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8)
《傷寒發微》 (48)
1. 《傷寒發微》
後文所列之痞證,關上脈浮者,腑滯較甚,而又為標熱吸引,故以大黃為主,而黃連副之,不更納去水之半夏也。
太陽病,二三日,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必結。脈微弱者,此本有寒分也,反下之,若利止,必作結胸,未止者,四日復下之,此作協熱利也。
古者庸工之誤治,必有誤治之因,所患一間未達耳,非似今日之名醫,不論何證,既以不能生人不能殺人之藥為標準,置人於不生不死之間也。太陽病二三候,正當傳陽明、少陽之期。「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結」,此正與胃家實相似,蓋胃不和,固寐不安也。誤下之因,實出於此。
由是以微弱之脈本有寒分者,置之不辨,反與滑大之脈同治。若一下而即止,標熱與本寒停蓄心下,因作結胸。若一下不止,則標熱與本寒並趨大腸,因作協熱利。寒即因利而消,寒從水盡也。按後文協熱利者,脈沉滑,《金匱》:「下利脈滑者,當有所去」,則當及四候之期,更進大承氣湯,乃一下而更無餘事矣。少陰篇「下利色純青」,與此同例,故知用大承氣也。
太陽病,下之,其脈促,不結胸者,此為欲解也。脈浮者,必結胸。脈緊者,必咽痛。脈弦者,必兩脅拘急。脈細數者,頭痛未止。脈沉緊者,必欲嘔。脈沉滑者,協熱利。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太陽病下之後,其脈促,則太陽表氣不因誤下而陷,而反欲上衝。氣上衝者,雖不結胸,其胸必滿,無他,為其營氣欲出,衛不與之和也,故其證當從汗解,上節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者,即係此證。若喘而汗出,則又為葛根芩連證。揆之本條欲解之義,未能強合。結胸之脈,寸口必浮,若關上見沉緊,即為大結胸證,設但見浮脈,標熱在上,將成小結胸證。
脈緊固傷寒之本脈,下後脈緊咽痛者,表氣因下驟虛,外寒閉其皮毛,阻遏陽氣,因病咽痛,按此為麻杏石甘湯證。蓋咽為胃之門戶,寒遏於肺,麻、杏以散之,熱鬱於胃,石、甘以清之,而非少陰咽痛用半夏散之證也。「脈弦,必兩脅拘急」云者,蓋弦為陰寒之脈而主痛,《金匱.腹滿疝宿食篇》云:「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,必便難,兩胠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」「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。
」蓋兩脅居兩腎之上,為三焦水道之衝,太陽寒水從三焦下行,由腎出膀胱者,《內經》認之下焦(即輸尿管)。太陽寒水,不能化汗而出皮毛,則寒濕阻於兩脅,故其證惡寒。惡寒者,表寒未解而水氣內積。今人一見弦脈,便言肝胆為病,曾亦知為手少陽三焦之病乎?所以謂「脈細數頭痛未止」者,頭痛為太陽本病,云未止者,表未解也。細數雖非太陽本脈,然標熱上鬱,終異陽明實熱,故脈來細數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書中提到的痞證,如果關上脈浮,表示腑臟阻塞較嚴重,而且還有表熱牽引,所以治療以大黃為主藥,黃連為輔藥,不用半夏來除濕。
太陽病發病二三日,無法平躺,只想坐起,心下(胃脘部)必定脹滿結實,脈象微弱,這表示本病有寒邪的成分。如果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如果瀉下停止,病情必定發展成結胸;如果瀉下不停,則會發展成協熱利。
古代庸醫的誤診,一定有其誤診的原因,只是疾病的病理變化尚未完全顯現而已,不像現在的名醫,不管什麼病症,都以「藥物既不能讓人起死回生,也不能讓人立即死亡」為標準,把病人置於不生不死的境地。太陽病二三日,正值傳變到陽明、少陽的階段。「不能臥,但欲起,心下結」,這與胃實證很相似,因為胃氣不和,所以睡不安穩。誤用下瀉法的原因,就是出於此。
因此,對於脈象微弱,本有寒邪成分的病人,不加辨別,反而用與脈象滑大相同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瀉下很快就停止,表熱和本來的寒邪停留在心下,就會形成結胸;如果瀉下不止,則表熱和本來的寒邪一起到達大腸,就會形成協熱利。寒邪因為瀉下而消除,寒邪隨著水分的排出而消失。按照書中後文所說,協熱利的脈象是沉而滑,《金匱要略》記載:「瀉下脈滑,當有所去除」,這應該是在發病四天左右,再服用大承氣湯,這樣瀉下一次後就沒事了。少陰病篇中「瀉下大便色澤純青」,與此類似,所以知道要用大承氣湯。
太陽病,瀉下後,脈象促數,沒有出現結胸,這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。脈象浮的,必定會出現結胸;脈象緊的,必定會咽喉疼痛;脈象弦的,必定會兩脅拘急;脈象細數的,頭痛尚未停止;脈象沉緊的,必定想嘔吐;脈象沉滑的,會出現協熱利;脈象浮滑的,必定會下血。
太陽病瀉下後,脈象促數,表示太陽經的表氣並沒有因為誤下而陷下去,反而想要上衝。氣往上衝,雖然沒有出現結胸,但胸部必定滿悶,原因是營氣想要外出,衛氣沒有與它相協調,所以這個證候應該從發汗來治療,上文桂枝去芍藥湯的主治就是這個證候。如果喘息而且出汗,那就是葛根芩連湯的證候。與本條文中將要好轉的意思,不能強行相符。結胸的脈象,寸口脈必定浮,如果關上脈出現沉緊,那就是大結胸;如果只是浮脈,表熱在上,就會形成小結胸。
脈象緊是傷寒的基本脈象,瀉下後脈象緊而咽喉疼痛,這是因為表氣因瀉下而驟然虛弱,外寒閉阻皮毛,阻遏陽氣,所以咽喉疼痛。這個證候符合麻杏石甘湯的主治。因為咽喉是胃的門戶,寒邪閉阻肺經,麻黃、杏仁用來散寒;熱邪鬱滯於胃,石膏、甘草用來清熱,這與少陰病咽喉疼痛用半夏瀉心湯的證候不同。「脈弦,必定兩脅拘急」的意思是,弦脈是陰寒的脈象,主疼痛,《金匱要略.腹滿疝宿食篇》記載:「趺陽脈微弦,通常會腹脹,不脹的話,必定排便困難,兩脅疼痛,這是虛寒從下往上走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治療。」「寸口脈弦,就是脅下拘急疼痛,病人畏寒。」因為兩脅在兩腎之上,是三焦水道匯聚的地方,太陽經的寒邪從三焦往下走,從腎經到達膀胱,《內經》認為這是下焦(即輸尿管)。太陽經的寒邪不能化為汗液從皮毛排出,就會寒濕阻滯於兩脅,所以出現畏寒的症狀。畏寒表示表寒未解,水氣內積。現在的人一見到弦脈,就說肝膽有病,難道不知道這是手少陽三焦的病嗎?所以說「脈細數頭痛未止」,頭痛是太陽病的本病,說未止表示表證未解。細數雖然不是太陽病的本脈,但是表熱鬱滯在上,終究不同於陽明實熱,所以脈象細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