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7)

1. 陽明篇

先濕而後燥,故陽明中氣反為太陰寒濕。發汗之後,不能發黃,其所以發黃者,必由發汗之後小便不利。太陰篇云:「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繫在太陰。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」然則仲師於本條所謂以寒濕在裏不解者,即小便不利之說也。寒濕在裏,未曾化燥,無論三承氣湯皆不可用,即麻仁丸亦在禁例。

脈浮者宜麻黃加朮湯。脈浮身重者,宜防己黃耆湯。水氣在皮中,宜白朮附子湯。所謂於寒濕中求之也。

傷寒,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茵陳蒿湯主之。

傷寒七八日,為太陽初傳陽明之期。身黃如橘子色,則非濕家如薰黃之比。然陽明之中氣未盡化燥,必有小便不利而腹微滿者。雖黃色鮮明,似乎陽熱用事,而濕與熱併居於腹部,故亦宜茵陳蒿湯,使濕熱從小溲而出,則濕減熱除而黃亦自退矣。

傷寒,身黃,發熱者,梔子柏皮湯主之。

梔子柏皮湯方

梔子(十五枚)甘草(一兩)黃柏(二兩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傷寒化熱,惟陽明腑證為多,其有不即化熱者,則為太陰寒濕,以陽明中氣為太陰故也。間有熱勝於裏與濕併居者,則為陽明濕熱,以胃熱未遽化燥,猶未離乎中氣之濕也。獨有身黃發熱者,陽氣獨行於表,而初無裏濕之牽掣,則為太陽陽明合病於肌裏,而為獨陽無陰之證,故但用生梔子以清上,生甘草以清中,黃柏以清下,則表熱清而身黃去矣。

傷寒,瘀熱在裏,身必發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
麻黃(二兩)連軺(二兩)赤小豆(一升)生梓白皮(一觔)杏仁(四十枚)大棗(二十枚)生薑(二兩)甘草(二兩)

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,再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

傷寒為病,起於表寒,血熱內抗,因生表熱。血為脾所統,散在孫絡,而密佈於分肉之中。表熱不從汗解,與太陰之濕併居,乃為瘀熱在裏,肌表為之發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,連軺以清上熱,生梓白皮以清相火,赤小豆以去裏濕,加麻黃、杏仁以疏肺與皮毛,大棗、生薑、甘草以助脾陽,使裏氣與表氣相接,則濕隨汗解,而裏熱不瘀矣。按此方連軺、赤小豆、生梓白皮合桂枝麻黃各半湯,而去桂枝、芍藥。

以衛氣之阻,表汗不出而君麻黃。以營氣虛而生熱,而去桂芍。以一身上下皆熱,而用連軺生梓白皮。以瘀濕成熱,毒留血分,而用赤小豆(《金匱》下血用之,癰膿亦用之,可證也)。又非以上三證之發黃,所可混同施治矣。

白話文:

陽明篇

起初是濕邪,之後轉為燥邪,所以陽明經的氣機反而是受到太陰經寒濕的影響。發汗後,不應該發黃,如果發黃,一定是因為發汗後小便不利。太陰篇說:「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,是屬於太陰經的病症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不會發黃。」所以仲景在這一條中所說的「寒濕在裏不解」,就是指小便不利的意思。寒濕停留在體內,還沒轉化為燥邪,無論哪種承氣湯都不可以使用,麻仁丸也禁忌使用。

脈象浮的,應該使用麻黃加朮湯。脈象浮而身體沉重的,應該使用防己黃耆湯。水氣停留在皮膚裡的,應該使用白朮附子湯。這就是所謂的在寒濕中尋找治療方法。

傷寒病發七八日,身體發黃如同橘子顏色,小便不利,腹部微微脹滿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傷寒病發七八日,是太陽經傳到陽明經的初期。身體發黃如同橘子顏色,與濕邪引起的黃疸不一樣。但是陽明經的氣機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燥邪,必然會有小便不利和腹部微微脹滿的症狀。雖然黃色鮮明,看起來像是陽熱亢盛,但濕邪和熱邪同時存在於腹部,所以也應該使用茵陳蒿湯,讓濕熱從小便排出,這樣濕邪減少,熱邪消除,黃疸自然就會退去。

傷寒病,身體發黃,發熱,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
梔子柏皮湯方

梔子(十五枚) 甘草(一兩) 黃柏(二兩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煮成一升半,去掉藥渣,分溫熱兩次服用。

傷寒病化熱,大多是陽明經的腑證,如果沒有立即化熱,那就是太陰經的寒濕,因為陽明經的氣機受到太陰經的影響。有些情況下,裡面的熱邪超過濕邪,濕熱同時存在,那就是陽明經的濕熱,因為胃部的熱邪還沒有完全轉化為燥邪,還沒有脫離中焦的濕邪。只有身體發黃發熱的情況,陽氣單獨行於表,沒有裡面的濕邪牽制,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在肌膚和肌肉之間,是單獨陽氣而無陰氣的症狀,所以只用生梔子清泄上焦,生甘草清泄中焦,黃柏清泄下焦,這樣表熱就清除了,黃疸也就消退了。

傷寒病,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
麻黃(二兩) 連軺(二兩) 赤小豆(一升) 生梓白皮(一觔) 杏仁(四十枚) 大棗(二十枚) 生薑(二兩) 甘草(二兩)

以上八味藥,用井水一斗,先煮麻黃,水再沸騰後,去掉上面的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成三升,去掉藥渣,分溫熱三次服用,半天服完。

傷寒病的發生,始於表寒,血熱內阻,因此產生表熱。血液由脾臟統攝,散佈於經脈分枝,密佈在肌肉之間。表熱不能通過發汗來解除,與太陰經的濕邪同時存在,就形成了瘀熱停留在體內,肌膚表面因此發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,連軺清泄上焦的熱邪,生梓白皮清泄相火,赤小豆去除裡面的濕邪,加入麻黃、杏仁疏通肺氣和皮膚毛髮,大棗、生薑、甘草幫助脾陽,使裡面的氣機和表面的氣機相通,濕邪隨著汗液排出,裡面的熱邪就不會瘀滯了。這個方子是參考桂枝麻黃各半湯,去掉了桂枝和芍藥。

因為衛氣受阻,表汗不能排出,所以用麻黃。因為營氣虛弱而產生熱邪,所以去掉桂枝和芍藥。因為全身上下都發熱,所以用連軺和生梓白皮。因為瘀濕化熱,毒邪停留在血分,所以用赤小豆(《金匱要略》中治療出血和癰腫膿瘡都用它,可以證明)。以上幾種情況引起的發黃,不能混淆在一起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