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112)
《金匱發微》 (112)
1.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第十六
人體之強弱,視血熱之存亡為進退。血熱之存亡不可知,要當驗之於脈。下利見陰脈,則難愈,見陽脈則易愈,其大較也。是故下利脈沉弦,則病下重,由血熱為水氣所壓,相抗於下部也。此為初病者言之也。病者脈微而厥,則為下利清穀,由血中溫度消亡,而水氣獨勝也。
此為病甚者言也。按其外證,為惡寒,為肢冷,其裏證為不渴飲,小便色白,莫不以陽氣退為病進。至如下利脈數,則血熱漸高,加之以渴,則水氣漸減,此即死陰盡去,生陽來復之佳兆,固當不藥自愈。間亦有不即差者,則一變而圊膿血,此為陽回太暴,然究非死證,白頭翁湯、桃核承氣湯俱可隨證酌用,要不當泥於始病之陰寒,而漫用桃花湯也。
下利,脈反弦,發熱身汗者愈。
下利一證,其脈始於沉弦,由沉弦而沉遲,由沉遲而沉微,其人固已垂死矣。若遲微之脈,一變而為浮弦,則太陽寒水之氣,已受血熱蒸化,將從皮毛外泄。仲師所謂反弦者,反之言轉,弦之言緊,謂沉微之脈,一轉而成太陽浮緊之脈也。由浮緊而發熱,由發熱而汗出,則內陷之寒濕,已從太陽外解,病有不愈者乎。
下利氣者,當利其小便。
下利一證,決無小便,此盡人之所知也。但仲師所謂下利氣者,當利其小便,究屬何因,其與後文氣利用訶黎勒散止澀者究竟是一是二,此不可以不辨也。蓋本節所謂下利氣者,為方在下利,肛門辟辟作聲,一似轉矢氣者,氣與腹中殊不相接,此利實關下焦(太陽篇,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可與赤石脂禹餘糧湯,不差,當利其小便,即此證)。
下焦陽氣不通,水道閉塞,氣乃併注於肛門,於五苓散中重桂枝以達陽,合四苓以泄水,但令水泄於前,即氣還其故,而利自愈矣。若夫氣利用止澀之訶黎散者,實因久利而氣虛下陷,意與近人治晨泄用四神丸略同。予昔寓白克路,治鄉人陶姓曾用之,所用為訶子殼,取其味澀能止,彼以藥末味澀,不能下嚥,和入粥中強吞之,日進一服,三日而止,與當利小便之證,病原固自不同也。
下利,寸脈反浮數,尺中自濇者,必圊膿血。
下利一證,其脈多見沉遲,而不應反見浮數,為其寒濕下陷也。若見浮數,即為寒盡陽回而利將自止,但不應獨見於寸口。而尺中自濇,濇者,凝定不流之象,蓋胞中血海凝濇不通,氣機不達於衝任,是為瘀血。此證必見腹痛,下連少腹,熱在上,瘀在下,故必圊膿血也。
此證不必治膿血,血盡下利自止,當從「嘔癰膿者,膿盡自愈」之例,說解詳《傷寒論.厥陰篇》(如病者必欲服藥,略用丹皮、桃仁、地鱉蟲等味均可)。
下利清穀,不可攻其表,汗出必脹滿。
白話文:
人體的強弱,取決於血熱的存在與否。血熱的存在與否無法直接得知,必須從脈象來判斷。下痢若見陰脈,則難以痊癒;見陽脈則容易痊癒,這是大體上的區分。因此,下痢脈象沉而弦,則病情在下焦嚴重,這是因為血熱被水氣壓迫,互相抗衡於下焦所致。這是針對初期病情而言。如果脈象微弱且厥冷,則表示下痢排出的是清稀的穀物殘渣,這是因為血中的溫熱消亡,而水氣獨盛的緣故。這是指病情嚴重的情況。從外在症狀來看,會有惡寒、肢體冰冷;內在症狀則是不渴、小便色白,這些都表示陽氣衰退,病情加重。等到下痢時脈象數快,則表示血熱漸增,再加上口渴,則表示水氣漸減,這是陰氣消亡,陽氣恢復的良好徵兆,通常可以不藥而癒。偶爾也有不立即痊癒的,會轉變為排出膿血,這是陽氣回升太過迅速的緣故,但究其根本並非危急症狀,白頭翁湯、桃核承氣湯都可以根據病情酌情使用,但不要拘泥於初期病症的陰寒,而盲目使用桃花湯。
下痢,脈象反而弦緊,並且發熱出汗者,病情會好轉。
下痢這一症狀,脈象最初是沉而弦,然後由沉弦變成沉遲,再由沉遲變成沉微,此時病人已經接近死亡了。如果沉微的脈象轉變為浮弦,則表示太陽經的寒水之氣,已經被血熱蒸化,將從皮膚毛髮排出體外。仲景所說的「反弦」,「反」字是指轉變,「弦」字是指緊,意思是沉微的脈象,轉變成為太陽經浮而緊的脈象。由浮緊而發熱,由發熱而汗出,則體內鬱積的寒濕,已經從太陽經的外表排出,病情怎能不好轉呢?
下痢是氣虛所致,應該要促進小便的排出。
下痢的病人,通常不會有小便,這是人人皆知的事實。但仲景所說的「下痢是氣虛所致,應該要促進小便的排出」,其原因究竟為何?這與後文提到用訶黎勒散止瀉的說法,究竟是一回事還是兩回事,這點必須加以分辨。本章節所說的「下痢是氣虛所致」,指的是下痢時,肛門咕嚕作響,好像排出矢氣一樣,但氣與腹部並無關聯,這種下痢實際上是下焦的問題(太陽篇中,理中湯是調理中焦,這種下痢是在下焦,可以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治療,效果不錯),應該要促進小便的排出,這就是此症的治療方法。
下焦陽氣不通,水道阻塞,氣就會集中在肛門,所以在五苓散中加入桂枝以溫通陽氣,加入澤瀉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以利水,只要讓水從小便排出,氣就能回到原來的位置,下痢自然會痊癒。至於用訶黎勒散止瀉,是因為久瀉導致氣虛下陷,其用意與現代人治療早洩使用四神丸大致相同。我以前住在白克路時,曾治療一位陶姓鄉民,就使用過這種方法,所用的藥物是訶子殼,取其澀味以止瀉,因為藥粉澀味難以下嚥,就和在粥裡強吞下去,每天服用一劑,三天後就痊癒了,這與應該促進小便排出的情況,其病因本來就不同。
下痢,寸脈反而浮數,尺脈卻按之無反應,必定會排出膿血。
下痢的脈象多半是沉遲,而不應該出現浮數,這是因為寒濕下陷的緣故。如果出現浮數,那就是寒邪已盡,陽氣回升,下痢將會自行停止,但浮數脈象不應該只出現在寸口脈。而尺脈按之無反應,表示氣血凝滯不通的現象,這是因為胞中血海凝滯不通,氣機無法到達衝任二脈,這是瘀血的現象。此症必定會腹痛,疼痛會延及少腹,熱在上面,瘀血在下,所以必定會排出膿血。
此症不必治療膿血,血排盡了,下痢就會停止,這可以從「嘔吐膿瘍者,膿瘍排出後就會痊癒」的例子來解釋,詳細的說明在《傷寒論.厥陰篇》(如果病人一定要服藥,可以用丹皮、桃仁、地鱉蟲等藥物)。
下痢排出清稀的穀物殘渣,不能從表證治療,出汗會導致腹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