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4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4)

1. 陽明篇
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。煩躁,心下硬,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少少與,微和之,令小安。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,六七日,小便數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此節補太陽篇血弱氣盡節未備之義,特於陽明篇發之也。血弱則腠理開而營氣微,氣盡則皮毛開而衛氣微。血弱氣盡為肌表虛,肌表虛則其脈當弱。血弱氣盡,固當有邪乘肌表之虛,與正氣相摶,結於脅下,往來寒熱者,此所謂太陽柴胡證也。夫營衛兩虛之證,水氣盛,則以不得標陽之化而結於脅下。

水氣不盛,則以胃熱內熾而病煩燥。得病二三日,未過七日之期限,又未經汗吐下,必不致陰液大傷,此證初傳陽明,猶當為中氣用事,此時胃熱上蒸,脾濕乘之,濕熱交阻,氣機痞塞,故心下硬滿,但此心下硬滿,原不同誤下成痞,大小陷胸及瀉心諸湯,俱不可用。正恐下後陰液既虧,上膈之濕熱,留積胸中而不去,故必至遲四五日,俟中脘濕邪,漸及化燥,然後得用小承氣湯以微和胃氣而止其煩躁。六日復與小承氣以行其大便,設大便不行,濕邪猶未化也。

蓋濕之鬱於腸胃,若膠痰然,粘膩阻滯,衝激不去,必俟其與燥屎連結成片,乃能一攻而盡。若攻之太早,燥屎去而濕邪獨留,有內熱不清,久延而不易愈者,所謂欲速不達也。病至六七日,太陽之期已滿,而陽明當燥,然小便既少,猶恐濕邪滲入大腸,雖久不大便,脹滿而不能食,直腸雖燥,迴腸中宿垢,猶不免與濕邪併居。

設經誤下,則濕邪終不了了,故待小便既利,然後可用大承氣以攻之,則濕經化燥,乃不至下後更有餘弊。按此節本文,原係「煩躁」,張隱庵解為「煩燥」,致與全節大旨,顯相背馳。不然,二三日已口中生燥,何至六七日用承氣湯,猶先硬後溏者乎?

傷寒,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裏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張隱庵曰:「此為悍熱之氣,循空竅而上炎者。」《靈樞.動輸》曰:「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氣上衝頭者,循咽上走空竅,循眼系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合陽明,並下人迎。」此胃氣別走於陽明。故陰陽上下,其動若一,目中不了了者,乃悍熱之氣,循眼系而上走空竅。

睛不和者,腦為精髓之海,而髓之精為瞳子,悍熱之氣,循眼系而入腦,故睛不和。大便難而無燥屎,身微熱而非壯熱,故曰:「無表裏證。」實熱在裏,而悍氣獨行於上,故謂之實。設下之不早,有腦膜爆裂而死者,故當急下。予於張隱庵集注,往往嫌其望文生訓,獨此節能於陽明篇中發明腦部,為中醫改進之先聲,其功為不可沒也(此證輕則闕上痛,重者滿頭皆痛,西醫謂之腦膜炎)。

白話文:

陽明篇

病人發病二到三天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傷寒柴胡證的症狀。病人煩躁不安,心下堅硬,到了四五天,雖然能吃東西,但應少量服用小承氣湯,輕輕調和,讓病人稍微舒服一些。到第六天,服用一升承氣湯。如果仍然沒有大便,到了六七天,小便次數少、量也少,即使不能進食,但大便最初堅硬,之後一定會變稀軟,還沒完全變硬之前就攻下,一定會變稀軟,必須小便通暢,大便確定是堅硬的,才能攻下它。此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
這一段補充了《太陽篇》中關於血虛氣弱的內容,特別在《陽明篇》中加以闡述。血虛則腠理疏鬆,營氣虛弱;氣弱則皮毛疏鬆,衛氣虛弱。血虛氣弱導致肌表虛弱,肌表虛弱則脈象虛弱。血虛氣弱,必然會有邪氣乘虛而入肌表,與正氣相搏,凝聚在脅下,出現寒熱往來,這就是所謂的太陽傷寒柴胡證。營衛雙虛的症狀,如果水氣盛,則因不能達到陽氣的化消而凝聚在脅下;如果水氣不盛,則因胃熱內盛而導致煩躁不安。發病二到三天,還不到七天的期限,又沒有經過發汗、吐瀉等治療,陰液損傷一定不會很嚴重。此症初期傳入陽明經,仍然應該依靠中氣的作用,此時胃熱上蒸,脾濕乘虛而入,濕熱交阻,氣機阻塞,所以心下堅硬滿悶。但這種心下堅硬滿悶,與誤下導致的痞證不同,所以大小陷胸湯、瀉心湯等方劑都不能使用。擔心下瀉後陰液虧損,上焦的濕熱停留在胸中不去,所以必須等到四五天之後,待中脘的濕邪逐漸化燥,然後才能使用小承氣湯來輕輕調和胃氣,緩解煩躁。第六天再服用小承氣湯以通大便,如果大便不通,說明濕邪還沒有化解。

因為濕邪鬱結在腸胃中,像膠痰一樣粘膩阻滯,衝擊不出,必須等到它與乾燥的糞便結合在一起,才能一舉攻下。如果攻下過早,乾燥的糞便排出去了,濕邪卻獨留下來,就會出現裡熱不清,久治不愈的情況,這就是所謂的欲速則不達。病程到六七天,太陽病的期限已滿,陽明經應該燥熱,但小便量少,還擔心濕邪滲入大腸,雖然很久沒有大便,腹部脹滿不能進食,直腸雖然乾燥,但迴腸中宿便仍然可能與濕邪一起存在。

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,濕邪終究不能消除,所以必須等到小便通暢之後,才能使用大承氣湯攻下,這樣濕邪才能化燥,才不會出現後遺症。這段文字原本是“煩躁”,張隱庵解釋為“煩燥”,與全文的大意顯然相悖。否則,二三日就已經口乾舌燥了,為什麼到六七天用承氣湯,仍然先硬後軟呢?

傷寒病,六七天,眼睛不舒服,眼球不協調,沒有表裡證的症狀,大便秘結,身體微熱,這是實證。應該立即攻下,服用大承氣湯。

張隱庵說:“這是悍熱之氣循經絡向上炎燒。”《靈樞·動輸》說:“胃氣上注於肺,其悍熱之氣上衝頭部,循咽喉向上走空竅,循眼系入絡腦,出顑,下客主人,循牙車合陽明,並下人迎。”這是胃氣另外走陽明經的循行路線。所以陰陽上下,其運動如同一個整體,眼睛不舒服,就是悍熱之氣循眼系向上走空竅。

眼球不協調,是因為腦為精髓之海,而髓的精華是瞳仁,悍熱之氣循眼系入腦,所以眼球不協調。大便秘結卻沒有乾燥的糞便,身體微熱而不是壯熱,所以說“沒有表裡證”。裡實熱,而悍熱之氣單獨向上走,所以說是實證。如果不及時攻下,可能導致腦膜破裂而死,所以必須立即攻下。我對張隱庵的集注,往往嫌其望文生訓,唯獨此節能在陽明篇中闡明腦部病症,為中醫學的進步開了先河,其功不可沒(此證輕則頂部疼痛,重則整個頭都痛,西醫稱為腦膜炎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