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6)
《傷寒發微》 (46)
1. 《傷寒發微》
煩躁同而格於裏陰者為甚。譬之漢唐明之末,群奸擅威福於朝,黨錮清流東林之獄,流毒海內,士氣消磨殆盡,而三社屋矣。夫群奸肆虐,稍有人心者,不能不併力而爭,此亦一煩躁之象也。結胸一證,苟中脘陽氣未亡,無論湯盪丸緩,皆當下之,而即愈。若濁陰內閉孤陽不歸,脾腎虛則裏寒益劇,裏寒劇則標熱益熾。
譬之油燈將滅,必反大明,此結胸證悉具,所為煩躁而亦死者也。張隱庵乃謂「太陽正氣內結,而不能外出」,並謂「今之患結胸而死者,皆由正結」,見理之悠謬,明眼人當自辨之(陳修園謂「邪實固結於內,正虛反格於外」,極有見地,黃坤載說尤精)。
太陽病,脈浮而動數,浮則為風,數則為熱,動則為痛,數則為虛。頭痛發熱,微盜汗出,而反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醫反下之,動數變遲,膈內拒痛,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短氣躁煩,心中懊憹,陽氣內陷,心中因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之。若不結胸,但頭汗出,餘處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身必發黃也(此黃宜茵陳蒿湯為是)。
大陷胸湯方
大黃(六兩)芒硝(一升)甘遂(一錢匕)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,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。煮一兩沸,內甘遂末,溫服一升,得快利,止後服。
太陽病,無問傷寒中風,其脈必浮。浮而見數,則為中風發熱。動者,不靜之謂。風中肌腠,則上冒太陽之穴而頭痛。數為營氣之熱,肌腠閉而營虛不能作汗。風熱上鬱,故頭痛而脈數。醫者苟遇此證,一見頭痛發熱,汗出惡寒者,不特腠理未解,既皮毛亦未解,桂枝二越婢一湯,其正治也。醫反下之,則表陽隨之下陷而營氣益虛。
動數之脈,因變為遲,此證太陽魄汗未經外泄,則以誤下而成上濕。太陽陽熱不從汗解,則以誤下而成下燥。上濕不盡,則痰涎凝結而膈內拒痛,下後胃中空虛,中無所阻,下陷之陽熱上衝,客氣動膈,而又上阻於痰濕,則短氣而躁煩。於是心中懊憹。懊憹者,濕盛陽鬱而氣機不利也。
陽氣迫於下,濕邪停於上,壅阻膈下,心下因硬,此為結胸所由成。內陷之陽氣,欲出而不得,故躁煩可以不死,非似孤陽外浮、陰寒內阻之煩躁,為陰陽離決而必死也。是故大陷胸湯,用大黃、芒硝,以除內陷之陽熱,用甘遂以祛膈下之濁痰,而結胸自愈矣。設因誤下之後,不病結胸,則寒濕內陷,而上無津液,證情與火劫發汗但頭汗出劑頸而還相似。
惟火劫發汗者,津液已涸,故陰虛不能作汗,此證為陰液內陷,故亦見但頭汗出劑頸而還之證。陰液與濕熱並居,故小便不利而身發黃,但令小便一利,則身黃自退。太陽府氣通,陰液得隨陽上升,而汗液自暢,此又為五苓散證,而無取大陷湯者也(不由誤下之結胸,予屢見之)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煩躁而夾雜裡陰問題者最為嚴重。譬如漢朝、唐朝、明朝末期,奸臣當道,黨派傾軋,如東林黨獄,禍及天下,士氣消磨殆盡,社會動盪不安。奸臣橫行,稍有良知之人,都不得不奮起反抗,這也是一種煩躁的表現。結胸症,只要中脘陽氣未絕,無論湯劑、丸藥、緩和治療,都應該瀉下,就能很快痊癒。如果濁陰內閉,孤陽不歸,脾腎虛弱,則裡寒更甚,裡寒加劇,則表熱更加熾盛。
譬如油燈將滅,反而會突然一亮,這是結胸症的全部症狀,所以煩躁而死的人也是這樣。張隱庵認為「太陽正氣內結,不能外出」,並說「現在患結胸而死者,都是由於正氣內結」,這種說法非常錯誤,明眼人應當自己辨別(陳修園認為「邪氣固結於內,正氣反被阻於外」,非常有見地,黃坤載的說法更精確)。
太陽病,脈象浮而數,浮主風,數主熱,動主痛,數也主虛。頭痛發熱,輕微盜汗,反而惡寒,說明表證未解。醫生如果錯誤地瀉下,脈象由動數變為遲緩,膈肌內拒按疼痛,胃中空虛,客氣衝擊膈肌,短氣煩躁,心中懊惱,陽氣內陷,心下堅硬,則為結胸,大陷胸湯主治。如果不形成結胸,只是頭部出汗,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流至頸部就止,小便不利,身體必然發黃(這時宜用茵陳蒿湯)。
大陷胸湯方
大黃(六兩)芒硝(一升)甘遂(一錢匕)
上三味藥,用水六升,先煎大黃,取二升,去渣,加入芒硝。煮沸一兩次,加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,如果很快通便,就停止後續服用。
太陽病,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,脈象都必定浮。浮而數,則為中風發熱。動,是不靜的意思。風邪侵犯肌膚,則上衝太陽穴而頭痛。數,是營氣熱盛,肌膚閉塞,營氣虛弱不能出汗。風熱鬱結於上,所以頭痛脈數。醫生如果遇到這種情況,只見頭痛發熱,汗出惡寒,不僅腠理未解,而且皮毛也未解,桂枝二越婢湯一湯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醫生如果錯誤地瀉下,則表陽隨之下陷,營氣更加虛弱。
動數的脈象,變為遲緩,這是因為太陽經的汗液未從體表排出,因為錯誤瀉下而導致上焦濕盛。太陽經的陽熱不能從汗液排出,因為錯誤瀉下而導致下焦燥熱。上焦濕邪未盡,則痰涎凝結而膈肌內拒按疼痛,瀉下後胃中空虛,中間沒有阻礙,下陷的陽熱上衝,客氣衝擊膈肌,又受到痰濕阻礙,則短氣煩躁。於是心中懊惱。懊惱,是濕盛陽鬱,氣機不利。
陽氣下陷,濕邪停滯在上,壅塞膈下,心下堅硬,這是結胸形成的原因。內陷的陽氣,想要外出而不能,所以煩躁可以不死,不像孤陽外浮、陰寒內阻的煩躁,是陰陽離決而必死。所以大陷胸湯,用大黃、芒硝,去除內陷的陽熱,用甘遂祛除膈下的濁痰,這樣結胸就能痊癒。如果因為錯誤瀉下後,沒有患結胸,而是寒濕內陷,而上焦沒有津液,症狀與火劫發汗後只頭汗出,汗液止於頸部相似。
但是火劫發汗者,津液已經枯竭,所以陰虛不能出汗,這種情況是陰液內陷,所以也見只有頭部出汗,汗液止於頸部。陰液與濕熱並存,所以小便不利而身體發黃,只要小便通利,黃疸自然消退。太陽經氣通暢,陰液可以隨著陽氣上升,汗液自然通暢,這又是五苓散的證候,不必用大陷胸湯(不是因為錯誤瀉下引起的結胸,我多次見到這種情況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