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99)
《傷寒發微》 (99)
1. 少陽篇
蓋手少陽三焦與足太陽相合,上中二焦屬淋巴管,分析而不歸系統。水氣化液外出於皮毛,自腎以下,始有系統,為腎膀管,水由腎藏下泄於膀胱。《金匱》言:「腫在腰以上,當發其汗。腫在腰以下,當利小便。」職此之由,獨至少陽自病之傷寒,脈見弦細而頭痛發熱者,則病不在三焦而在胆。
不似沉弦之為寒,弦滑之為飲、為瘧,弦緊之為水,繫在太陽三焦也。弦而細,則為無水氣之脈。蓋太陽寒水氣盛,則從寒化,寒水氣衰,則從燥化,故太陽與少陽合病,常有脅下偏痛者。獨少陽自病,往往與陽明相繫,為其從燥化也。蓋水液充牣於皮毛肌腠,則病太陽寒水,惡寒而體痛。
水液不充,則寒從表受,熱從裏抗,則病少陽相火而頭痛發熱。所以然者,寒氣以肌表液虛,外不能固而直犯中脘,胆汁由十二指腸之端溢入胃中者,其亢熱之氣,乃以有所壓迫而上衝腦部,是為頭痛,而其痛必在闕上。太陽病之發於陽者,亦當發熱,但其證必兼惡寒發熱,而不惡寒,其不為太陽可知,且陽明發熱,法在多汗,今則陽熱未甚而不見汗出,其不為陽明又可知。參核於二者之間,則其為少陽無疑。
胆火本以津液不充之故,鬱而上冒,以至頭痛發熱。若更以發汗損其胃液,則胃底胆汁挾胃中濁熱上衝腦部,而心神不能守舍,因發譫語。但此證究非胃家實,不同潮熱滿痛,故津液還入胃中,則胃氣和而愈。津液不還,則燥氣薰於膈上,心營耗損,煩熱而動悸,此證脈結代,則炙甘草湯主之,否則小建中湯亦主之。救逆之法,已詳太陽篇中,故仲師於本條不贅。
獨怪近人一見弦脈,便稱肝陽,蒺藜、滁菊、金鈴子、延胡索、沉香片、廣鬱金、金石斛、石決明、羚羊角、左牡蠣、青龍齒、柴胡、白芍等,雜湊成方,吾正不解其所治何病也。
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。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
太陽之病,脈本浮緊,太陽失表,汗液不泄,水氣從淋巴管薈聚脅下(腎臟寒濕停阻,不得從輸尿管下泄膀胱),因病硬滿。水氣入胃,胆汁不相容納,則為乾嘔。胃氣不和,故不能食。水邪注於脅下,陽熱抗於胃底,故往來寒熱。此證若經吐傷中氣,氣逆脈促,則宜生薑半夏湯以和中氣。
若經誤下,水氣與標熱結於心下,則為痞,痞當從下解,故以瀉心湯下之。其未經吐下而脅下硬滿,則所病猶為太陽水氣,故宜小柴胡湯以汗之。要其脈之沉緊,為緊反入裏則一也(少陽忌吐下,此條為未經吐下而設,本篇缺吐下後兩證治,特補出之)。
若已吐下發汗溫針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
白話文:
少陽篇
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連接,三焦經的上焦和中焦相當於淋巴系統,能分析代謝,但並非單純的循環系統。水液代謝後排出體表,從腎臟以下才形成完整的系統,經由腎臟和膀胱排出體外。《傷寒論》記載:「腫脹在腰部以上,應該發汗;腫脹在腰部以下,應該利尿。」因此,單純少陽經的傷寒,脈象表現為弦細,伴隨頭痛發熱,則病不在三焦而在膽經。
這與脈象沉弦(寒證)、弦滑(飲邪或瘧疾)、弦緊(水飲停滯,與太陽三焦有關)不同。弦細脈表示體內缺乏水氣。因為太陽經的寒水氣盛則從寒化,寒水氣衰則從燥化,所以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常會出現脅下疼痛。單獨少陽經生病,往往與陽明經相關,因為它是從燥化來的。如果水液充盈於皮毛肌膚,則病在太陽經寒水,表現為惡寒、渾身疼痛。
如果水液不足,則寒邪從體表入侵,體內陽氣抗拒,則病在少陽經相火,表現為頭痛發熱。這是因為寒邪入侵時,肌膚表層的體液不足,寒邪無法被阻擋而直犯中脘(上腹部),膽汁從十二指腸溢入胃中,膽汁的亢熱之氣向上衝擊腦部,導致頭痛,且疼痛必在上額。太陽經陽證也會發熱,但其症狀一定伴隨惡寒,如果沒有惡寒,則可以判斷不是太陽經的病症;陽明經發熱則多伴隨出汗,而少陽經發熱則汗出不多,因此可以與陽明經區分。綜合以上兩種情況,則可以確定為少陽經的病症。
膽火旺盛的原因是體液不足,導致膽火鬱積上衝,引起頭痛發熱。如果再用發汗的方法,損傷胃液,則胃底的膽汁與胃中濁熱一起上衝腦部,心神失守,導致神志不清,說胡話。但這種情況並非胃實證,不同於胃滿脹痛,所以只要體液能回到胃中,胃氣和順,疾病就能痊癒。如果體液無法回到胃中,則燥熱之氣薰蒸膈上,心營受損,出現煩躁、心悸等症狀,如果脈象呈現結代,則用炙甘草湯治療;否則,小建中湯也可以治療。至於救逆的方法,在太陽篇已經詳細說明,所以仲景在此不贅述。
我非常奇怪,現在有些人一見到弦脈,就說是肝陽亢盛,就使用蒺藜、滁菊、金鈴子、延胡索、沉香片、廣鬱金、金石斛、石決明、羚羊角、牡蠣、青龍齒、柴胡、白芍等藥物,雜七雜八地配伍成方劑,我實在不明白他們是在治療什麼病。
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,脅下硬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脈沉緊者,與小柴胡湯。
太陽經的病,脈象本是浮緊,太陽經失於衛表,汗液不能排出,水氣在淋巴管聚集於脅下(腎臟寒濕停滯,不能從輸尿管向下排出到膀胱),因此造成脅下硬滿。水氣入胃,與膽汁不相容,導致乾嘔。胃氣不和,所以不能進食。水邪注於脅下,陽熱抗拒於胃底,所以出現往來寒熱。如果已經因為吐瀉損傷中氣,氣逆脈促,則應該使用生薑半夏湯來和胃理氣。
如果已經誤用瀉下藥,水氣與表邪結聚於心下,則形成痞塊,痞塊應該從下焦疏通,所以使用瀉心湯瀉下。如果還沒有吐瀉,而脅下硬滿,則病症還在太陽經的水氣停滯階段,所以應該使用小柴胡湯發汗。關鍵在於脈象的沉緊,緊脈表示邪氣深入內裏。 (少陽經忌諱吐瀉,此條是針對還沒有吐瀉的病人而設的,本篇缺少吐瀉後兩證的治療方法,特此補充。)
若已吐下發汗溫針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