損傷肺與皮膚毛髮,汗液損傷衛氣,肺陰虛弱,導致水液來源枯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