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119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119)

1.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

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者,肺與大腸為表裏。皮毛為肺所主,腸內病癰,邪熱外薄皮毛,故時發熱。熱勝而皮毛開,故自汗。汗後毛孔不閉,風乘其虛,故復惡寒。脈遲而緊則裏熱未盛,毒血尚凝聚未散,不難一下而盡,所謂曲突徙新也。以其大腸壅阻也,用大黃、芒硝以通之。

以其身甲錯,知其內有乾血也,用桃仁、丹皮以攻之。以發熱自汗復惡寒,知大腸移熱於肺,肺主之皮毛,張於標熱而不收也,用瀉肺除熱之冬瓜仁以清之,此大黃牡丹湯之義也。若夫裏熱既盛,膿成血潰,至於兩脈洪數,則非一下所能盡。仲師不曰「膿已成,赤豆當歸散主之」乎(方見百合狐惑篇中)。

究其所以不可下者,譬之流寇,潰散則難為攻,不如方聚之易為殲也。嘗記癸丑十一月,若華之母病此,腰腹俱腫,有時發熱自汗,有時不甚發熱,痛不可忍,按之稍定,於冬至前二日,用大黃五錢,丹皮一兩,桃仁五十粒,冬瓜子八十粒,芒硝三錢,服後腹中大痛,午後下血半淨桶,而腹平痛止,不啻平人矣。辛未四月,強鴻培嗣子福全病此,既就寶隆醫院矣。

西醫指為盲腸炎,並言三日後大開刀,福全不解,私問看護,以破腹告,福全懼,棄其衣物而遁,翌日,抵予小西門寓所,以腹中劇痛求診。按其脈緊而數,發熱有汗,但不惡寒,予即疏方與之,明日復診,蓋下經三次而腹痛止矣。又壬申年,治大自鳴鐘慎大衣莊裘姓少年亦如之。

癸酉年,治陸姓少女腹右旁痛,痛經四月,身體瘦弱,西醫不敢開刀,由同鄉高長佑推薦,予以此方減輕授之,當夕下泥黑糞,痛未止,稍稍加重,遂大下黑糞,如河泥,其痛乃定。調理一月,方能出險,蓋亦危矣。

乙亥八月,四明史惠甫病此,已由姜佐景用前方下過,未能拔除病根,予用生大黃五錢,冬瓜仁一兩,桃仁八十粒,丹皮一兩,芒硝三錢,外加當歸、赤豆,二診加赤芍五錢,敗醬草五錢,所下黑糞,並如污泥狀,病乃出險,併附記之。

腫癰者,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,如淋,小便自調,腹無積聚,身無熱,脈數,此為內有癰膿(內字上舊有腸字誤),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(腹無積聚下,舊訛在上節,今校正)。

薏苡附子敗醬散方

薏苡仁(十分)附子(二分)敗醬(五分)

上三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以水二升,煎減半,頓服,小便當下。

腫見於外,謂之腫癰,不類病在大腸,氣膨腹皮,但見腫狀也。按此節所列病狀,曰:「少腹腫痞,按之即痛,如淋,小便自調。」顯系少腹疽。《傷寒.太陽篇》:「少腹硬滿,小便自利者,下血乃愈。」又云:「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證諦也。

白話文:

這篇古文描述的是腸癰(類似闌尾炎等腹部感染)的診斷和治療。

患者會時而發熱、自汗,接著又惡寒。這是因為肺和大腸是表裡關係,腸內感染的邪熱侵犯到肺所主導的皮毛,所以時發熱;熱盛導致毛孔張開而自汗;汗後毛孔未閉,風寒乘虛而入,故又惡寒。脈象遲而緊,表示裡面的熱毒尚未完全發散,病情尚可控制。治療上,由於大腸阻塞,需用大黃、芒硝通便;由於體表有瘀血,需用桃仁、丹皮活血化瘀;因為大腸的熱邪傳到了肺,導致皮毛開泄,需用冬瓜仁瀉肺清熱。如果裡熱已盛,膿已形成並潰破,脈象洪數,則病情較重,需用赤豆當歸散。

不適合峻下通便的原因是,就像流寇四散難以剿滅,不如集中時容易殲滅一樣。文中記載了幾個案例,都用到了大黃、丹皮、桃仁、冬瓜仁、芒硝等藥物,有的還加了當歸、赤豆、赤芍、敗醬草等,取得了良好的療效。其中有些病例西醫診斷為闌尾炎,但患者因害怕手術而逃離醫院,最終依靠中醫治療痊癒。

最後還提到一種腫癰,少腹腫脹,按之疼痛,小便正常,無發熱,脈數,這是內有膿瘍的表現,可用薏苡附子敗醬散治療。文中提到腫癰與腸癰不同,腸癰是氣脹,而腫癰是腫塊。 少腹腫痛、小便自利的情況,類似於少腹疽,下血後能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