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6)

1. 陽明篇

病人無表裏證,發熱,七八日,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穀善飢,至六七日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。宜抵當湯。

發熱汗多為陽明表證,腹滿痛為陽明裏證,此其易知者也。惟不見表裏證者,最難辨別。前於三急下之第一證,已明舉其例。發熱七八日,已在太陽傳陽明期內,脈雖浮數,法在可下,所以然者,熱在腸胃,其勢反緩,熱在氣分,其勢反急。急下證之熱衝腦部致目中不了了者,皆氣分之上逆為之也。

惟脈之脈數,本屬表熱,今以下後,浮去而數不解,陽熱併居於中脘,即有消穀善飢,六七日不大便者。設令兩足無力,則為肺熱葉焦之痿躄,仍宜大承氣湯(此證予屢見之)。若能食知飢,不大便而但見少腹滿,按之硬,脈滑而數者,乃為蓄血。予在斜橋治汪姓一證親見之。

予始用桃核承氣下之,大便紫黑,少腹軟而滿尚未減,後用大黃蟅蟲丸,久久方愈,乃知仲師抵當湯方治為不可易也。世有畏方劑猛峻而改用輕劑者,請以是為前車之鑒。

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

此承上節推言脈數不解之變證也。脈數為有熱,《金匱》云:「下利脈數,數而渴者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。」所以然者,熱鬱在裏,必傷其血。設不下利,則傷及胞中血海而為少腹硬滿之蓄血證。若下利不止,則久久必圊膿血(近人謂之赤白痢),此下利亦為熱證。

予治赤白利下,按其腹痛益劇者,多以大承氣湯取效,間亦有轉為寒證而用四逆、理中取效者。往往附子、乾薑至四五錢,惟此證喜按,按之則不痛,其脈必沉遲而不見浮數,用白頭翁湯多死。蓋病之轉移,攸忽萬變,殆未可以膠柱而豉瑟也(《金匱》原有桃花湯方治,以去濕和中)。又按西醫以傷寒第一期為腸窒扶斯,為太陽失表內傳陽明之燥矢證(即大承氣證)。

甚則為腸出血,即下利赤色者(熱則為承氣證,寒則為四逆證),並謂傷寒桿菌喜宿於腸內,此為大誤。中醫向無病菌之說,而治療法常於病氣在肌表先行發汗,一汗之後,病機已去,可見其初即有病菌,決不宿於腸間而宿於汗孔,故能於開泄肌表之時,一汗而排泄殆盡。惟其失表,桿菌之在汗孔者,漸入血絡,由血絡漸入腸中,乃有腸出血之證。

張隱庵以此條協熱,為協經脈之熱。便膿血,為經脈之血化而為膿。雖由憑虛推測,於病理要為不謬也。

傷寒,發汗已,身目俱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在裏不解故也。以為不可下也,於寒濕中求之。

傷寒為病,有火劫發汗,傷其血液,血色見於皮外而其身發黃者。有陽明之燥已成太陰之濕未化,濕熱內蘊而發黃者。有胆汁外溢,鬱於皮裏膜外而病陽熱無實之發黃者。有無汗小便不利而成水濕內蘊之發黃者。要未有發汗之後,反見身目俱黃者,蓋陽明之病未成,必由胃中陽熱迫水液成汗,然後胃中化燥,故發熱汗多屬陽明。其上膈津液未曾化汗者,則為痰涎,故頗欲吐,亦屬陽明。

白話文:

陽明篇

病人沒有表裡症狀,發燒持續七八天,即使脈象浮而數,也可以使用瀉下法。假設已經瀉下,但脈象仍然數而沒有好轉,伴隨發熱、消化良好且容易飢餓,六七天沒有大便,這是瘀血的症狀,應該使用抵當湯。

發熱汗多是陽明表證,腹部脹滿疼痛是陽明裡證,這很容易辨別。但是沒有表裡症狀的,最難區分。之前在三急下之第一證中,已經說明了例子。發燒七八天,已經在太陽傳陽明階段,脈象雖然浮而數,仍然可以用瀉下法,原因是熱在腸胃,其勢反而緩慢;熱在氣分,其勢反而急促。急下會導致熱衝擊腦部,導致視物不清,都是氣分上逆引起的。

然而,脈象的浮數本屬表熱,現在瀉下之後,浮脈消失了,但數脈沒有好轉,陽熱聚集在中脘(胃部),就會出現消化良好且容易飢餓,六七天沒有大便的情況。如果雙腳無力,則是肺熱傷及肺陰導致的痿躄(肌肉萎縮),仍然應該使用大承氣湯(我多次遇到這種病例)。如果可以進食且有飢餓感,沒有大便,但只有少腹部脹滿,按壓硬實,脈象滑而數,這是蓄血。我在斜橋治療汪姓病人時親眼見證過。

我最初使用桃核承氣湯瀉下,大便呈紫黑色,少腹部柔軟但脹滿尚未減輕,後來使用大黃蟅蟲丸,很久才痊癒,才知道仲景的抵當湯治療此症是不可替代的。世上有人害怕方劑峻猛而改用輕劑,請以此為戒。

如果脈象數而沒有好轉,瀉下不止,必定是熱邪與血結合,而排出膿血。

這是承接上文,論述脈象數而沒有好轉的變證。脈象數代表有熱,《金匱要略》說:「下利脈數,數而渴者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。」原因是裡面的熱邪鬱結,必定損傷血液。如果不下利,則會損傷胞中血海,而形成少腹部硬滿的蓄血證。如果下利不止,久而久之必定排出膿血(現代人稱之為赤白痢),這種下利也是熱證。

我治療赤白痢下利,按壓腹部疼痛加劇的病人,多用大承氣湯而有效,間或轉為寒證,而用四逆湯、理中湯有效。往往附子、乾薑用至四五錢,但這種情況喜按壓,按壓則不痛,脈象必定沉遲而沒有浮數,用白頭翁湯多半會死亡。疾病的轉移,變化萬千,不能一成不變地用藥(《金匱要略》原本有桃花湯治療,用於去濕和中)。又按西醫認為傷寒第一期為腸阻塞,為太陽經病邪未解而傳入陽明經的燥熱證(即大承氣湯證)。

嚴重則為腸出血,即下利赤色者(熱證用承氣湯,寒證用四逆湯),並認為傷寒桿菌喜歡寄生於腸內,這是很大的錯誤。中醫向來沒有病菌的說法,而治療方法常在病邪在肌表時先行發汗,一汗之後,病機已經去除,可見其一開始就有病邪,決不會寄生在腸道而寄生在汗孔,所以能夠在開泄肌表的時候,一汗而排泄殆盡。只是因為表邪未解,留在汗孔的病邪,漸漸進入血液,由血液漸漸進入腸道,才有腸出血的症狀。

張隱庵認為協熱,是經脈的熱邪。便膿血,是經脈的血化為膿。雖然是憑藉推測,但在病理上大致無誤。

傷寒,發汗之後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原因是寒濕留在體內沒有消除,所以認為不可以瀉下,應該從寒濕的角度治療。

傷寒的病因,有火熱劫奪津液發汗,傷了血液,血液顏色顯露在皮膚表面而身體發黃;有陽明經的燥熱已經形成,但太陰經的濕邪沒有化解,濕熱內蘊而發黃;有膽汁外溢,鬱結在皮膚內膜外而發黃,但陽熱並不實;有無汗小便不利而導致水濕內蘊而發黃。總之,發汗之後,反而出現身體和眼睛發黃的情況,是因為陽明經的病邪尚未形成,一定是胃中陽熱迫使水液化為汗液,然後胃中乾燥,所以發熱汗多屬於陽明。其上焦津液沒有化為汗液,則成為痰涎,所以很想嘔吐,也屬於陽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