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43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,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證諦也。抵當湯主之。

太陽病身黃,血液之色外見,已可定為血證。加以脈沉結,少腹硬,則太陽標熱,已由寒水之藏,循下焦而入寒水之府。然小便不利者,尚恐其為水結,抵當湯不中與也。要惟小便利而其人如狂者,乃可斷為胞中血結,然後下以抵當湯,方為萬全無弊。蓋小便通則少腹不當硬,今少腹硬,故知其為熱瘀血海也。

傷寒有熱,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不可餘藥,宜抵當丸。

抵當丸方

蝱蟲(去翅足)水蛭(熬各二十個)桃仁(二十五個)大黃(三兩)

上四味,搗分為四丸,以水一升,煮一丸,取七合服之。晬時當下血,若不下者更服。

傷寒不從外解,太陽標熱循三焦水道,貫腎藏而下膀胱,因有蓄水之證,而少腹滿,但蓄水者小便必不利,五苓散主之,豬苓湯亦主之。今小便反利,證情實為蓄血。蓄血者,於法當下,為其熱結膀胱,延及胞中血海,所謂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也。「不可餘藥」云者,謂抵當丸外,不當復進他藥。

丸之力緩,故晬時方下血,亦以其無發狂、如狂之惡候,故改湯為丸耳。

太陽病,小便利者,以飲水多,必心下悸。小便少者,必苦裏急也。

太陽標熱太甚,則飲水必多。惟太陽之熱,不能消水,雖其初小便自利,而水氣淩心,心下必悸,以心之悸,即可知其非蓄血。若小便不利而膀胱急結,其為蓄水益信矣。

問曰:「病結胸,有藏結,其狀何如?」答曰:「按之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名曰結胸也。」

「何為藏結?」答曰:「如結胸狀,飲食如故,時時下利,寸脈浮,關脈小細沉緊,名曰藏結。舌上白苔滑者,難治。」

結胸、藏結二證,予未之見,大率近代醫家,以硝黃為禁劑,既無下之太早之變。予所治太陽證,無不以發汗為先務,故亦無此變證,然其理則可知也。大抵太陽標熱挾實者易治,太陽本寒挾虛者難治。結胸之證,陰盛格陽者,難治。藏結之證,獨陰無陽者不治。黃坤載云:「本異日之陽明證,早下而成結胸,本異日之太陰證,誤下即為藏結。

」此數語最為深切著明。張隱庵乃以為「病發太陽而結於胸,病發少陰而結於藏」,無論此二證為誤治之壞病,不當言發於某經,結於某處,即太陽壞病而強認為少陰,究何異於瞽者之論五色乎。蓋論病不經實地試驗,即言之成理,終為誕妄。太陽之將傳陽明也,上濕而下燥,魄汗未盡,留於上隔,則為痰涎。

燥氣獨發於腸胃,則為便難。燥熱蒸迫上膈,乃見潮熱。熱邪合穢之氣,上衝巔頂,則為頭痛。濁氣上蒙於腦,則為譫語。此不難一下即愈者也。若夫下燥而上濕,則胃中之火不盛,濕邪上泛則嘔多,濕邪停於上膈,則心下硬滿。設攻之太早,燥矢雖略通,而痰涎內結,必不能一下而盡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太陽病,身體發黃,脈象沉而有力且不通暢,小腹部硬,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沒有出血。如果小便通暢,病人卻像發狂一樣,那就是出血的證據。用抵當湯治療。

太陽病身體發黃,血液的顏色外顯,已經可以確定是出血的證據。再加上脈象沉而有力且不通暢,小腹部硬,說明太陽經的表熱已經由寒水之藏(指下焦)循著下焦進入寒水之府(指膀胱)。但是小便不通暢,還擔心是水液停滯,抵當湯就不適合使用。只有小便通暢而病人像發狂一樣,才能斷定是胞中(子宮)血瘀,然後才能用抵當湯治療,這樣才是萬全之策,沒有弊端。因為小便通暢了,小腹部就不會硬,現在小腹部硬,所以知道這是熱邪瘀阻於血海(子宮)。

傷寒有熱邪,小腹部脹滿,應該小便不通暢,現在反而通暢,這是因為有出血,應該瀉血,不可以再用其他藥物,應該用抵當丸。

抵當丸組成:

蝱蟲(除去翅膀和腳) 水蛭(熬製)各二十個 桃仁二十五個 大黃三兩

以上四味藥,搗碎分成四丸,用水一升,煮一丸,取七合服用。一天之內應該瀉出血液,如果沒有瀉出,就再服用。

傷寒不從體表解表,太陽經的表熱循著三焦的經絡水道,貫穿腎臟而到達膀胱,因此出現蓄水的症狀,小腹部脹滿,但是蓄水者小便一定不通暢,五苓散和豬苓湯都可以治療。現在小便反而通暢,病情實際上是蓄血。蓄血者,按照治療法則應該瀉血,因為熱邪阻塞膀胱,延及胞中血海(子宮),所謂「城門失火,殃及池魚」。「不可以再用其他藥物」的意思是,除了抵當丸以外,不應該再服用其他藥物。

丸劑藥力緩慢,所以一天之內才瀉出血液,也是因為沒有出現發狂、像發狂的惡劣症狀,所以把湯劑改成丸劑。

太陽病,小便通暢,是因為飲水過多,一定會心悸。小便少,一定會腹瀉並伴有裡急後重。

太陽經的表熱太盛,就會飲水過多。但是太陽經的熱邪,不能消解水液,雖然一開始小便通暢,但是水氣侵犯心臟,心下一定會心悸,由於心悸,就可以知道不是蓄血。如果小便不通暢,而膀胱急劇阻塞,那麼蓄水就更加肯定了。

問:「結胸病和藏結病,症狀如何?」答:「按壓疼痛,寸脈浮,關脈沉,叫做結胸。」

「什麼是藏結?」答:「像結胸一樣,飲食如常,時時腹瀉,寸脈浮,關脈細小而沉緊,叫做藏結。舌苔白滑者,難治。」

結胸、藏結這兩種病症,我沒有見過,大多數近代醫生,都禁止使用硝石黃藥,也沒有因為瀉下太早而引起的併發症。我治療太陽病證,都以發汗為首要任務,所以也沒有出現這種併發症,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。總之,太陽經表熱兼實證容易治療,太陽經本虛兼寒證難治療。結胸證,陰盛格陽者,難治。藏結證,陰邪獨盛無陽氣者,不治。黃坤載說:「本是陽明經的病證,瀉下太早而形成結胸;本是太陰經的病證,錯誤瀉下而形成藏結。」這幾句話最為深刻透徹。張隱庵認為「病發於太陽經而結於胸,病發於少陰經而結於藏」,無論這兩種病證是誤治造成的壞病,不應該說發於某個經絡,結於某個部位,即使是太陽經的壞病而強行認為是少陰經的病,究竟有什麼不同於盲人議論顏色呢?因為論病不經過實際驗證,即使說得頭頭是道,最終也是虛妄的。太陽經將要傳變為陽明經的時候,上焦濕熱下焦乾燥,汗液沒有完全排出,停留在上焦,就成為痰涎。

乾燥的熱邪單獨發作於腸胃,就導致大便困難。燥熱蒸迫上焦,就出現潮熱。熱邪與穢濁之氣相合,上衝巔頂,就出現頭痛。濁氣蒙蔽於腦,就出現譫語。這些都不難通過瀉下而痊癒。如果下焦乾燥而上焦濕熱,那麼胃中的火氣不盛,濕邪上泛就嘔吐較多,濕邪停留在上焦,就心下脹滿。如果攻邪太早,雖然乾燥之邪略微通暢,但是痰涎內結,就不能一次瀉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