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29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29)

1.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
邪薄於左,則正氣併於右,薄於右,則正氣併於左。正氣以併居而急,邪乃從之,因有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之變。風之所著受者見斜,昔之詩人有「寒食東風御柳斜」「輕燕受風斜」之句,可為喎僻偏枯之明證已,至如後文所列四證,惟入於藏一條,為半身不遂者所必有,其餘不過連類及之。夫所謂「邪在於絡,肌膚不仁」者,則風與寒濕相雜之證也。

濕凝於肌,則絡為之痹,故有不痛不癢麻木不仁者,亦有濕勝而成頑癬者,此證治之未必即愈,不治亦必無死法,是為最輕。所謂「邪在於經,即重不勝」者,以太陰經病言也。蓋風之中人,皆由血虛,風從肌腠而入,阻阨脾陽,陽氣不達於肌肉,則身為之重。此風濕為病,脈浮身重,防己黃耆湯證也。

所謂「邪入於府,即不識人」者,以陽明府病言也。風之中入,由於血虛,虛則生燥,如吐下後大便不解者。然不識人者,即陽明篇「發則不識人」之證,蓋燥熱在下,則陽氣上衝於腦,而神志昏蒙,下之以大承氣湯,腦中陽熱下降,神志即清,所謂釜底抽薪也。惟入藏之說,向無確解,陳修園主心腎,黃坤載則主心腎脾,謂三藏之脈,俱連舌本,但未見愈疾之方,而空言聚訟,徒貽笑柄耳。

世傳中風不語用黃耆、防風各數兩煎湯,以大盎盛之,置牀下薰之,冷則再煎、再薰,一日即能言,此為黃九峰法。鎮江蔣寶素用之入煎劑,名黃風湯(蔣為九峰門人,著有《醫略》傳世)。大抵正氣引邪上行,腦氣閉塞,鼻竅不通,喉竅獨開,故口中流涎,所以難言者,脈為風激,血菀於腦,舌本之脈,牽掣而愈短也。

黃風湯只二味,一以祛風,一以補正,先令從鼻竅薰入於腦,腦氣一疏,則脈之牽掣者緩,舌即能轉,鼻竅開而喉竅順矣。章次公以腦為藏而不瀉,卒厥為血菀於腦,故入腦亦名入藏。今西醫亦以中風為腦充血,揆之此證,理解並合,山川可以崩竭,此議不可改也。

寸口脈遲而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,營緩則為亡血,衛緩則為中風,邪氣中經,則身癢而癮疹,心氣不足,邪氣入中,則胸滿而短氣。

風之中人,必乘營血之虛,脈之所以遲也。營虛則風從衛分傳入者,營血熱度不足以相閉拒,風乃得乘閒而入,此中風之大略也。邪氣中經,身癢癮疹,當即世俗所謂風疹,其病猶在表也。予嘗治其壽姪及上海姚金福室人,並以麻黃加朮湯取效,又在清和坊治癒一老年婦人,亦用此方,可為明證。惟心營不足,風邪轉而入裏。

夫胸為太陽出入之道路,上、中二焦,水氣分佈之總區也(西醫謂之淋巴幹)。風從皮毛入,遏其清陽之氣,阻水液之散佈,故令胸滿而氣短。仲師不出方治,竊謂常用桂枝湯去芍藥加參、朮、防風、黃耆,助心陽而補脾陰,使營氣略和,風將自息,風引湯似不合病。

白話文:

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
邪氣輕微侵犯左側,則正氣集中於右側;邪氣輕微侵犯右側,則正氣集中於左側。正氣集中於一側而氣血運行急促,邪氣就隨著正氣的運行而蔓延,因此出現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風邪侵犯所造成的身體歪斜,古詩「寒食東風御柳斜」、「輕燕受風斜」就可作為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的明證。書中後文所列的四種症狀,只有「邪入於藏」這一條是半身不遂患者必然出現的,其餘都只是伴隨出現的相關症狀。所謂「邪氣滯留在經絡,肌肉皮膚感覺麻木」指的是風寒濕邪混合的症狀。

濕邪凝滯於肌肉,則經絡痹阻,因此會有麻木不仁、無痛無癢的感覺,也可能因為濕邪過盛而導致頑固性皮膚病。這種情況即使治療也未必能立即痊癒,但如果不治療也不會危及生命,算是最輕微的症狀。所謂「邪氣入侵經脈,則感到身體沉重不堪」指的是太陰經病變。因為風邪入侵人體,都是由於氣血虛弱造成的,風邪從肌膚毛孔侵入,阻礙脾陽的運轉,陽氣無法到達肌肉,所以就會感到身體沉重。這種風濕邪引起的浮腫和身體沉重,是服用防己黃耆湯的證據。

所謂「邪氣入侵臟腑,則神志不清,不認識人」指的是陽明經的病變。風邪入侵臟腑,也是由於氣血虛弱引起的,氣血虛弱就會導致陰津不足,例如瀉下後大便不通暢等情況。而「不識人」指的是陽明篇中「發病則不識人」的症狀,是因為燥熱在下焦,陽氣上衝於腦,導致神志昏迷。用大承氣湯瀉下,則腦中的陽熱下降,神志就會清醒,這就好比釜底抽薪。然而,「邪入於藏」的說法,一直沒有確切的解釋,陳修園認為是心腎受損,黃坤載則認為是心腎脾受損,他們都認為三焦經脈都連接著舌根,但卻沒有看到有效的治療方法,只是空談爭論,徒增笑柄而已。

民間流傳治療中風不語的方法是用黃耆、防風各數兩煎湯,用大碗盛著放在床下熏蒸,冷了就再煎、再熏,一天就能說話,這是黃九峰的療法。鎮江蔣寶素將其製成湯劑,稱為黃風湯(蔣是九峰的弟子,著有《醫略》一書流傳至今)。總而言之,正氣引導邪氣上行,腦部氣機阻塞,鼻竅不通,只有喉嚨能張開,所以口中流涎,因此難以說話。脈象表現為風邪激動,血液瘀滯於腦部,舌根的經脈牽引而變短。

黃風湯只有兩種藥物,一種祛風,一種補正,先讓藥氣從鼻竅薰蒸進入腦部,腦部氣機一疏通,則經脈牽引的症狀就會緩解,舌頭就能轉動,鼻竅通暢,喉嚨也順利了。章次公認為腦為臟腑而不瀉,中風猝厥是由於血液瘀滯於腦部,所以邪入腦部也稱為邪入於藏。現在西醫也認為中風是腦充血,與此證相對照,兩者非常吻合,這種觀點不可更改。

寸口脈遲緩,遲則為寒,緩則為虛,營脈緩則為失血,衛脈緩則為中風。邪氣侵犯經脈,則身體發癢並出現皮疹;心氣不足,邪氣入侵心臟,則胸悶氣短。

風邪入侵人體,必然乘虛而入,這是因為營血虛弱,脈象因此而遲緩。營氣虛弱,則風邪從衛分侵入,因為營血的溫熱不足以抵禦風邪,風邪就乘虛而入,這就是中風的大致病機。邪氣侵犯經脈,導致身體發癢長疹子,這正是民間所說的風疹,病情仍在表層。我曾經治療過我侄子和上海姚金福的妻子,都用麻黃加朮湯取得了療效,還在清和坊治療好一位老年婦女,也用了這個方子,可以作為證據。但是如果心營不足,風邪就會轉入裡層。

胸部是太陽經氣出入的通道,上、中二焦,是水氣分佈的總區域(西醫稱為淋巴幹)。風邪從皮膚毛髮侵入,遏制清陽之氣,阻礙水液的流通,所以導致胸悶氣短。仲景大師沒有留下治療此病的方子,我私下認為常用桂枝湯去芍藥,再加參、朮、防風、黃耆,可以益助心陽,補益脾陰,使營氣略微調和,風邪就會自行消退,風引湯似乎不符合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