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32)
《金匱發微》 (32)
1. 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頭風摩散解
頭風摩散
大附子(一枚)鹽(等分)
上二味,為散,沐了,以方寸匕摩疾上,令藥力行。
此方之義不可知,只有近人所傳偏頭痛、目赤用食鹽和水塗太陽穴,半日之間,其痛立止,其赤立消,當是此方遺意。加以附子善走,風陽之入腦者,當更易散,此與納藥鼻中同,不關於內藏者也。
寸口脈沉而弱,沉即主骨,弱即主筋,沉即為腎,弱即為肝,汗出入水中,如水傷心,歷節痛,黃汗出,故曰歷節。
肺主一身治節,獨為五藏主,故近世診病者,皆取決於手太陰動脈,《傷寒》《金匱》所言寸口,皆統關前後言之(此層本不待言,因後一節有「太陰脈浮而弱」一條,恐人不明為手太陰動脈,故略言之)。大凡歷節之成要,不外乎水寒血敗,血痹於下,則營氣不能上承,故手太陰之動脈必弱,水氣勝則陽氣不升,故脈沉,此證以濕留關節為大綱。
關節為筋與骨交會之所,汗出入水,不用麻黃加朮湯以發之,寒濕傷筋,故筋痛,傷骨故骨痛。肝主筋,血不行故筋痹。腎主骨,髓日敗故骨痹,而脈之沉弱應之。蓋人之一身,氣分多於水分,則脈浮,水分多於氣分,則脈沉,故歷節而見沉弱之脈,即可決為汗出入水所致。
人身之汗孔,隨肺氣而張發,水漬於外,毛孔中要有正氣抵拒,涓滴不能滲入,所以病此者,涼者浸灌於外,皮中汗液悉化寒水,水寒則傷血,心為主血之藏,故仲景師言:「如水傷心。」「如水傷心」云者,原不謂水氣淩心也。水濕滲入關節,所以歷節痛。太陽標熱鬱而欲出,故發黃汗(黃汗在腋下,著衣成黃色),此為歷節之第一因。
趺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
太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摶,即疼痛如掣。
盛人脈瀒小,短氣,自汗出,歷節疼,不可屈伸,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。
此節前半節以趺陽、寸口之脈求出歷節根原。寸口即手太陰動脈,陳修園本作少陰者,誤也。趺陽脈在小兒繫鞋帶處,為胃脈之根。趺陽脈浮而滑,浮為陽氣外出,滑則為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,按宿食篇云:「脈數而滑者實也,此有宿食,下之愈。」外汗出而內有宿食,有似陽明府病,未可定為歷節,故此證當並取決於手太陰動脈。
太陰脈浮為風,邪在太陽,弱為血虛(營氣不能上承,與前證略同),風氣著於肌理,則濕邪凝冱而血為之痹,然但專就寸口而觀,可決為汗出當風,終不能斷為酒後之汗出當風,蓋飲酒汗出當風,其肌肉先痹,此時不用桂枝湯以發之,則濕熱蒸於內,而腑濁不行,趺陽之脈,因見浮滑。
脾主四肢,為統血之藏,濕熱壅於胃,則脾陽不達於四肢,於是營血內停,風濕乃日流於關節,手太陰動脈因見浮弱(太陽病中風,脈本浮緩,濕痹於外,血之熱度愈低,乃變浮弱)。風束於外,濕不得泄,濕與血併,遂成陰寒,故疼痛如掣,此為歷節之第二因。盛壯之人,多氣與血,脈當浮滑而大,反見濇小者,濕勝而脾陽不達也。
白話文:
中風歷節病脈並治第五
頭風摩散:將大附子與鹽等量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,以指腹按摩,直到藥力滲透。此方效用雖不可考,但類似療法現今仍用於治療偏頭痛和眼紅,以鹽水塗抹太陽穴,能快速止痛消腫,或與此方有相似之處。附子性溫走竄,能驅散風寒陽邪入腦,如同鼻腔用藥,不傷及內臟。
寸口脈沉而弱,沉則主骨,弱則主筋;沉屬腎,弱屬肝。汗出如水,如同水傷及心,導致關節疼痛,並伴隨黃色汗液,故稱歷節。肺主一身筋骨,為五臟之主,故現代診病多依據手太陰脈象,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所述寸口脈,皆指手太陰脈而言。歷節病的成因多為水寒血敗,血液瘀滯在下,則營氣不能上達,故手太陰脈弱;水氣盛則陽氣不升,故脈沉。此病症以濕邪滯留關節為主要病機。
關節為筋骨交接處,汗出如水,不宜用麻黃加朮湯發汗。寒濕傷筋則筋痛,傷骨則骨痛。肝主筋,血行不暢則筋痹;腎主骨,髓液損傷則骨痹,脈象沉弱正反映了此種病理變化。人體氣分多於水分則脈浮,水分多於氣分則脈沉,故歷節病脈沉弱,可斷定為汗出如水所致。人體汗孔隨肺氣開合,體表濕邪若不能被正氣抵禦,則會滲入毛孔,寒邪浸淫肌膚,汗液化為寒水,寒水傷血,心主血,故張仲景說「如水傷心」。「如水傷心」並非指水氣直接侵犯心臟,而是指水濕滲入關節導致關節疼痛。太陽經熱邪鬱結欲外出,故出現黃色汗液(黃汗出現在腋下,沾染衣物呈黃色),這是歷節病的首要病因。
趺陽脈浮而滑,滑則穀氣實,浮則汗自出。太陰脈浮而弱,弱則血不足,浮則為風,風血相搏則疼痛如掣。盛壯之人脈細弱,氣短,自汗,關節疼痛,屈伸不利,皆因飲酒後汗出當風所致。
此節前半部分通過觀察趺陽脈和寸口脈來探討歷節病的病因。寸口脈即手太陰脈,非少陰脈。趺陽脈位於足踝部,為胃脈之根。趺陽脈浮而滑,浮為陽氣外洩,滑則為胃氣實,浮則汗自出,如同《宿食篇》所言:「脈數而滑者實也」,指有宿食,瀉下則愈。外汗出而內有宿食,類似陽明府病,不能肯定為歷節病,故此症需結合手太陰脈象判斷。
太陰脈浮為風邪侵犯太陽經,弱為血虛(營氣不能上承,與前證相似),風邪襲於肌膚,濕邪凝滯,血液瘀阻,但僅從寸口脈觀察,只能判斷為汗出當風,無法確定為飲酒後汗出當風。飲酒後汗出當風,肌肉先痹,此時若不用桂枝湯發汗,則濕熱內蒸,腑氣不通,趺陽脈則見浮滑。脾主四肢,統攝血液,濕熱壅滯於胃,則脾陽不能布達四肢,營血內停,風濕日久侵犯關節,手太陰脈則見浮弱(太陽病中風,脈本浮緩,濕邪痹阻於外,血液溫度下降,則脈變為浮弱)。風邪束縛於外,濕邪不得宣洩,濕邪與血液相合,形成陰寒,故疼痛如掣,這是歷節病的第二個病因。盛壯之人,氣血充盛,脈象應當浮滑有力,而見細弱者,是因濕邪過盛,脾陽不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