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45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此條病發於陽,病發於陰,自當以太陽言之,與上發於陽發於陰一例。黃坤載懸解,最為諦當。張隱庵以陰為少陰,其謬誤要無可諱。陳修園因之,此又應聲之過也。風為陽邪,則病發於陽,為中風,當以桂枝湯發腠理之汗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。曰熱入者,因中風有熱故也。

寒為陰邪,則病發於陰為傷寒,當以麻黃湯發皮毛之汗,而反下之,寒入因而作痞,仲師不言寒入者,省文耳。中風有汗發熱,易於傳化陽明,俟其傳陽明而下之,原無結胸之變。惟下之太早,汗未透達於肌表,因合標陽內壅,寖成熱痰,阻遏肺氣。肺氣塞於上,則腸胃閉於下,其證略同懸飲之內痛。

所以然者,以濕痰膠固於陽位故也。濕痰凝於膈上,燥氣留於中脘,故其為病,體強如柔痙。《金匱痙.濕暍篇》所謂「身體強,几几然」者即是。由體強几几而進之,即為臥不著席之大承氣證。今本條却言項強,傳寫者誤體為項耳。仲師言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者,葶藶、杏仁、甘遂以去上膈之痰,硝、黃以導中脘之滯。

燥氣既去,經脈乃伸,其所以用丸不用湯者,此正如油垢粘滯,非一過之水所能盪滌也。

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

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,亦死。

易否之彖傳曰:「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,外君子而內小人。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」明乎此,乃可與言結胸之危候。仲師之言曰:「結胸證,其脈浮大者,不可下,下之則死。」又曰:「結胸證悉具,煩躁者亦死。」夫群邪在位,賢人在野,則其國必亡。虛陽外脫,陰寒內據,則其病必死,其所以必死者,結胸而見沉緊之脈,雖陰寒在裏,遏其真陽,邪正交爭,脈因沉緊,但令真陽戰勝,則一下而陰寒消歇,其病決不致死。若反見浮大之脈,譬之明季阮馬持權於內,史閣部併命於外,必至君子與小人同敗。

以沉涸之陰寒,格垂脫之真陽,苟不顧其本原而攻下之,不根之陽,方且因之而滅息。此結胸見浮大之脈,所謂下之而必死者也。其所以煩躁亦死者,結胸之為病,本痰涎併居胸膈之證。其脈沉而緊,心下痛而硬,不大便,舌燥而渴,日晡潮熱,心下至少腹俱硬滿而痛,或體強如柔痙,或心中懊憹。脈之所以沉緊者,病氣凝聚而中有所著也。

心下痛而硬者,痰濁與水氣併居陽位,格拒而不下也。不大便,舌燥而渴,日晡潮熱,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者,太陽寒水凝於上,陽明燥氣動於下也。體強如痙者,陽熱內陷而燥氣傷筋也。心中懊憹者,心陽為濕痰所鬱,而氣不舒也。夫所謂結胸證悉具者,在外則狀如柔痙,在裏則膈內拒痛,陰寒內乘,陽熱外灼,此證已屬大難,若更加以煩躁,則證情益劇。蓋陽氣欲發,格於外寒則煩躁,孤陽無歸,格於裏陰,則亦煩躁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這篇論述的病症,無論是陽證還是陰證,都應從太陽病的角度去分析,如同書中其他關於陽證陰證的論述一樣。黃坤載的解釋最為準確。張隱庵將陰證理解為少陰病,這是錯誤的。陳修園沿襲了他的錯誤,這也是跟風之過。

風邪屬陽邪,病症發於陽,稱為中風,應當用桂枝湯發汗解表,如果反之下瀉,則熱邪內陷而導致結胸。所謂熱邪內陷,是因為中風伴有熱邪。

寒邪屬陰邪,病症發於陰,稱為傷寒,應當用麻黃湯發汗解表,如果反之下瀉,則寒邪內陷而導致痞證。仲景不言寒邪內陷,只是為了簡潔文辭。中風伴有發汗發熱,容易傳變到陽明經,等到傳變到陽明經後再下瀉,本沒有結胸的變化。只有下瀉太早,汗未透達肌膚表面,導致陽氣內壅,逐漸形成熱痰,阻塞肺氣。肺氣在上受阻,則腸胃在下閉塞,其症狀略同於懸飲引起的內痛。

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濕痰黏滯於陽位。濕痰凝滯於膈上,燥熱停留在中脘,所以病人身體雖強壯卻像痙攣一樣僵硬。《金匱要略痙濕暍篇》中所說的「身體強,幾幾然」就是這個意思。由這種身體強壯卻僵硬的狀態發展下去,就會變成臥床不起的大承氣湯證。本文卻說項強,是抄寫者誤將「體」寫成「項」。仲景說下瀉則和緩,宜用大陷胸丸,用葶藶子、杏仁、甘遂去除上膈的痰飲,用硝石、黃連導瀉中脘的滯礙。

燥熱去除後,經脈才能舒展。之所以用丸劑不用湯劑,是因為這如同油垢黏滯,不是簡單用水就能清洗乾淨的。

結胸證,脈象浮大者,不可下瀉,下瀉則死。

結胸證全部症狀出現,且煩躁者,也會死亡。

《易經·繫辭傳》說:「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,外君子而內小人。小人道長,君子道消也。」明白了這個道理,才能理解結胸的危急症候。仲景說:「結胸證,脈象浮大者,不可下瀉,下瀉則死。」又說:「結胸證全部症狀出現,且煩躁者也會死亡。」邪氣聚集於內,賢能之士卻被埋沒,則國家必亡。虛陽外脫,陰寒內據,則疾病必死。其之所以必死,是因為結胸伴有沉緊的脈象,雖然陰寒在裏,遏制真陽,邪正交爭,脈象因此而沉緊,但只要真陽戰勝,下瀉一次陰寒就會消除,病症決不會致死。如果反而是浮大的脈象,就像明朝末年阮大鋮、馬士英掌握權力於內,史可法等忠臣被殺於外,必然導致忠臣與奸賊一起敗亡。

以沉滯的陰寒,阻遏將要脫落的真陽,如果不管其根本原因而攻下,沒有根基的陽氣,反而會因此而熄滅。這就是結胸出現浮大脈象,下瀉就會致死的道理。其之所以煩躁也會致死,是因為結胸病症,本就是痰涎停滯於胸膈的證候。脈象沉而緊,心下疼痛而堅硬,不大便,舌燥口渴,午後潮熱,心下到小腹部都堅硬脹滿疼痛,或身體強壯卻像痙攣一樣僵硬,或心中煩悶。脈象沉緊的原因,是病邪凝聚,停滯於某處。

心下疼痛而堅硬,是因為痰濁和水氣停滯於陽位,阻塞而不下降。不大便,舌燥口渴,午後潮熱,心下到小腹部堅硬脹滿疼痛,是因為太陽經的寒水凝滯在上,陽明經的燥熱動於下。身體強壯卻像痙攣一樣僵硬,是因為陽熱內陷,燥熱傷及筋脈。心中煩悶,是因為心陽被濕痰鬱阻,而氣機不暢。所謂結胸證全部症狀出現,在外表現為像痙攣一樣僵硬,在內則膈下拒按疼痛,陰寒內盛,陽熱外灼,此證已經十分危急,如果再加上煩躁,則病情更加嚴重。因為陽氣欲發,被外寒所阻則煩躁,孤陽無所歸依,被內寒所阻,也會煩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