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4)
《傷寒發微》 (44)
1. 《傷寒發微》
於是下後濕注大腸,則利下不止而死。濕留上膈而不去,則為結胸,此即陽明未經燥實,早下而病結胸之明證也。太陽寒水之併入太陰也。上寒而下濕,上寒則吐,下濕則腹滿。中陽不運,則食不下。水與濕混而為一,則自利甚。寒併太陰部分,則腹痛。此不難一溫而即愈者也。
若夫太陽寒水閉於皮毛腠理者,未經化汗,太陰濕藏沾漬不解者,未經陽熱蒸迫化燥,設謬以為可攻,而在表之寒在裏之濕,凝固而不去,於是濕痰下注入腸,無陽氣為之蒸化,則其病為痼瘕(痼瘕色白而粘膩,設見渴飲諸證,則中含陽明燥氣,下之可愈)。濕痰併居中脘,無陽熱與之相抗,則其病為胸下結硬,是謂藏結。
藏結者,結在太陰之藏也,此即太陽之病繫在太陰,誤下而成藏結之明證也。凡病中有所不通則痛,痰涎凝結於胸中,故按胸而痛。寸脈浮者,表未解也。關脈沉者,以邪結胸膈而中氣不通也。然則藏結何以如結胸狀,明其為太陰之病,胸下結硬之證也。此證食本不下,因誤下之故,而反飲食如故,本自利而自利未減者,此正與厥陰證之除中相類。除中者,陰寒內據,胃氣中絕,上無所拒,而下不能留也。
寸脈浮關脈細小沉緊者,則以太陽之氣浮於外,胸以下固獨陰無陽也。「舌上白苔滑,難治」云者,蓋胃中有熱併濕上蒸則苔黃膩,胃有燥熱乃見焦黑,若但見白苔而兼潤滑,則中陽已敗。乾薑、甘草不足以復之,附子理中不足以溫之,而扁鵲驚走矣。
藏結,無陽證,不往來寒熱,其人反靜,舌上胎滑者,不可攻也。
病機陷於半表半裏者,邪正相爭,則往來寒熱,故太陽病有發熱惡寒之桂枝麻黃各半湯,有形似瘧日再發之桂枝二麻黃一湯,有發熱惡寒之桂枝二越婢一湯,又有傷寒中風五六日往來寒熱之柴胡湯。若不往來寒熱,則正氣不能與邪爭。惟其為獨陰無陽,故其人反靜。舌上苔滑者,脾腎虛寒而不復溫升也。
譬之,土潤潯暑,則地生莓苔。可見舌上有苔,實由脾陽挾水氣上行,鬱蒸而始見,今藏結之證,中陽垂絕,寧復有生氣發見於舌本,故但見寒濕之苔滑,而絕無一線生機。此證不攻必死,攻之亦死,曰不可攻者,冀其陽氣漸復,或當挽救於萬一也。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。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
結胸者,體亦強如柔痙狀,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(此條訂正)
大陷胸丸方
大黃(半斤)葶藶子(半升熬)芒硝(半升)杏仁(半升去尖熬黑)
上四味,搗篩二味,內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,和散,取如彈丸一枚。別搗甘遂一錢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。一宿乃下,如不下更服。取下為效,禁如藥法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下利後濕邪入侵大腸,就會腹瀉不止而死。濕邪停留在上焦膈膜不去,就會形成結胸,這就是陽明經未經燥實,過早下瀉而導致結胸的明確證據,是太陽經寒水同時入侵太陰經的結果。上焦受寒下焦濕邪積聚,上寒則嘔吐,下濕則腹部脹滿,中焦陽氣運行不暢,則飲食不下。水濕混雜在一起,則腹瀉嚴重。寒邪侵犯太陰經的一部分,則會腹痛。這種情況只要溫補一下就能很快痊癒。
如果太陽經的寒邪和水邪阻滯於皮膚毛髮腠理,未經發汗排出;太陰經的濕邪停滯沾染不解,未經陽熱蒸騰化解乾燥,如果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,則表寒裡濕凝結不去,濕痰下注大腸,沒有陽氣蒸化它,就會導致痼瘕(痼瘕症狀是色白黏膩,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等症狀,則表明體內含有陽明經的燥熱之氣,瀉下可以痊癒)。濕痰停留在中脘(胃部),沒有陽熱與之抗衡,則會導致胸下結硬,這就是所謂的藏結。
藏結,是指結塊在太陰經的臟腑之中,這是太陽經的病邪連結到太陰經,因誤下而形成藏結的明確證據。凡是疾病過程中出現不通暢的地方就會疼痛,痰涎凝結在胸中,所以按壓胸部會疼痛。寸脈浮,表示表邪未解;關脈沉,表示邪氣結聚在胸膈,中氣不通。那麼,藏結為什麼像結胸一樣,其原因是太陰經的病變,導致胸下結硬。這種情況原本食慾不振,因誤用下瀉之法,反而飲食如常,本來就腹瀉,但腹瀉沒有減輕,這與厥陰證的除中症狀相似。除中是指陰寒內盛,胃氣衰竭,上焦無法阻擋,下焦無法留住飲食。
寸脈浮,關脈細小沉緊,表示太陽經的陽氣浮於體表,胸部以下則陰寒獨盛,沒有陽氣。古書說「舌苔白滑潤,難以治療」,這是因為胃中有熱邪與濕邪上蒸則舌苔黃膩,胃有燥熱則舌苔焦黑,如果只是見到白滑的舌苔,則表明中焦陽氣已衰敗。乾薑、甘草不足以恢復陽氣,附子理中湯不足以溫補,連扁鵲都會感到驚慌失措。
藏結是陽氣不足的證候,沒有寒熱往來,病人反而很安靜,舌苔白滑,不可攻下治療。
疾病病機陷於半表半裏者,邪正相爭,則會出現寒熱往來,所以太陽病有發熱惡寒的桂枝麻黃各半湯,有類似瘧疾每日發作兩次的桂枝二麻黃一湯,有發熱惡寒的桂枝二越婢一湯,還有傷寒中風五六日寒熱往來的柴胡湯。如果沒有寒熱往來,則正氣不能與邪氣抗爭。正是因為陰寒獨盛,沒有陽氣,所以病人反而很安靜。舌苔白滑,表示脾腎虛寒,陽氣不能上升。
打個比方,土地潮濕溫暖,就會長出青苔。可見舌苔的產生,實際上是脾陽挾帶水氣上行,鬱積蒸騰而形成的。現在藏結的證候,中焦陽氣將絕,哪裡還有生機在舌根顯現,所以只見寒濕的滑苔,而沒有絲毫生機。這種情況不攻下就會死,攻下也會死,說不可攻下,是希望陽氣能夠逐漸恢復,或許能挽回一點希望。
疾病發病在陽明經,卻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,熱邪內陷而形成結胸。疾病發病在陰經,卻錯誤地使用攻下之法,則會形成痞塊。所以形成結胸,是因為過早使用攻下之法。
結胸的症狀,體表也可能強直,類似痙攣,瀉下則症狀緩解,宜用大陷胸丸。(此條已訂正)
大陷胸丸方
大黃(半斤)葶藶子(半升,熬製)芒硝(半升)杏仁(半升,去尖,熬製至黑色)
以上四味藥,將前兩味研磨成細粉,與杏仁、芒硝混合研磨成膏狀,搓成彈丸大小的一丸。另將甘遂一錢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沸至一升,溫服。服用後一宿瀉下,如不瀉下可再次服用。瀉下即為有效,服藥後需注意禁忌事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