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3)

1. 陽明篇

太陽之病,其脈本浮,夫中風之證,皮毛本開,風從毛孔而入,直入肌腠,肌腠皆孫絡密佈之區,故其病在營而不在衛,即傷寒為病,表解腠理未和者,其病亦在營而不在衛,故病有隨經入裏,而熱入血室者,亦有隨陽上出而為衄者,亦有發肌理之汗,取資於血液之分泌者。

設因發肌腠之汗,過傷其血液之分泌,或因衄血,或因血結胞中,用抵當湯下後,表病未解,血分既傷,其脈必浮芤相摶。血液愈少,胃中益生燥熱,而在裏之陽熱,亦與陰氣隔絕,而腸胃燥結,此大便之難,由於開泄脾與肌肉,及衄血蓄血傷其營氣,而統血之藏虛也。足陽明胃氣,以趺陽為驗,浮則為胃氣上盛,濇則陰液下消。

胃熱盛於上,小便數於下,則見浮濇相摶之脈。胃中津液日少,遂成脾約,此大便之難,由於胃火太盛,太陽水氣以不勝煎迫而從腎膀泄也。此三證,一由水分傷於皮毛之多汗。一由血分傷於肌理之多汗及衄與蓄血。一由胃火太甚,自傷未曾化汗之水分,而胃中亡其津液。

仲師特於第三證出脾約麻仁丸方治者,蓋以上二證,治之得宜,必不致大傷水分血分,不似穀勝水負,必待善後之方治也(須知陽絕於裏,為厥陽獨行。不獨表汗太過,血液內虧為陽絕於裏,即胃氣獨盛,小便數而胃中不留水液者,亦為陽絕於裏。譬猶狂夫逐婦,恩絕中道者然,故謂之絕。

張隱庵乃謂表陽內陷,如絕於裏而不行於外者然,所謂以其昏昏,使人昏昏也)。

太陽病,二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此條訂正)

太陽病三日,當為二日,謂七日以後也。發汗不解,郤復蒸蒸發熱,則病不在表而在裏,胃中熱而蒸逼於外也。故但需調胃承氣已足消融其裏熱,不似有燥屎者,必需攻堅之枳實也。

傷寒,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將傳陽明,必上濕而下燥,中氣不通。上焦水液,蒸化而成痰涎,胃底胆汁不能相容,乃上逆而為吐。吐後腹脹滿者,濕去而燥實未減也。故亦宜調胃承氣以下之。設腸胃初無宿垢,則上膈陽氣既通,中氣自能下達,不當見脹滿之證矣。

太陽病,若吐,若下,若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。與小承氣湯和之,則愈。

太陽之病,所以轉為陽明者,必有其因。其不傳陽明者,亦必有其因。借如陽脈微者,為陰陽自和,當自汗而解。但陰脈微而陽脈實者,為汗多胃燥,當下之而解。寸微浮,胸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為胸有寒飲,當吐之而解。此太陽之病可吐下發汗而解也。惟吐下與汗,皆傷陰液,心營不足,或不免於內煩,使小便不數,雖至懊憹,梔豉湯足以解之。

惟小便數而大便因硬,積久將成內實,但因小便數而大便難者,究與陽明壯熱而致小便數者有別,故但用小承氣湯和之即愈,不待芒硝之鹹寒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篇

太陽病初期,脈象浮,這是因為中風的症狀,表皮毛孔開洩,風邪由毛孔侵入肌膚組織。肌膚組織遍佈細小的經絡,所以疾病侵犯的是營氣,而非衛氣。即使是傷寒,如果表症消退但肌膚組織尚未恢復協調,疾病也同樣侵犯營氣而非衛氣。因此,疾病可能循經絡深入臟腑,熱邪侵入血液;也可能隨著陽氣上行而導致鼻出血;也可能因肌膚組織出汗,消耗血液的津液。

如果因為肌膚出汗過多,損傷血液津液的分泌,或者因為鼻出血、血液凝結成塊,使用抵當湯治療後,表症未解,血分受損,脈象就會呈現浮弱而兼有弦急的狀態。血液減少,胃中就會產生燥熱,裡面的陽熱也會與陰氣隔絕,導致腸胃燥結,大便困難。這是因為開洩脾胃與肌肉的功能,以及鼻出血和蓄血損傷營氣,導致統攝血液的臟腑功能虛弱的緣故。足陽明胃經的氣機,以趺陽脈來觀察,浮脈表示胃氣上盛,弦脈表示陰液下消。

胃熱盛於上焦,小便頻數,則會出現浮弦兼急的脈象。胃中津液日漸減少,導致脾胃功能失調,大便困難。這是因為胃火太盛,太陽經的水氣無法抵擋煎熬而從腎經排出。這三種症狀,一種是由於皮毛出汗太多損傷水分;一種是由於肌理出汗太多、鼻出血及血液凝結損傷血分;一種是由於胃火太盛,損傷尚未化成汗液的水分,導致胃中失去津液。

仲景特別用麻仁丸治療第三種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,是因為前兩種症狀如果治療得當,就不會嚴重損傷水分和血分,不像穀物勝過水,需要後續的治療。要知道,陽氣衰竭於內,就如同厥陰獨行。不僅表汗過多、血液內虛導致陽氣衰竭於內,即使是胃氣獨盛、小便頻數而胃中不留水液,也屬於陽氣衰竭於內。就像狂夫追逐妻子,中途恩情斷絕一樣,所以稱為“絕”。

張隱庵認為表陽內陷,如同陽氣衰竭於內而不能外行一樣,所謂“以其昏昏,使人昏昏也”。

太陽病兩天,出汗後症狀未解,持續發熱,屬於胃熱,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(此條訂正)

太陽病三天,應為兩天,是指七天以後。出汗後症狀未解,又持續發熱,則疾病不在表而在裡,胃中熱邪蒸騰於外。所以只需用調胃承氣湯就能消除裡熱,不像有燥屎者,需要攻堅的枳實。

傷寒,嘔吐後,腹部脹滿,用調胃承氣湯。

太陽病將要傳變到陽明經,必然是上焦濕潤下焦乾燥,中氣不通。上焦水液蒸騰化為痰涎,胃底膽汁不能相容,就會上逆而嘔吐。嘔吐後腹部脹滿,是因為濕邪已去而燥實之邪未減。所以也應該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如果腸胃本來沒有宿便,則上焦陽氣通暢,中氣自然能下達,就不會出現脹滿的症狀。

太陽病,如果嘔吐、下利、或出汗後,輕微煩躁,小便頻數,大便乾燥,用小承氣湯治療,就能痊癒。

太陽病轉變為陽明病,必然有其原因;不傳變到陽明病,也必然有其原因。比如陽脈微弱,陰陽自和,就會自汗而解。但陰脈微弱而陽脈實盛,是因為出汗太多導致胃燥,就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。寸脈微浮,胸部痞悶堅硬,氣往上衝擊咽喉不能呼吸,是因為胸中有寒飲,就應該用嘔吐的方法治療。所以太陽病可以通過嘔吐、下瀉、發汗來治療。但是嘔吐、下瀉和發汗都會損傷陰液,心營不足,可能會出現內煩,小便不頻,即使出現懊惱煩躁,梔子豉湯就能治療。

但是小便頻數而大便乾燥,久而久之會形成內實,但只是因為小便頻數而大便困難,與陽明經壯熱導致小便頻數有所不同,所以只用小承氣湯就能痊癒,不需要芒硝的寒涼之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