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5)

1. 陽明篇

陽明病,發熱,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陽明為病,法當多汗發熱,故有發熱而渴欲飲水者,有汗出多而渴者,胃中之燥不言可知。蓋發熱為營血熱熾,汗多為衛氣外張,此證陰虛陽亢,營血熱甚則脾精槁,衛陽張甚則肺液枯,須知此發熱汗出,為腸胃燥熱蒸逼所致。譬之釜底燃薪,則釜中之水,鬱熱沸騰,而蒸氣四出,熄其薪火則沸止,而氣定矣。

此則急下之義也。張隱庵乃謂:「無腸胃之府證,止發熱汗出多者,病陽明之別氣,非陽明之本氣。」說解殊謬。
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發汗不解,腹滿痛,為太陽急傳陽明之證。夫太陽陽明合病,原自有胃氣不和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服小柴胡湯濈然汗出而愈者。亦有汗出多而惡寒,宜桂枝湯發其汗者。又有無汗而喘,以麻黃湯發汗而愈者。若發汗不解,而驟見腹滿痛之證,則太陽表病未去,陽明燥實已成。

腹滿痛為大小腸俱隔塞不通,若不急下,燥氣將由大腸蒸逼小腸,有攻之而不能動者,為小腸容積甚隘,而疏導益難為力也。按臍右斜下一寸,大小腸交接處,小腸之末,多一空管,名曰盲腸。設有化物注入,久必潰爛,名盲腸炎,中醫謂之腸癰,有大黃牡丹湯、敗醬散二方。
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腹滿一證,寒與宿食之辨耳。腹滿不關宿食,則按之不痛,證屬虛寒,且寒甚則滿,得溫必減。故腹滿時減者,當與溫藥,四逆湯其主方也。惟腹滿不減則為實,按之必劇痛,即或大小溲時通,有時略減,特減亦甚微,不足言減。宿食之停貯大小腸者,則固依然不去,故宜大承氣以下之,而病根始拔,按此條並見《金匱.腹滿篇》,參考之其義自見。

陽明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為順也。負者,失也。互相克賊,名曰負也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少陽一經,所以主疏泄者有二。一係手少陽三焦,上中二焦屬淋巴管,所以排泄汗液。下焦屬腎與膀胱,所以通調水道,故古稱少陰為寒水之藏。一係足少陽,胆寄肝葉中,與胃為同部,居胃之右,而胆管注於十二指腸之端,與胃底連屬。胆汁助消融水穀,實從胃底幽門滲入,而十二指腸必先受之。

陽明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者,胃底胆汁,合胃中宿垢而下陷也。少陰篇「少陰病,自利清水色純青」者即此證。色純青為胆汁,胆主疏泄,故必自利。其脈不負者為順,蓋惟見弦急滑數而不見少陰微細之脈,猶為少陽陽明正脈。夫少陰負趺陽為順,即趺陽負少陰為逆,為其水寒而中陽敗也。

且少陽負趺陽為順,即趺陽負少陽為逆,為其中氣不和而胆火上逆也。惟脈滑而數,乃為陽明正脈,而不見少陽之弦急,並不見少陰之微細,乃為有宿食之脈。金匱云:「下利脈滑者,當有所去,大承氣湯主之。」此即其脈不負之說也。

白話文:

陽明篇

陽明病,發燒,出汗很多,要趕快服用瀉下藥物,宜用大承氣湯。

陽明病的症狀,通常是發燒、多汗,所以會有發燒口渴想喝水,或汗出很多又口渴的情況,胃中乾燥缺水可想而知。發燒是因為營血(血液)熱盛,汗多是因為衛氣(人體防禦氣)外洩,這種症狀是陰虛陽亢,營血熱盛則脾的精氣枯竭,衛陽外洩則肺液乾燥,必須知道這種發燒出汗,是因為腸胃燥熱蒸騰所致。就像鍋底燃燒柴火,鍋裡的水就會沸騰,蒸氣四溢,熄滅柴火,沸騰就會停止,蒸氣也會平息。

這就是急需瀉下藥物的原因。張隱庵認為:「沒有腸胃積滯的症狀,只有發燒出汗多的,是陽明病的別氣,不是陽明病的本氣。」這種說法非常錯誤。

發汗後症狀未解,肚子脹痛,要趕快服用瀉下藥物,宜用大承氣湯。

發汗後症狀未解,肚子脹痛,是太陽病迅速傳變為陽明病的症狀。太陽和陽明合病,本來就有胃氣不和,脅肋下硬脹滿,不大便還嘔吐,服用小柴胡湯後,大量出汗而痊癒的。也有汗出很多又惡寒,宜用桂枝湯發汗的。還有不出汗而喘,用麻黃湯發汗而痊癒的。如果發汗後症狀未解,突然出現肚子脹痛,那就是太陽表證未除,陽明燥熱積滯已經形成。

肚子脹痛是因為大腸小腸都阻塞不通,如果不趕快服用瀉下藥物,燥熱之氣將由大腸蒸騰逼迫小腸,就會有攻之而不能動的情況,因為小腸容量很小,疏通就更加困難。在肚臍右下方一寸,是大腸小腸交接處,小腸末端,通常有一個空管,叫做盲腸。如果食物殘渣進入,久而久之就會潰爛,叫做盲腸炎,中醫稱為腸癰,有大黃牡丹湯、敗醬散兩個方劑可以治療。

肚子脹滿沒有減輕,或減輕的程度微不足道,應該服用瀉下藥物,宜用大承氣湯。

肚子脹滿這個症狀,要區分是寒證還是宿食。肚子脹滿不是因為宿食,按壓肚子不痛,症狀屬於虛寒,而且寒氣越重,脹滿越厲害,用溫熱藥物治療一定會減輕。所以肚子脹滿時好時壞,應該服用溫熱藥物,四逆湯是主要的方劑。只有肚子脹滿沒有減輕,才是實證,按壓肚子一定會劇痛,即使大小便通暢,有時略微減輕,但減輕的程度非常微弱,不足以稱為減輕。宿食停留在大小腸裡,仍然沒有排出,所以應該服用大承氣湯瀉下,才能根治疾病,這一點在《金匱要略·腹滿篇》也有記載,可以參考一下,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。

陽明和少陽合病,一定會腹瀉,脈象正常表示病情順利,脈象不正常表示病情不順利。互相克制,稱為不順。脈象滑數表示有宿食,應該服用瀉下藥物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少陽經,主管疏泄的有兩個方面。一是手少陽三焦經,上焦中焦屬於淋巴管,負責排泄汗液。下焦屬於腎和膀胱,負責調節水道,所以古人稱少陰為寒水的收藏場所。一是足少陽膽經,膽寄居在肝葉中,與胃同屬一個部位,位於胃的右邊,膽管通向十二指腸末端,與胃底相連。膽汁幫助消化水穀,實際上是從胃底幽門滲入,十二指腸首先接受膽汁。

陽明少陽合病,一定會腹瀉,是因為胃底的膽汁,與胃中宿垢一起下沉的緣故。少陰篇「少陰病,腹瀉清水,顏色純青」就是這個症狀。顏色純青是膽汁的顏色,膽主管疏泄,所以一定會腹瀉。脈象正常的表示病情順利,因為只見到弦急滑數的脈象,沒有見到少陰經微細的脈象,仍然是少陽陽明經的正常脈象。少陰經不順利,而趺陽脈順利,就是趺陽脈不順利而少陰經順利,是因為水寒而中陽衰敗。

少陽經不順利,而趺陽脈順利,就是趺陽脈不順利而少陽經順利,是因為中氣不和而膽火上逆。只有脈象滑數,才是陽明經的正常脈象,沒有見到少陽經的弦急脈象,也沒有見到少陰經的微細脈象,才是有宿食的脈象。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腹瀉脈象滑數,應該去除某些東西,大承氣湯主治。」這就是脈象正常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