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118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118)

1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

諸浮數脈,應當發熱,而反洒淅惡寒,若有痛處,當發其癰。

凡外證初起,必先惡寒,此其大較也。蓋癰之所由成,血絡閉於寒濕,而營氣不通。營鬱生熱,脈乃浮數,血以凝澀而內停,則陽氣不能獨行於表分,此所以當發熱而反洒淅惡寒也。

遇此脈證,雖形似傷寒,而實為癰疽,始則惡寒,繼則發熱,寒熱日作,若瘧發然,三數日後,瘀血蘊蒸化熱,始知痛處,此與將潰之凍瘃正復相似,無論在何部分,皆當以藥發之。大約人體外證之屬寒者,除流注外,發背、腦疽最為重大。惟世傳陽和湯一方,與仲師當發其癰之旨最合。

若誤投寒涼敗毒之品,十不活一。所以然者,為血絡凝於寒濕,非疔毒、流火屬於陽證者比也。

附:陽和湯方

麻黃(三錢去根節)炮薑(三錢)熟地黃(一兩)鹿角膠(三錢)肉桂(一錢),寒重加附子。

師曰:「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,以手掩腫上,熱者為有膿,不熱者為無膿。」

癰毒初起,以腫大見紅色為順,而皮色不變,平塌不起者為逆。大率由寒而熱,由熱而腫,由腫而痛。痛劇則瘀血蒸化為膿,痛減則膿已成,身亦漸涼。抉而去之,瘡口掩以拔毒生肌藥,其證立愈,此因痛減而知有膿之說也。仲師驗膿之法,則以腫處熱不熱為驗,此又以熱而知有膿之說也。

予按癰疽大證,必有極大之膿頭,堅硬不化,瘡上極熱灼手處,即為膿頭所在。以刀抉之,百不失一。仲師之言,則固信而有徵也。復有體虛未易腫大者,或婦人病在下體未便開刀者,仙方活命飲,成效卓著,當附存之。

附:仙方活命飲方

乳香、沒藥(各二錢)炙甲片(五錢)皂角刺(三錢)防風(一錢)大貝(四錢)生甘草(二錢)歸尾(二錢)生黃耆(三錢)赤芍(四錢)銀花(三錢),排膿加白芷。

上藥水煎服,即日止痛,膿成自潰,未成即消。

腸癰之為病,其身甲錯,腹皮急,如腫狀,按之濡(此下與後條錯簡,今校正)。時時發熱,熱汗出,反惡寒,其脈遲緊者,膿未成,可下之,大黃牡丹湯主之。脈洪數者,膿已成,不可下也(三句舊誤在上,今校正)。

大黃牡丹湯方

大黃(四兩)牡丹(一兩)桃仁(五十個)冬瓜仁(半升)芒硝(三合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頓服之,有膿當下,如無膿當下血。

腸癰一證,由於血凝氣滯,陰絡內阻,營氣乾澀,不能外潤膚表,則肌膚為之甲錯。甲錯者,血枯之象也。在裏之氣血不通,乃成內癰。此證始以水寒而血凝,繼以血凝而腐爛,若凍瘃然,日久化熱,即成潰瘍矣。血阻於內,氣膨於外,故腹皮之急如鼓。但有氣而無水,故按之濡。

白話文:

凡是脈象浮數,應該發熱的,反而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,如果身體有疼痛的地方,那裡就應該要長癰。

一般來說,身體外部疾病剛開始的時候,一定會先感到怕冷,這是大致的情況。癰之所以會形成,是因為寒濕導致血管阻塞,使得身體的營養之氣無法順利運行。營養之氣鬱積產生熱,脈搏才會變得浮數。血液因為凝結阻塞而停滯在體內,陽氣就無法獨自在體表運行,這就是為什麼應該發熱卻反而怕冷發抖的原因。

遇到這種脈象和症狀,雖然看起來像傷寒,但實際上是癰疽。剛開始會怕冷,接著會發熱,時冷時熱像瘧疾一樣發作。過幾天後,瘀血積聚蒸發成熱,才會開始感到疼痛。這種情況和快要潰爛的凍瘡很像,無論長在身體哪個部位,都應該用藥物治療。大體上來說,人體外表的寒性疾病,除了流注之外,發背、腦疽是最嚴重的。只有世人流傳的陽和湯這個方子,最符合醫聖張仲景所說的「應該發其癰」的治療原則。

如果誤用寒涼解毒的藥物,十個病人恐怕救不活一個。之所以會這樣,是因為血管被寒濕凝結阻塞,和疔瘡、流火等屬於陽性的疾病不同。

附:陽和湯的藥方

麻黃(三錢,去除根部和莖節)、炮薑(三錢)、熟地黃(一兩)、鹿角膠(三錢)、肉桂(一錢),寒邪嚴重的可加附子。

醫聖說:「各種癰腫,想知道有沒有膿,可以用手按在腫的地方,如果感到熱,就是有膿;不熱,就是沒有膿。」

癰毒剛開始的時候,如果腫大並且呈現紅色,就是順利的現象;如果皮膚顏色沒有改變,腫塊平坦不隆起,就是不好的現象。一般來說,癰的發展過程是先由寒冷轉為發熱,再由發熱轉為腫脹,最後由腫脹轉為疼痛。疼痛劇烈,表示瘀血蒸發成膿;疼痛減輕,表示膿已經形成,身體也會漸漸退燒。這時切開患處,取出膿液,用去腐生肌的藥物敷在傷口上,疾病就會立刻痊癒。這是根據疼痛減輕來判斷膿是否形成的說法。醫聖張仲景判斷膿的方法,則是根據腫脹處是否發熱來判斷,這是根據發熱來判斷膿是否形成的說法。

我認為,嚴重的癰疽,一定會有非常大的膿頭,堅硬而且不會自行軟化。瘡面最熱、用手觸摸感到灼熱的地方,就是膿頭所在。用刀切開,幾乎沒有失誤的。醫聖的話,確實可信而且有憑據。另外,還有一些體質虛弱不容易腫大的人,或是婦女疾病長在下體不方便開刀的,使用仙方活命飲,效果顯著,應該記錄下來。

附:仙方活命飲的藥方

乳香、沒藥(各二錢)、炙甲片(五錢)、皂角刺(三錢)、防風(一錢)、大貝(四錢)、生甘草(二錢)、當歸尾(二錢)、生黃耆(三錢)、赤芍(四錢)、銀花(三錢),如果需要排膿,可加白芷。

將以上藥材用水煎煮服用,當天就能止痛,膿液形成後會自行潰破,還沒形成膿液就會消散。

腸癰這種疾病,會使得皮膚粗糙像魚鱗,腹部皮膚緊繃,像腫脹一樣,按壓時感覺柔軟。會時常發熱,流汗,反而怕冷,如果脈象遲緩而緊繃,表示膿液還沒形成,可以用瀉下的藥物治療,用大黃牡丹湯。如果脈象洪大而快速,表示膿液已經形成,就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了。

大黃牡丹湯的藥方

大黃(四兩)、牡丹皮(一兩)、桃仁(五十個)、冬瓜仁(半升)、芒硝(三合)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六升煎煮成一升,去除藥渣,加入芒硝,一次性服用。如果體內有膿,就會排出膿液;如果沒有膿,就會排出血。

腸癰這種疾病,是由於血液凝結、氣機阻滯,陰經內被阻礙,使得營養之氣乾澀,無法滋潤皮膚表面,因此皮膚會變得像魚鱗一樣粗糙。皮膚粗糙表示血液枯竭的現象。體內氣血不通暢,就會形成內癰。這種疾病一開始是由於寒邪導致血液凝結,接著因為血液凝結而腐敗,像凍瘡一樣,久了就會化熱,變成潰瘍。血液阻塞在體內,氣往外膨脹,所以腹部皮膚會緊繃像鼓一樣。但因為只有氣而沒有水,所以按壓時會感覺柔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