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4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49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前文云「脈浮數者,可發汗」,亦表未解也。本太陽病不解而轉入少陽者,必乾嘔而脈沉緊。沉則寒水著於裏,緊則標熱拒於表,少陽篇主以小柴胡湯,柴胡以散表寒,黃芩以清裏熱,使內陷之邪,仍從太陽外解而為汗,則沉緊和而嘔亦止矣。脈沉滑所以成協熱利者,沉則在裏,滑則停瘀,此即上「四日復下」之之證也。

脈浮滑必下血者,太陽標熱,繫於表則浮,入於府則滑。太陽之府,與胞中血海相附麗,故必傷及血分。苟其蓄而不下,則為抵當湯證。若血既自下,其勢無可再攻,求之《金匱》,惟赤小豆當歸散最為允當,此無他。以胞中之血,部位甚下,直可決其為近血故也。

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潠之。若灌之,其熱被劫,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若不差者,與五苓散。寒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亦可服。

文蛤散方

文蛤(五兩)

上一味為散,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。

白散方

桔梗、貝母(各三分)巴豆(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如脂)

上三味,為散,內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,強人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

太陽標熱,其氣外張,發於皮毛者無汗,發於肌腠者多汗。設用麻黃湯以解表,桂枝以解肌,皆當一汗而愈。要之太陽標熱,異於陽明實熱者,不無憑證。浮熱外張,其口必燥,故意欲飲水。胃中無熱,故不渴。太陽本氣,不從汗解,反因淒滄之水,逼而入裏。心下有水氣,故津不上承,而欲飲水。

文蛤當是蛤殼,性味鹹寒而泄水,但令水氣下泄,則津液得以上承而口不燥矣。服文蛤散而不差,或以文蛤泄水力薄之故,改用五苓以利小便,則水氣盡而津液得以上行矣。此冷水迫太陽水氣入裏,脾精為水氣阻隔,不達舌本,真寒假渴之方治也。若太陽本寒之氣,以冷水外迫,內據心下,而成寒實之結胸,則當用黃連以降逆,生半夏以泄水,栝蔞實以通腑滯,非以其有宿食也。不如是,不能導水下行也。

至如白散則尤為猛峻,桔梗、貝母以開肺,巴豆能破陰寒水結,導之從大腸而出。夏令多飲寒水,心下及少腹痛,諸藥不效者,皆能勝之,此冷水迫陰寒入裏,寖成水結之方治也。

太陽與少陽併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。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、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。脈弦,五日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
太陽與少陽併病,其原有二,一為太陽水氣不能作汗外解,循三焦水道內壅,水結寒水之藏,則脅下痛,水結寒水之府,則少腹滿而小便不行,此併手少陽三焦為病者也。一為太陽水氣垂盡,胃中消食之胆汁生燥,此證津液先虧,設治之不慎,使胆火熾於胃底,胃中津液耗損殆盡,由是胃熱上薰於腦,神識被蒙,發為譫語,此合足少陽為病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前面提到「脈浮數者,可發汗」,也表示病症尚未痊癒。本太陽病沒有好轉卻轉變成少陽病的,一定會乾嘔而且脈象沉緊。脈象沉,表示寒邪深入內部;脈象緊,表示表面的熱邪被阻擋在外,少陽篇主要使用小柴胡湯治療,柴胡疏散表寒,黃芩清解裡熱,使內在的邪氣仍然從太陽經外散發出來而形成汗液,這樣沉緊的脈象就會和緩,嘔吐也會停止。脈象沉滑導致腹瀉的,是因為脈象沉表示病邪在裡,脈象滑表示停滯瘀阻,這正是前面所說的「四日復下」的病症。

脈象浮滑必定會下血,是因為太陽經的熱邪,滯留在體表則脈象浮,進入臟腑則脈象滑。太陽經的臟腑與胞宮中的血海相連,所以必定會傷及血分。如果血瘀積而不排出,就是抵當湯的病症。如果血已經自行排出,病情就沒有辦法再攻伐,查閱《金匱要略》,只有赤小豆當歸散最為合適,沒有別的藥物。這是因為胞宮中的血液位置很低,所以可以直接判斷這是近血症。

陽證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卻反而用冷水沖洗。如果灌入冷水,熱邪被遏制,不能排出,反而更加煩躁,皮膚上起粟粒,想喝水卻不渴,就服用文蛤散。如果沒有好轉,就服用五苓散。寒邪實證導致胸部阻塞,沒有熱證的,就服用三物小陷胸湯。白散也可以服用。

文蛤散方

文蛤(五兩)

上藥研成細末,用沸水調和,每次服用一寸匕。

白散方

桔梗、貝母(各三分) 巴豆(一分,去皮心,熬黑,研成膏狀)

上三味藥研成細末,加入巴豆,再在臼中研磨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,體壯者服用半錢匕,體弱者酌減。

太陽經的熱邪,其氣機外張,發在皮膚毛髮者沒有汗,發在肌肉組織者多汗。如果使用麻黃湯來解表,桂枝來解肌,都應該出一身汗後就好了。總之,太陽經的表熱,與陽明經的實熱不同,是有區別的。表熱外張,患者口乾,所以想喝水。胃中沒有熱,所以不渴。太陽經的正氣,不能通過發汗來解除,反而因為冰冷的水,迫使病邪進入內部。心下有水氣,所以津液不能上升,而想喝水。

文蛤應該是蛤蜊殼,性味鹹寒而利水,只讓水氣向下排出,則津液就能上升而口不乾了。服用文蛤散而沒有好轉,可能是因為文蛤利水之力不足,改用五苓散利小便,則水氣排出,津液就能上升了。這是因為冷水迫使太陽經的水氣進入內部,脾的精氣被水氣阻隔,不能到達舌根,是真寒假渴的治療方法。如果是太陽經本來就寒,用冷水從體表迫使寒邪內陷,停滯於心下,形成寒邪實證導致胸部阻塞,就應該用黃連以降逆,生半夏以利水,栝蔞實以通利腸胃,並不是因為有宿食,如果不這樣做,就不能引導水氣向下排出。

至於白散則更加峻猛,桔梗、貝母開肺氣,巴豆能破除陰寒水氣的阻塞,引導它從大腸排出。夏天多喝冷水,心下及少腹疼痛,其他藥物無效的,都能治癒,這是冷水迫使陰寒之邪入裡,逐漸形成水氣阻塞的治療方法。

太陽與少陽併病,頭項強痛,或眩暈,有時像胸部阻塞。心下痞塊堅硬的,應該刺大椎穴上第一間隙、肺俞、肝俞,千萬不能發汗,發汗則會神志不清。脈象弦,五日神志不清不止的,應該刺期門穴。

太陽與少陽併病,其病因有二:一是太陽經的水氣不能通過發汗排出,循行於三焦的水道阻塞,水氣停滯於藏於寒水的臟腑,則脅下疼痛,水氣停滯於寒水的臟腑,則少腹滿脹而小便不通,這是手少陽三焦經與太陽經同時生病;二是太陽經的水氣將盡,胃中消化食物的膽汁產生燥熱,這種情況津液先虧,如果治療不慎,使膽火熾盛於胃底,胃中津液耗損殆盡,於是胃熱上薰於腦,神識被蒙蔽,發為神志不清,這是足少陽經與太陽經同時生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