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111)
《金匱發微》 (111)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
脾主四肢,脾濕下陷,陽氣不達,故手足不仁,甚則逆冷。仲師不言者,蓋即在不仁之內也,病屬三陰。沈自南說不精,以腳縮為陽虛生寒,尤謬。
下利,脈沉弦者下重,脈大者為未止,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,雖發熱,不死。
脈沉弦為有水,此《傷寒》《金匱》之通例也。水與濕併,乃病下利。水流動而濕粘滯,故利而下重,此為四逆湯證,為其寒濕下陷也。予治此證,見膿血者,或用附子理中湯加柴胡、升麻,所以疏鬱而消毒也。痛甚則加乳香、沒藥,所以止痛也。此厥陰下利,雖下重而不宜涼劑者也。
若夫寒盡陽回,則陽明脈大,是其始病寒濕而利不止,繼乃寒濕變為燥熱而利仍未止,是即後文下乃愈之證,宜用大承氣湯者也。惟邪盡正虛,脈乃微弱,邪盡則利欲自止。陰盡陽回,脈乃微弱而兼數,則尤可決其利將自止也。
此證雖脈數而渴,甚至發熱圊膿血,但用清熱去濕之白頭翁湯,一二劑可愈,故曰「雖發熱不死」,不似肢冷脈伏,治以溫藥而厥不還者,為必無生理也(此條見《傷寒論.厥陰篇》)。
下利,手足厥冷,無脈者,灸之,不溫,若脈不還,反微喘者,死。
脾主四肢,脾藏虛寒,則手足厥冷。心主脈與血,心房血虛,則無脈。欲溫脾藏,莫如乾薑、甘草,欲強心房,莫如附子,則四逆湯其主方也。此為有脈者言之也。若血分中熱度消歇,以至脈伏不鼓,則非藥力所及,是當通灸三陰諸穴,使陽氣四達,而手足當溫,脈伏當出。
若既灸之後,手足依然逆冷,脈之伏者,依然不還而反見微喘,則是血虛於裏,氣脫於外,危在旦夕矣。
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
此句與上不接,當為另一條。蓋少陰為病,每患寒濕下陷,但得寒盡陽回,即是生機。少陰病雖三急下證,及時而治,皆可不死,為其以少陰而兼陽明也,故謂之順。
下利,有微熱而渴,脈弱者,令自愈。
下利,脈緩,有微熱,汗出,令自愈。設脈緊,為未解。
下利一證,起於脾陽不升,而寒濕下陷,其脈當見沉緊。身冷無汗,不言可知。蓋陽氣外散則脈見浮緩,太陽中風發熱有汗者,脈必浮緩,其明證也。陰寒內據,則脈見沉緊,厥陰下利,脈沉弦為下重,其明證也。是故下利一證,以出陽為順,以入陰為逆,微熱而渴者,水濕下盡,而陽明之氣當復也。
微熱汗出者,裏水外泄,而太陽之氣當復也,故皆令自愈。而沉緊有力,不見緩弱之脈則為未解。「緩」字舊訛作「數」,陳修園不知此證為寒盡回陽,望文生訓,反以為熱利。夫熱利為白頭翁湯證,豈不藥自愈之證耶。
下利,脈數而渴者,令自愈。設不差,必圊膿血,以有熱故也。
白話文:
脾臟主導四肢,若脾濕下陷,陽氣無法到達,就會導致手腳麻木,嚴重時甚至冰冷。古代醫家不作說明,是因為這麻木感就包含了病症的資訊,此病屬於三陰病症。沈自南的解釋不夠精確,認為腳縮是陽虛生寒,更是錯誤的。
下痢,脈象沉而弦急表示下腹部沉重,脈象有力表示病情未止,脈象微弱而快速表示病情將要自愈,即使發熱也不會致命。
脈象沉而弦急表示有水濕,這是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的通例。水濕同時存在,就導致下痢。水流動而濕氣黏滯,因此大便稀溏且下腹部沉重,這是四逆湯的證候,因為是寒濕下陷。我治療此症,見到膿血,就用附子理中湯加上柴胡、升麻,目的是疏通鬱結並殺菌消毒。疼痛劇烈就加乳香、沒藥,止痛。這是厥陰下痢,雖然下腹部沉重,但不宜使用寒涼藥物。
等到寒邪盡去,陽氣回升,則陽明脈象有力,這是指病情開始為寒濕導致下痢不止,接著寒濕轉為燥熱,下痢仍然不止,這正是後文所說下痢痊癒的證候,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只有邪氣盡除,正氣虛弱,脈象才會微弱,邪氣盡除,下痢就將自愈。陰邪盡除,陽氣回升,脈象就會微弱且快速,就更能確定下痢將會自愈。
此症雖然脈象快速且口渴,甚至發熱、排出膿血,但使用清熱利濕的白頭翁湯,一兩劑就能痊癒,所以說「雖發熱不死」,不像肢體冰冷、脈象微弱,用溫熱藥物治療卻沒有恢復的病人,一定是沒有生命跡象了(此條見《傷寒論.厥陰篇》)。
下痢,手腳厥冷,沒有脈象,就用艾灸,灸後不溫暖,如果脈象仍未恢復,反而出現輕微呼吸困難,就會死亡。
脾臟主導四肢,脾臟虛寒,就會手腳厥冷。心臟主導脈象和血液,心房血虛,就會沒有脈象。想要溫煦脾臟,沒有比乾薑、甘草更好的了;想要增強心房功能,沒有比附子更好的了,所以四逆湯是主方。這是針對有脈象的病人而言。如果血分中的熱度消失殆盡,以至於脈象微弱不顯,就不是藥物所能及的了,就應該用艾灸三陰經的穴位,使陽氣通行全身,手腳就會溫暖,脈象就會恢復。
如果灸後,手腳仍然冰冷,脈象仍然微弱不顯,反而出現輕微呼吸困難,那就是血虛於內,氣虛於外,性命危在旦夕。
少陰病兼有陽明症狀,是病情向好的徵兆。
這句話與上一段無關,應是另一條。因為少陰病,常常會出現寒濕下陷的情況,只要寒邪盡除,陽氣回升,那就是生機。少陰病雖然有三大急症,及時治療都能不死,是因為少陰病兼有陽明症狀,所以說這是好的徵兆。
下痢,有輕微發熱和口渴,脈象微弱,會自行痊癒。
下痢,脈象緩慢,有輕微發熱,出汗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脈象緊,表示病情未解。
下痢這個病症,是因為脾陽不升,寒濕下陷,脈象應該呈現沉而緊。身體冰冷不出汗,這是很明顯的。因為陽氣外散,脈象就會浮而緩,太陽中風發熱出汗,脈象一定浮而緩,這是很明顯的證據。陰寒內阻,脈象就會沉而緊,厥陰下痢,脈象沉而弦急表示下腹部沉重,這是很明顯的證據。所以下痢這個病症,陽氣外散為順,陰寒內阻為逆,輕微發熱和口渴,表示水濕下盡,陽明之氣將要恢復。
輕微發熱出汗,表示體內的水濕排出體外,太陽之氣將要恢復,所以都會自行痊癒。而脈象沉而緊有力,沒有出現緩慢微弱的脈象,表示病情未解。「緩」字以前誤寫成「數」,陳修園不知道這個證候是寒邪盡除陽氣回升,望文生義,反而認為是熱證下痢。熱證下痢是白頭翁湯的證候,怎麼會自行痊癒呢?
下痢,脈象快速且口渴,會自行痊癒。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一定會排出膿血,因為有熱邪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