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8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98)

1. 少陽篇

少陽為病,口苦,咽乾,目眩也。

少陽一經,不能獨病,而其端常合於陽明。蓋胃底原有胆汁,胃氣逆,則胃底胆汁上冒而口苦。胆火上灼胃管,故咽乾。胃熱合胆火上薰於腦,故腦氣一時昏闇,因而目眩。但口苦咽乾,盡人能辨之,惟目眩則向無確解。張隱庵據六元正紀論云:「少陽所至,為飄風燔燎。」以為風火相煽,似也,但病理雖明,病狀未晰。

予前十年,治同鄉季仲文病親見之。雖少陽病之目眩,未必一端,要不可謂非目眩之確證。予於上午診視,即知其為口苦咽乾,至日晡所,病者在臥榻,見入視其疾者,皆若有駭怪之狀。問其故,則曰:「來者面目悉如垂死之狀。」何也?蓋此即所謂目眩也。抵暮,予至其寓,審其狀,少陽證具,因用小柴胡湯,是夜吐出胆汁數口而愈。

夫病以汗下解者為多,以衄解者,已不多覯。不意少陽之證,竟有吐胆汁而解者,是亦足以補仲師之缺也。

少陽中風,兩耳無所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者,不可吐下,吐下則悸而驚。

足少陽之脈,起於目銳眥,支脈從耳後入於耳。手少陽從耳後入耳中,出耳前,過客主人前,交頰至目銳眥。風邪中於上,故頭先受之。風陽隨經入耳,故兩耳無所聞。風陽由目眥入目,故目赤。胆火上逆,故胸中滿而煩。胸中滿,非太陽失表,水氣溜於膈上,故不可吐。煩非胃中燥實,故不可下。

誤吐誤下,虛其津液,於是心營傷於吐,脈必代而心必悸。胆汁虛於下,則怯弱多恐,神魂驚惕而不寧。悸則怔忡不定,驚則夢寐叫呼。悸為炙甘草湯證,以心營虛也。驚為柴胡龍骨牡蠣證,以胆氣弱也。救逆之方,已詳太陽篇中,故仲師於本篇不出方治,善讀者當自悟之。

火邪之桂枝去芍加蜀漆龍牡救逆湯,水飲之半夏麻黃丸,不在此例。

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則愈,胃不和,則煩而悸。

醫道之失墜,固由於傳授之不精,而誤於認脈者,亦復不少,即以弦脈論之,今人皆知弦為肝胆之脈矣。肝為藏血之藏,稟少陽胆火以上交於心肺,下達於腎臟,而養一身之筋,故其氣專主條達。其應於脈也,以條暢柔和為無病之脈,而非病脈也,故按之如循長竿梢。若弦脈之屬於少陽者,為瘧,為飲邪,為水氣,為脅下偏痛。

夫瘧脈自弦,以汗液積於皮裏膜外,而太陽寒水非一汗所能盡也。痰飲脈弦者,以寒水留於上膈,久久化為痰涎也。水氣所以脈弦者,以衛氣不行於外,而水走腸間也。脅下偏痛所以脈弦者,以水氣阻於腎關而不達下焦也。況寒疝脈沉弦者,當下其寒。合諸證觀之,則弦脈屬於少陽,手少陽三焦為多。

白話文:

[少陽篇]

少陽這個經脈如果生病,會出現口苦、咽喉乾燥、眼睛眩暈等症狀。

少陽這個經脈,通常不會單獨發病,它的病症起因常常與陽明經脈相結合。因為胃的底部原本就有膽汁,當胃氣上逆的時候,胃底的膽汁就會向上湧出,導致口苦。膽火向上灼燒胃的管道,所以咽喉會感到乾燥。胃熱和膽火一同向上熏蒸到大腦,導致大腦氣機一時昏暗,因而產生眼睛眩暈的感覺。但是口苦和咽乾,幾乎所有人都知道,唯獨眼睛眩暈,一直以來沒有確切的解釋。張隱庵根據《六元正紀論》說:「少陽經脈所到的地方,會出現飄風和烈火」,認為這是風火相互煽動所致,聽起來似乎有道理,但是說明了病理,卻沒有說清病狀。

我十年前,治療同鄉季仲文的病時親眼見過這種情況。雖然少陽病引起的眼睛眩暈,未必只有一種表現,但這確實可以算作眼睛眩暈的確切證據。我早上為他診斷時,就知道他是口苦咽乾,到了下午,病人躺在床上,看到來看望他病情的人,都好像看到什麼令人驚駭的事情一樣。問他原因,他說:「來的人的臉色看起來都像快要死了一樣。」這是為什麼呢?這就是所謂的眼睛眩暈。到了傍晚,我到了他住的地方,仔細觀察他的情況,發現他少陽病的症狀都有,就使用了小柴胡湯,當晚他吐出了幾口膽汁就好了。

一般來說,疾病多數通過發汗或攻下(排泄)的方式來解除,通過流鼻血來解除的比較少見。沒想到少陽病的病症,竟然有通過吐膽汁而痊癒的,這也算是對張仲景醫學理論的一種補充。

少陽經脈如果感受風邪,會出現兩耳聽不見聲音、眼睛發紅、胸悶煩躁等症狀,這種情況不能用催吐或攻下的方法治療,如果用了,會引起心悸和驚恐。

足少陽經脈,起於眼角外側,分支從耳朵後面進入耳內。手少陽經脈從耳朵後面進入耳中,然後從耳前出來,經過客主人穴之前,與面頰相交,到達眼角外側。風邪侵襲頭部,所以頭部首先受害。風邪隨著經脈進入耳朵,所以兩耳聽不見聲音。風邪從眼角進入眼睛,所以眼睛會發紅。膽火向上逆行,所以胸中會感到悶脹和煩躁。胸中悶脹,不是因為太陽經脈失去表衛功能,導致水氣停留在膈膜之上,所以不能使用催吐的方法。煩躁不是因為胃中燥熱實積,所以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。

如果誤用催吐或攻下的方法,就會損傷身體的津液,導致心臟受到損害,脈象會出現停歇不規則,心臟會出現悸動。膽汁虛弱於下,則會使人膽怯虛弱,容易恐懼,神魂驚恐不安。心悸則會感到心臟跳動不穩,驚恐則會在睡夢中驚叫呼喊。心悸可以用炙甘草湯治療,因為這是心陰不足的表現。驚恐可以用柴胡龍骨牡蠣湯治療,因為這是膽氣虛弱的表現。救治逆證的方法,在《太陽篇》中已經詳細說明,所以張仲景在這篇中沒有列出治療方劑,善於讀書的人應該自己領悟。

火邪引起的逆證,可以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湯來救治;水飲引起的逆證,可以用半夏麻黃丸來救治,這裡不是這種情況。

傷寒病,脈象呈現弦細,並且伴有頭痛發熱的症狀,這是屬於少陽經脈的病症。少陽經脈的病症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發汗,就會出現說胡話的症狀,這是屬於胃的病症。如果胃氣和順,病就會好轉;如果胃氣不和順,就會感到煩躁和心悸。

醫學的衰落,固然是因為傳授不精,但也有很多人是因為診斷脈象的錯誤。就拿弦脈來說,現在的人都知道弦脈是肝膽的脈象。肝臟是儲藏血液的器官,稟受少陽膽火,向上交給心肺,向下到達腎臟,並且滋養全身的筋脈,所以它的氣機主要負責舒暢條達。肝的氣機在脈象上的表現,應該是以條暢柔和為無病的脈象,而不是病脈,所以按下去的感覺像摸長竿的末梢。如果弦脈屬於少陽經脈,多半是瘧疾、飲邪、水氣,或者是脅肋下偏痛等疾病。

瘧疾的脈象之所以呈現弦脈,是因為汗液積聚在皮膚和膜外,太陽經脈的寒水不是一次發汗就能完全去除的。痰飲的脈象呈現弦脈,是因為寒水停留在上膈,時間久了就化成了痰涎。水氣的脈象呈現弦脈,是因為衛氣不能運行到體表,而水液在腸道中流動。脅肋下偏痛的脈象呈現弦脈,是因為水氣阻礙在腎關,不能到達下焦。況且,寒疝脈象沉弦,應該用溫下的方法來治療寒邪。綜合各種病症來看,弦脈屬於少陽經脈,而手少陽三焦經脈的情況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