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31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31)

1.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
風疾未除,新病又作,治病者固當如是乎?蓋皂礬熱者速行,冷即緩下,所以欲藥積腹中者,則以太陰蘊濕,有如油垢,非一過之水所能盡也。喻嘉言乃謂固澀諸藥,使之積留不散,以漸填空竅,彼既誤皂礬為明礬,於立方之旨已謬,豈知藥積腹中,原不過欲其逾數時而後下,否則積六十日之藥於腹中,其人已脹懣死矣。陳修園復亟稱之,是何異瘖者之唱,聾者之聽乎,亦可笑已。

風引湯解

風引湯:治除熱癱癎。

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四兩)桂枝(三兩)甘草、牡蠣(各二兩)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(各六兩)

上十二味,杵,粗篩,以韋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煮沸,溫服一升,治大人風引。少小驚癎瘈瘲日數發。醫所不療,除熱方。巢氏云:「腳氣宜風引湯。」

本條云:「除熱癱癎」,方後附列服法及主治。又云:「治大人風引,小兒驚癎瘈瘲日數發,醫所不療,除熱方」,病以風引為名,似當以半身不遂為主要,所謂正氣引邪喎僻不遂者是也。但風起於四末,則為偏中風,中於頭則為眩暈,以方治攷之。治瘈瘲必有驗,治偏中必無濟。

所云「除癱癎」者,不定以偏中言之也。血不過頭,借如手上刀傷,以指捺傷處,按於顛頂,其血自止。惟風陽吸於上,則一身之氣血,一時併入於腦,故有卒然暈倒,痰涎上湧而死者。熱血菀於腦而腦膜為之暴裂也(西醫謂腦充血)。血逆行於上,則百脈為之牽掣,小兒所以病瘈瘲者,亦由於此。

蓋此類病證,胸中先有熱痰,外風引之乃併熱血而上入於腦,如風起水湧者然。方中大黃用以泄熱,非以通滯,此與瀉心湯治吐血同,所謂釜底抽薪也。乾薑炮用,能止腦中上溢之血,向在常熟見某錢肆經理鼻衄,納炮薑灰於鼻中,其衄即止。所謂煤油著火,水潑益張,灰撲立止也(此味下脫注「炮」字)。

所以用龍骨、牡蠣者,此與《傷寒.太陽篇》誤下煩驚譫語,用柴胡加龍骨、牡蠣。火迫劫之發為驚狂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及下後燒鍼煩燥主桂甘龍牡湯,用意略同,二味鎮浮陽之衝腦,而牡蠣又有達痰下行之力也。

所以用桂枝、甘草者,桂枝湯方治原所以祛邪風,而於本方風引之義,固未盡合,蓋桂枝湯發脾陽之汗而出之肌理,原為營氣不虛者而設,若營氣本虛,陽氣張發於上,衝氣被吸引而上逆,非扶中土而厚其堤防,不足以制衝逆,而痰與熱血將一時併入於腦,此即發汗過多,心下悸欲得按,主以桂枝甘草湯。臍下悸欲作奔豚,主以苓桂甘棗湯之例,欲其不能踰中脘而上冒也。

其餘所用寒水石、滑石、紫石英、石膏,不過清涼重鎮,使諸藏百脈之氣不受外風牽引而已。方中惟赤石脂、白石脂二味,至為夾雜不倫。喻嘉言《寓意草》所載治寒濕下利,頗著特效。傷寒利在下焦之禹餘糧湯,寒濕下利之桃花湯,赤石脂並為要藥,可見其功用,全係止澀,與上用大黃之意,絕然相反。故不用此方則已,若用此方,此二味究當除去,否則藥不合病,且更生諸藥之阻力也。

白話文:

風疾尚未痊癒,新的疾病又發作了,治療疾病的人當然應該這樣做嗎?因為皂礬,熱症則迅速服用,冷症則緩慢服用,所以想要藥物積聚在腹中的原因,是因為太陰蘊藏濕氣,如同油垢一樣,不是一次少量的水就能完全清除的。喻嘉言認為,使用固澀的藥物,使藥物積聚不散,逐漸填補空虛的竅位。但他誤將皂礬當作明礬,在處方主旨上已經錯誤,哪裡知道藥物積聚在腹中,原本只是希望藥物停留一段時間後再排出,否則將六十天的藥物積聚在腹中,病人早就脹滿而死了。陳修園也極力稱讚這種方法,這跟啞巴唱歌,聾子聽歌有什麼區別呢?真是可笑。

風引湯的解釋

風引湯:治療除熱癱瘓癲癇。

組成: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四兩)桂枝(三兩)甘草、牡蠣(各二兩)寒水石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紫石英、石膏(各六兩)

用法:以上十二味藥材,研磨成粉,粗篩過後,用皮革袋盛裝,取三指撮(約一湯匙)藥粉,用井水三升(約1.5公升)煮沸,溫服一升(約0.5公升),治療成人風引病。小兒驚癇、抽搐,每日發作多次,醫生都治不好的,可以用這個除熱的方劑。巢氏說:「腳氣也適用風引湯。」

本條記載:「除熱癱瘓癲癇」,方劑後面附有服用方法和主治疾病。又說:「治療成人風引,小兒驚癇、抽搐,每日發作多次,醫生都治不好的,用此除熱方」,疾病以「風引」命名,似乎應以半身不遂為主要症狀,也就是正氣引導邪氣,導致肢體歪斜、不遂。但風邪從四肢末端引起,就是偏中風,如果中於頭部則會頭暈目眩,根據方劑來分析:治療抽搐一定有效,治療偏中風則沒有幫助。

所謂「除癱瘓癲癇」,不一定指偏中風。血液不會逆流到頭部,比方說手受刀傷,用手指按住傷口,再按住頭頂,血液就會自行止住。只有風陽之邪吸到上面,則全身氣血會同時湧入腦部,所以會突然昏倒,痰涎湧出而死。熱血瘀滯在腦部,導致腦膜破裂(西醫稱為腦充血)。血液逆行到上面,則百脈受牽制,小兒所以生病抽搐,也是因為這個原因。

這種疾病,胸中先有熱痰,外感風邪,便會帶著熱血一起上衝入腦,如同風起水湧一樣。方中大黃用來瀉熱,而不是通便,這與瀉心湯治療吐血相同,所謂釜底抽薪。乾薑炮製後使用,可以止住腦中血液上湧,以前在常熟見某錢莊經理鼻出血,將炮製的薑灰塞入鼻中,鼻血就止住了。就像煤油著火,用水潑反而更厲害,用灰撲上去就能立刻止住。(此處原文缺「炮」字)

使用龍骨、牡蠣的原因,這與《傷寒論.太陽篇》治療誤下導致煩躁、驚恐、譫語,使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相似。火邪逼迫導致驚狂,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湯,以及下後燒鍼煩燥的主方桂甘龍牡湯,用意大致相同,這兩種藥物鎮壓浮陽上衝腦部,而牡蠣還有化痰下行的作用。

使用桂枝、甘草的原因,桂枝湯原方用於祛除邪風,但與本方風引的意義並不完全相符,因為桂枝湯發揮脾陽的汗液排出肌膚,是針對營氣不虛的人而設,如果營氣本來就虛弱,陽氣上衝,衝氣被吸引而上逆,不足以控制衝逆,痰和熱血就會同時湧入腦部,這就如同發汗過多,心下悸動想要按壓,主治用桂枝甘草湯;臍下悸動,想要奔豚,主治用苓桂甘棗湯一樣,希望它不能超過中脘而上衝。

其餘使用的寒水石、滑石、紫石英、石膏,只是清熱涼血重鎮,使五臟百脈之氣不受外邪風的牽引而已。方中只有赤石脂、白石脂兩種藥材,非常雜亂不倫。喻嘉言《寓意草》記載用來治療寒濕下痢,療效顯著。傷寒論治療下焦腹瀉的禹餘糧湯,治療寒濕下痢的桃花湯,赤石脂都是主要藥物,可以看出它的作用,完全是止澀,與上方使用大黃的意義完全相反。所以不用這個方劑也罷,如果用這個方劑,這兩種藥物應該去除,否則藥物與疾病不相符,還會增加其他藥物的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