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30)
《金匱發微》 (30)
1.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防己地黃湯:治病如狂狀,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防己、甘草(各一分)桂枝、防風(各三分)
上四味,以酒一杯漬之,絞取汁。生地黃二斤,㕮咀蒸之,如斗米飯,久以銅器盛藥汁,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。
不明病理者,不可與論古人之方治,蓋風邪失表之證,往往隨經而瘀熱於裏,太陽標熱內陷,因致熱傷血海,太陽證所以蓄血也。此節病由,曰:「病如狂狀,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」,此為中風而蓄血於下,與風吸百脈血竄腦部,舌難言而口吐涎者,正自不同。熱結在裏,故無表熱。
病在太陽之府,故脈浮。如狂、喜、妄,在傷寒為蓄血之證。「獨語如見鬼狀」為熱入血室,仲師成例具在,不可誣也。惟傷寒之蓄血為血實,故用抵當湯、桃核承氣湯以下之,中風則本由血虛(《傷寒論》所謂營弱衛強),虛者不可重虛,故可用防己地黃湯,重用地黃汁,以清瘀血,防己以泄濕,防風以疏風,甘草、桂枝以扶脾而解肌,此法正與百合證用地黃汁同,服後中病亦當大便如漆,蓄血同也。
方解附
候氏黑散解
侯氏黑散: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者。
菊花(四十分)白朮、防風(各十分)桔梗(八分)黃芩(五分)細辛、乾薑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牡蠣、礬石、桂枝(各三分)
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,初期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,禁一切魚肉、大蒜,常宜冷食,六十日止,即藥積腹中不下也。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古人所立方治,一方有一方之作用,作用不可知,當於病理求之。一方有一方之主名,主名不可知,當於藥味求之。侯氏黑散一方,主治大風,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,不足者。四肢煩重,為風濕痹於外。心中惡寒不足為氣血傷於裏,脾陽不達於四肢,故煩重。血分虛而熱度不充內藏,故心中惡寒,此病理之易明者也。
桂枝為《傷寒論》中風主藥,防風以祛風(薯蕷丸用之),菊花能清血分之熱(合地丁草能愈疔毒),黃芩能清肺熱,白朮、茯苓以祛濕,濕勝必生痰,故用桔梗以開肺,細辛、乾薑、牡蠣以運化濕痰,但濕痰之生,由於氣血兩虛,故用人參以補氣,當歸、川芎以和血,此藥味之可知者也。
惟礬石一味,不甚瞭然,近代人張錫純始發明為皂礬,按皂礬色黑,能染黑布,主通燥糞而清內藏蘊濕,張三豐伐木丸用之以治黃癉,俾內藏蘊濕,從大便而解者,正為此也。然則方之所以名黑散者,實以皂礬色黑名之,如黑虎丹、黑錫丹之例。要知病屬氣血兩虛,風濕痹於表裏,方治實主疏通,而不主固澀。
女勞癉腹脹,治以硝石礬石散,亦此意也。由此觀之,方後所云「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」者,冀藥力之通行脈絡也。「禁一切魚肉、大蒜」者,恐其更增濕熱,為藥力之障礙也。至如四十日常宜冷食以助藥力,特以不用溫酒言之。若四十日常食冷飯及粥,不病宿食,必病寒中。
白話文:
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防己地黃湯用於治療患者出現類似狂躁的症狀,胡言亂語,自言自語不停,沒有寒熱症狀,脈象浮緩的疾病。 方劑組成:防己、甘草各一分,桂枝、防風各三分。將四味藥材用一杯酒浸泡,絞取汁液。生地黃二斤,切碎後蒸煮,直到像米飯一樣黏稠,然後用銅器盛裝藥汁,再將蒸好的生地黃絞汁混合藥汁服用。
這種病症並非傷寒,而是由於風邪侵襲肌表,導致瘀熱停滯於內,太陽經熱邪內陷,損傷血海,造成血液瘀滯。 「病如狂狀,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」這些症狀,是中風導致血液瘀滯於下焦的表現,與風邪吸取全身血液竄入腦部,導致舌頭不利索、口吐涎沫的症狀不同。由於熱邪鬱結在裡,所以沒有表熱症狀;病位在太陽經,所以脈象浮緩。出現狂躁、喜怒無常等症狀,在傷寒病理中也是瘀血的表現。「獨語如見鬼狀」則表明熱邪已經侵犯到血室,這些都是仲景醫學的經典論述。但傷寒的瘀血是血實,所以要用抵當湯、桃核承氣湯等方劑治療;而中風則本源於血虛(《傷寒論》中所說的營弱衛強),虛弱的體質不能再用峻猛的藥物耗傷元氣,因此可以使用防己地黃湯,大量使用地黃汁來清除瘀血,用防己來瀉濕,用防風來疏風,用甘草、桂枝來扶助脾胃和解肌表,這種治療方法與百合病用地黃汁的原理相同,服用後患者應當會排出像漆一樣的黑色大便,這也是瘀血的表現。
侯氏黑散用於治療大風病,症狀包括四肢沉重、心胸惡寒、身體虛弱。方劑組成:菊花(四十分),白朮、防風(各十分),桔梗(八分),黃芩(五分),細辛、乾薑、人參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牡蠣、礬石、桂枝(各三分)。將以上十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每日一劑,溫酒調服,初期服用二十日。忌食魚肉、大蒜,平時宜吃冷食,連服六十日即可。藥物停留在腹部不下,是因為吃了熱食,冷食才能更好地發揮藥效。
古人的方劑,每個方子都有其獨特的功效,功效的來源在於其病理學基礎;每個方子都有其名稱,名稱的由來則在於其藥材組成。侯氏黑散主治大風病,伴隨四肢沉重、心胸惡寒、身體虛弱等症狀。四肢沉重是因為風濕痹阻於外;心胸惡寒、身體虛弱是因為氣血受損,脾陽不足以溫煦四肢,所以四肢沉重;血虛導致陽氣不足,不能溫煦內臟,所以心胸惡寒。這些病理都比較容易理解。
方中桂枝是《傷寒論》中治療中風的主藥;防風祛風(薯蕷丸中也用它);菊花能清泄血分之熱(與地丁草合用可以治療疔瘡);黃芩能清肺熱;白朮、茯苓祛濕;濕邪過盛則會產生痰液,所以用桔梗開肺;細辛、乾薑、牡蠣運化濕痰;但濕痰的產生是由於氣血兩虛,所以用人參補氣,當歸、川芎養血。這些藥材的作用都很容易理解。
唯獨礬石這一味藥材不太好理解,近代醫家張錫純認為它是皂礬。皂礬顏色發黑,可以染黑布,具有通利大便、清除內臟濕邪的作用。張三豐伐木丸也用它來治療黃疸,從而使內臟濕邪從大便排出。所以,方劑之所以叫做“黑散”,實際上是因為皂礬顏色發黑而得名,就像黑虎丹、黑錫丹一樣。總而言之,這個方劑用於治療氣血兩虛,風濕痹阻於表裡的疾病,其治療原則是疏通而非收澀。
治療婦女勞倦導致的腹部脹滿,也常用硝石礬石散,其治療原則也是如此。因此,方後所說的“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”,是為了使藥力更好地通行經絡;“禁一切魚肉、大蒜”,是擔心這些食物會加重濕熱,阻礙藥力發揮;至於“四十日常宜冷食以助藥力”,是相對溫酒而言的。若長期食用冷飯冷粥,則會損傷脾胃陽氣,導致寒邪入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