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47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,六七日,結胸熱實,脈沉而緊,心下痛,按之石硬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傷寒六七日,甫及一候,所謂「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」也。本寒鬱於上,標熱實於下,因病結胸。關上脈沉緊者,寒與熱並居於中脘也。中脘氣阻,故心以下痛。水氣與熱結而成痰,故按之石硬。但用硝、芒以去實熱,甘遂以下濕痰,而結胸自愈。此證不由誤下而成,治法與之相等,學者於此,可以悟參變矣。

傷寒,十餘日,熱結在裏,復往來寒熱者,與大柴胡湯。但結胸,無大熱者,此為水結在胸脅也,但頭微汗出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傷寒十餘日,當兩候之期,設傳陽明,必發潮熱,乃熱結於腸胃,而又往來寒熱,則陽明之證垂成,太陽之邪未解,如是即當與大柴胡湯,使之表裏雙解。但胸中痛而表無大熱,則陽明之火不實,而太陽之水內壅,上積於胸下及兩脅三焦,水道不能下達膀胱。大黃、芒硝皆在禁例,但須與懸飲內痛同治,投之以十棗湯,而胸脅之水邪已破。

要惟頭有微汗出者,陽氣既不能外泄而成汗,寒水又不能化溺而下行,不得已而用大陷胸湯,此亦從頭上之微汗,察其中有陽熱,格於中脘痰濕而攻之。設頭上並無微汗,則仍為十棗湯證,不當更用大陷胸湯矣。

太陽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。不大便五六日,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小有潮熱,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,大陷胸湯主之。

太陽之病,重發汗而復下之。津液屢傷,則陽明之府氣將燥,故不大便五六日。舌上燥而渴,日晡所有潮熱,此皆大承氣湯證。惟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,手不可觸者,可決為水氣痰涎凝沍不解,而非承氣湯所能奏效。特於大黃、芒硝外,加甘遂以攻之。如是則不特去陽明之燥,併水氣痰涎一時劖削,此亦雙解之法也。

小結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者,小陷胸湯主之。

小陷胸方

黃連(一兩)半夏(半斤)栝蔞實(大者一枚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滓,內諸藥,煎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病在心下,故稱結胸。小結胸與大結胸同,此部位之不可改易者也。但按之痛,則與不按亦痛之大結胸異。脈浮滑,則與大結胸之沉緊異。所結不實,故無沉緊之脈,必待按之而始痛。太陽標熱並於上,故脈浮。水氣濕熱結於心下,故脈滑。小陷胸湯,黃連苦降,以抑在上之標熱,半夏生用,以泄水而滌痰,栝蔞實以泄中脘之濁。

按此,即瀉心湯之變方。後文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皆黃連、半夏同用,是其明證也。意此證裏實不如大結胸,而略同虛氣之結而成痞。方中用黃連以降上冒之熱邪,用栝蔞實以通胃中之積垢,與後文治痞之大黃黃連瀉心湯相類,但此證為標熱陷於心下,吸引痰涎水氣而腑滯稍輕,故以黃連、半夏為主,而以栝蔞實易大黃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病發六七天,胸部脹痛堅硬,脈象沉而緊,按壓心窩部如同石頭般堅硬疼痛,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傷寒發病六七天,剛到一個周期,所謂「傷寒一日,太陽受之」也是如此。本來的寒邪鬱結在上焦,症狀表現為下焦的熱邪實證,因此導致胸部脹痛。脈象沉緊,表示寒邪和熱邪同時存在於中焦(胃脘)。中焦氣機阻滯,所以心窩以下疼痛。水濕和熱邪凝聚成痰飲,所以按壓時堅硬如石。只用硝石、芒硝去除實熱,用甘遂瀉下濕痰,胸部脹痛自然會痊癒。這種情況不是因為錯誤服用瀉下藥引起的,治療方法與之相同,學習者可以由此參悟變化。

傷寒病發十多天,裡熱鬱結,反复寒熱交替,服用大柴胡湯。如果只是胸部脹痛,沒有明顯高熱,這是水濕鬱結在胸脅的表現,但頭部略微出汗,則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傷寒病發十多天,正處於兩個周期的時間,如果傳變到陽明經,必定出現潮熱,這是熱邪鬱結在腸胃,又反复寒熱,陽明經的證候將要形成,太陽經的邪氣尚未解除,此時應該服用大柴胡湯,使表裡同時解除。但胸中疼痛而表面沒有明顯高熱,則陽明經的熱邪不盛,而太陽經的水濕內阻,積聚在胸下和兩脅三焦,水道不能通暢到達膀胱。大黃、芒硝都在禁忌之列,但必須與胸脅脹痛同治,服用十棗湯,胸脅的水濕邪氣即可消除。

但是,如果頭部略微出汗,陽氣既不能外泄而形成汗液,寒水又不能化為尿液而排出,不得已才使用大陷胸湯,這也是從頭部微汗觀察到體內有陽熱之氣,被中焦的痰濕阻礙而攻邪。如果頭部完全沒有汗出,則仍然是十棗湯的病症,不應該再用大陷胸湯。

太陽病,多次發汗又服用瀉下藥。大便不通五到六天,舌苔乾燥口渴,午后略有潮熱,從心窩到小腹脹滿堅硬疼痛,不能觸摸,可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太陽病,多次發汗又服用瀉下藥,津液多次受損,陽明經的氣血將要乾燥,所以大便不通五到六天。舌苔乾燥口渴,午后略有潮熱,這些都是大承氣湯的證候。只是心窩到小腹脹滿堅硬疼痛,手不能觸摸,可以判斷為水氣痰飲凝結不通,而不是大承氣湯所能奏效的。因此除了大黃、芒硝外,再加入甘遂攻邪。這樣不僅可以去除陽明經的燥熱,還可以同時清除水氣痰飲,這是表裡雙解的方法。

小結胸病,病在心窩部,按壓則痛,脈象浮滑,用小陷胸湯治療。

小陷胸湯方劑:

黃連(一兩)半夏(半斤)栝蔞實(大者一枚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渣,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

病在心窩部,所以稱為結胸。小結胸與大結胸相同,這個部位是不可改變的。但按壓才痛,則與不按也痛的大結胸不同。脈象浮滑,則與大結胸的沉緊脈象不同。所結非實證,所以沒有沉緊的脈象,必須按壓才痛。太陽經的熱邪在上焦表現,所以脈象浮。水濕熱邪結聚在心窩部,所以脈象滑。小陷胸湯中,黃連苦寒下降,抑制上焦的熱邪;半夏生用,以利水去痰;栝蔞實以通利中焦的濁氣。

按此方,即瀉心湯的變方。後文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都使用黃連、半夏,這是明顯的證據。意思是這種病症裡實不如大結胸,而是略同虛氣的鬱結而形成痞塊。方中用黃連來下降上冒的熱邪,用栝蔞實來通利胃中積滯的垢物,與後文治療痞塊的大黃黃連瀉心湯相似,但此證是熱邪陷於心窩部,吸引痰涎水氣而腑滯較輕,所以以黃連、半夏為主,而以栝蔞實代替大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