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27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27)

1. 瘧病脈證並治第四

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煩疼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白虎加桂枝湯方

知母(六兩)石膏(一斤)甘草(二兩炙)粳米(二合)桂枝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一斗煮米熟,湯成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溫瘧之為病,太陽標熱併入陽明之證也。太陽之氣不宣,則陽明之熱不去,此仲師用桂枝白虎湯之義也。外無水氣壓迫,故其脈不弦。一身無寒但熱,骨節煩疼,及腰痠時嘔,則諸瘧並有之,不惟溫瘧為然。此於診病時親見之,但不如溫瘧之甚耳。獨怪自來註家,多稱「冬不藏精,水虧火盛」。

若《內經.瘧論》:「冬中風寒,氣藏骨髓,遇大暑而發」云云,尤為荒誕。治貴實驗,安用此浮誇之言,使非陽明實熱,何以溫瘧服桂枝白虎湯愈後,乃又有大承氣湯證耶。

瘧多寒者,名曰牡瘧。蜀漆散主之。

蜀漆散方

蜀漆(洗去腥)雲母石(燒二日夜)龍骨(各等分)

上三味,杵為散,未發前,以漿水服半錢匕。

瘧之所以多寒者,皮毛為水氣所遏,陽氣不得宣也。水氣留於上膈,則寖成痰涎,故世俗有「無痰不成瘧」之說。蜀漆為常山苗,能去濕痰,故用之以為君。雲母石《本經》主治中風寒熱,如在舟車,是為止眩暈鎮風陽之品。龍骨當為牡蠣之誤,《本經》牡蠣主治欬逆,並言治痰如神,水歸其宅。

可見蜀漆散方治,專為風痰眩暈而設。蓋上膈之濕痰去,然後陽氣得以外達,益可信無痰不成瘧之說,為信而有徵矣。

補三陰瘧方治

瘧之輕者日發,血分熱度漸低則間日發,熱度更低則間二日發,世俗謂之三陰瘧。然此證仲師既無方治,俗工又不能醫,故常有二三年始愈者。予蚤年即好治病,有鄉人以三陰瘧求診,診其脈,遲而弱。予決其為正氣之虛,為之凝方。後此鄉人愈後,將此方遍傳村巷,愈十餘人。

後於李建初書塾診其姪克仁之子,脈證並同,即書前方授之,二劑愈。名常山草果補正湯,此方並治虛瘧。癸酉十月初三日,麥加利銀行茶役韓姓子,寒熱日三四度發,服此汗出而愈。方用常山四錢,草果四錢,生潞党五錢,茯苓四錢,全當歸八錢,生白朮四錢,炙草五錢,川芎三錢,熟地一兩,小青皮三錢,知母二錢,半夏三錢,生薑八片,紅棗九枚。

白話文:

溫瘧症狀表現為脈象平穩,沒有寒戰,只有發熱,骨節酸痛,偶爾嘔吐,治療方法是用白虎加桂枝湯。

白虎加桂枝湯配方:

知母六兩、石膏一斤、炙甘草二兩、粳米二合、桂枝三兩。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溫瘧是一種太陽經熱邪併入陽明經的病症。太陽經氣機不暢,陽明經的熱邪就無法消退,所以仲景大師使用桂枝白虎湯治療。由於沒有水氣的鬱阻,所以脈象不弦緊。全身只有發熱沒有寒戰,骨節酸痛,腰痠,偶爾嘔吐,這些症狀在各種瘧疾中都可能出現,不只是溫瘧特有。我在診斷病人時親眼見過這些情況,只是不如溫瘧症狀嚴重而已。那些歷代註解醫書的人,大多說「冬天不儲藏精氣,導致陰液虧損,火氣旺盛」,這實在是荒謬的說法。治病要注重實際經驗,何必用這種誇大的說法呢?如果不是陽明經實熱,怎麼會溫瘧服用桂枝白虎湯痊癒後,又出現需要服用大承氣湯的症狀呢?

瘧疾以寒邪為主者,稱為牡瘧,治療方法是用蜀漆散。

蜀漆散配方:

蜀漆(洗淨腥味)、雲母石(燒烤二日夜)、龍骨(各等份)。以上三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在發病前用米湯送服半錢匕。

瘧疾多寒邪的原因是皮膚毛孔被水濕之氣阻塞,陽氣無法宣洩。水濕之氣停留在上焦,就會形成痰涎,所以民間有「無痰不成瘧」的說法。蜀漆是常山的根莖,能祛除濕痰,所以用它作主藥。雲母石,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其主治中風寒熱,以及舟車暈眩,是鎮靜安神、平肝熄風的藥物。龍骨可能是牡蠣的誤寫,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牡蠣主治咳嗽逆氣,並說其治療痰飲如同神效,能使水濕歸於其位。

可見蜀漆散的組方,專門治療風痰眩暈。上焦的濕痰去除了,陽氣才能外達,這更證明了「無痰不成瘧」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
三陰瘧的治療方法:

瘧疾較輕者每日發作,血液中熱度逐漸降低則變成隔日發作,熱度更低則變成隔二日發作,民間稱為三陰瘧。但這種病症,仲景大師沒有留下治療方法,庸醫也治不好,所以常常要兩三年才能痊癒。我年輕時就喜歡治療疾病,有一個鄉人得了三陰瘧來求診,診其脈象遲緩而微弱,我判斷這是正氣虛弱造成的,於是根據病情制定了藥方。之後這個鄉人痊癒後,把這個方子傳遍了村子,治癒了十幾個人。

後來在李建初書塾為其侄克仁之子診脈,症狀與脈象相同,我就把藥方寫給他,服用了兩劑就痊癒了。這個藥方名為常山草果補正湯,這個方子也治療虛弱的瘧疾。癸酉年十月初三日,麥加利銀行茶役韓姓之子,寒熱一日發作三四次,服用了這個方子,出了一身汗就痊癒了。藥方是:常山四錢、草果四錢、生潞党參五錢、茯苓四錢、全當歸八錢、生白朮四錢、炙甘草五錢、川芎三錢、熟地一兩、小青皮三錢、知母二錢、半夏三錢、生薑八片、紅棗九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