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28)
《金匱發微》 (28)
1.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夫風之為病,當半身不遂,或但臂不遂者,此為痹。脈微而數,中風使然。
不明風之為義,不足以知中風之病。譬之驚飆乍發,林木披靡,風從東受,則木靡於西。風從西來,則木靡於東。本體所以偏斜不正者,風力之所著,偏也,故口眼喁僻,半身不遂。所受之風,雖有輕重,而一面之暴受壓迫則同。然則風之著於人體者,偏左病即在左,血氣乃受約而併於右。
偏右病即在右,血氣乃受約而併於左。血氣不行之手足,乃廢而不用,故曰:「當半身不遂」。但臂不遂者,此為寒濕痹於筋絡,當用威靈仙、獨活等合桂枝附子湯以治之,不當與中風同治矣。脈為血分盈虛之大驗,血虛故脈微(與《傷寒.太陽篇》脈微脈濇同)。風為陽邪,其氣善於鼓動,故脈數。
蓋脈微者不必數,虛固多寒也。脈數者不必微,熱固多實也。今半身不遂,脈微而有數象,故決為中風使然。然則卒然暈倒痰涎上湧,兩脈但弦無胃者,豈得謂之中風耶?予常治四明鄔炳生右手足不用,與無錫華宗海合治之,診其脈,微而數,微為血虛,其人向患咯血便血,營分之虛,要無可疑。
日常由外灘報關行,夜半回福田庵路寓所,風邪乘虛,因而致病,以傷寒之例求之,則脈浮為風。以雜病之例求之,則數亦為風。瘧脈之弦數為風發,可為明證。予因用麻黃湯外加防風、潞參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等味,宗海針手足三里、風池、委中、肩井、合谷、環跳、跗陽、豐隆、離鈎等穴而灸之,三日即能步行。
獨怪金元四家,主痰主火主風,而不辨其為虛,根本先謬,獨不見候氏黑散有人參、芎、歸以補虛,風引湯重用龍骨、牡蠣以鎮風陽之犯腦耶!又不見防己地黃湯之重用地黃汁耶!
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。寒虛相摶,邪在皮膚。浮者血虛,絡脈空虛,賊邪不瀉,或左或右。邪氣反緩,正氣即急。正氣引邪,喎僻不遂。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。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。邪入於府,即不識人。邪入於藏,舌即難言,口吐涎沫。
《傷寒論》有中風,雜病論亦有中風,同名而異病,究竟是一是二,此不可以不辨也。仲師云:「寸口脈浮而緊,緊則為寒,浮則為虛,寒虛相摶,邪在皮膚。」此即太陽傷寒麻黃湯證也。此時營血不虛,絡脈中熱血出而相抗,因病發熱,表氣未泄,則猶宜麻黃湯。設汗液從皮毛出,即當用中風之桂枝湯以助脾陽,俾風邪從絡脈外泄,然此為營血不虛者言之也。營血不虛,則所中者淺,而其病為《傷寒論》之中風。
營血既虛,則所中者深,而其病即為雜病論之中風。是故素病咯血便血之人,絡脈久虛,傷寒正治之法,遂不可用,《傷寒論》所以有「亡血不可發汗」之戒也。脾為統血之藏而主四肢,風中絡脈,乃內應於脾而旁及手足,於是或左或右而手足不舉矣,故其病源與太陽篇之中風同,而要有差別。風著人體,外薄於皮毛肌腠,散在周身,則氣散而緩,惟偏注於一手一足,則氣聚而急。
白話文:
風這種疾病,通常會導致半身不遂,或者只有一隻手臂無法活動,這種情況稱為「痹」。如果脈象微弱且頻數,那就是中風引起的。
如果不明白風的意義,就無法理解中風這種病。就像突然刮起強風,使樹林傾倒一樣,風從東邊吹來,樹木就會往西邊倒。風從西邊吹來,樹木就會往東邊倒。身體會偏斜不正,是因為風力作用在身體的某個部位,導致偏向,所以會出現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的情況。雖然受風的程度有輕有重,但是都是因為身體的某一面突然受到壓迫。因此,風侵入人體時,如果左邊發病,病就在左邊,血氣會受到阻礙而集中到右邊;如果右邊發病,病就在右邊,血氣會受到阻礙而集中到左邊。血氣無法到達的手腳,就會廢而不用,所以說「當半身不遂」。至於只有手臂無法活動的情況,是因為寒濕之氣痹阻在筋絡,應該用威靈仙、獨活等藥材配合桂枝附子湯來治療,不能把它和中風混為一談。脈象是觀察血液充盈或虛弱的重要指標,血液虛弱,所以脈象微弱(和《傷寒論.太陽篇》中脈象微弱、澀滯的情況相同)。風是陽邪,它的特性是善於鼓動,所以脈象會頻數。
一般來說,脈象微弱不一定頻數,虛弱往往伴隨著寒症;脈象頻數不一定微弱,有熱往往伴隨著實證。現在的半身不遂,脈象微弱且頻數,因此可以斷定是中風引起的。然而,如果突然昏倒、痰涎上湧,兩手的脈象只是弦緊而沒有胃氣,難道也能稱之為中風嗎?我曾經治療四明鄔炳生的右手腳無法活動,與無錫華宗海一同為他診治,發現他的脈象微弱且頻數,微弱是因為血液虛弱,他之前就患有咯血和便血,可以確定是營血虧虛。
他每天都去外灘報關行上班,半夜才回到福田庵路的住處,風邪趁著他身體虛弱的時候侵入,所以才會發病。如果按照傷寒的例子來看,脈浮是風邪的表現。如果按照雜病的例子來看,脈數也是風邪的表現。瘧疾的脈象弦數也是風邪發作的明證。我因此用麻黃湯,再加入防風、潞參、當歸、川芎、熟地等藥材,華宗海則在手足三里、風池、委中、肩井、合谷、環跳、跗陽、豐隆、離鈎等穴位針灸,三天後他就能走路了。
讓人感到奇怪的是金元四大家,他們主治中風的病因是痰、火、風,卻沒有辨別出虛證,從根本上就錯了。難道沒看到候氏黑散有加入人參、芎、歸來補虛嗎?風引湯重用龍骨、牡蠣來鎮定風陽上擾腦部的現象嗎?難道沒看到防己地黃湯大量使用地黃汁嗎?
手腕處的脈象浮而緊,緊代表有寒,浮代表虛弱。寒虛交雜,邪氣就在皮膚表面。脈浮是血液虛弱,絡脈空虛,邪氣無法排出,會侵犯左邊或右邊。邪氣運行緩慢時,正氣就會變得急迫。正氣引導邪氣,就會導致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。邪氣在絡脈,就會出現肌膚麻木的現象。邪氣在經脈,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無力。邪氣侵入腑,就會出現神志不清的情況。邪氣侵入臟,就會說話困難、口吐白沫。
《傷寒論》有提到中風,《雜病論》也有提到中風,同樣的病名,卻是不同的疾病,究竟是一樣還是不一樣,這是不能不加以辨別的。張仲景說:「手腕處的脈象浮而緊,緊代表有寒,浮代表虛弱,寒虛交雜,邪氣就在皮膚表面。」這是太陽傷寒麻黃湯證。這時營血不虛,絡脈中的熱血會流出與邪氣對抗,因此會發熱,表氣沒有宣洩出來,就應該使用麻黃湯。如果汗液從毛孔排出,就應該用治療中風的桂枝湯來幫助脾陽,讓風邪從絡脈排出,但這是針對營血不虛的情況來說的。營血不虛,所受到的風邪就比較淺,這種情況就是《傷寒論》中提到的中風。
如果營血已經虛弱,所受到的風邪就比較深,這種情況就是《雜病論》中提到的中風。因此,平常患有咯血、便血的人,絡脈長期虛弱,傷寒的正規治療方法就不能使用。《傷寒論》中有「亡血不可發汗」的告誡。脾是統管血液的臟器,也主管四肢,風侵入絡脈,會從內影響到脾,同時也會影響到手腳,於是就會出現左邊或右邊的手腳不能活動的情況。因此,它的病源和太陽篇的中風相同,但還是有差別。風侵入人體,從外侵襲皮膚毛孔,散布在全身,就會造成氣散而緩,只有當它偏向某一手或一腳時,才會造成氣聚而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