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7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7)

1. 《金匱發微》

治病以明理為先務,設病理不明,死守成方,則同一病證,且有宜於彼而不宜此者。則陽病十八一節,當是為拘守成方治病者言之。然變證雖多,豈可拘於十八之數。陽病十八,陰病十八,五藏病各有十八,六微復有十八病,令學者於此,惛無所得,若涉大川,不見津涯,卒致臨證不敢用藥,徬徨歧路,不知所歸,此亦仲師之過也。惟善讀書者,正不當以辭害意。

今姑就所舉之病名而釋之,疑者闕焉。病在外體為陽,寒邪襲表,體溫鬱而不達,則陽熱上衝而病頭痛。風中於腦,鬱而不達,則病頭痛。腸胃不通,燥氣上入於腦,則病頭痛。痎瘧發熱,血氣上入於腦,則病頭痛。又有氣挾熱血菀而犯腦,則亦病頭痛。頭痛同而所以為頭痛者不同。

項為太陽經脈出腦下行之路,風寒外束,熱血抵抗,脹脈奮興,項因強痛。寒凝太陽之脈,發為腦疽,則項亦強痛。項之強痛同而所以強痛者不同。腰為少陰寒水之藏,下接輸尿管而輸入膀胱,寒濕內阻,三焦水道不通,則病腰痛。強力舉重,氣阻脅下,則病腰痛。汗出著冷,久為腎著,則腰下冷痛。

腰痛同而所以為腰痛者不同。太陽經絡,夾脊抵腰中,而脊髓則為督脈,寒襲於表,經絡不舒,則背脊痛。強力入房,傷其督脈,則背脊亦痛。脊痛同,而所以為脊痛者不同。四肢者,諸陽之本,濕流關節,則臂腳掣痛。風中四末,四肢不用,則臂腳亦掣痛。血不養筋,筋絡強急,則臂腳亦掣痛。

此外復有肢節疼痛,腳腫如脫之歷節。陽明燥實,傷及支脈,右髀牽掣膝外廉而痛。寒濕流筋,髀肉內痛。掣痛同,所以掣痛者不同。復有腳氣腫痛者,痛而腹中麻木,屬血分,宜四物加生附、牛膝、防己、吳萸、木瓜以治之。腹中急痛者,屬氣分,宜雞鳴散以治之。又有血絡不通,腳攣急者,宜芍藥甘草湯以治之。

有腸燥傷筋而腳攣急者,宜大承氣以治之。此又腳病之不同也。然則陽病十八,舉多數而言之也。病在內藏為陰,風傷於肺則欬,膈間支飲則欬,腸中燥氣犯肺則欬,欬固不必同也。膠痰在中脘,不能一時傾吐則上氣。水痰在心下,陽氣欲升不得則上氣。上氣固不同也。寒縛表陽,外不得汗則喘。

元氣下虛,腎不納氣則喘。喘固不必同也。呃逆之證,有屬胃氣虛寒者,有屬大腸腑滯不行及膀胱小溲不利者,則噦固不同也。「咽」當為「噎」,老年之人,血氣並虧,有食未入胃,梗於胸膈而不下者。又有噎膈之證,既入於胃,梗塞而不下者。是噎又不同也。水濕入腸,下利不止,則病腸鳴。

痰飲為病,水入腸間,則亦腸鳴。虛勞之人,亦復腸鳴。是腸鳴又不同也。太陰寒濕,則腹中脹滿。虛氣停阻,則腹中脹滿。水結膀胱,則少腹脹滿。宿食不化,則腹中脹滿。血結胞門,則少腹脹痛。是脹滿又不同也。久事傴僂,胸中陽氣否塞,則心痛徹背。陰寒凝結胸膈,則亦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是心痛又不同也。

白話文:

《金匱發微》

治病首先要明白道理。如果病理不明,死板地套用成方,即使是同一種病症,也可能有的藥方適用,有的藥方不適用。所謂「陽病十八」一節,就是針對那些拘泥於成方治病的人說的。但病症變化多端,怎麼能拘泥於十八種病的數量呢?陽病十八,陰病十八,五臟病各有十八,六經病又有十八種,這樣規定,讓學習者茫然不知所措,好像涉足大河,看不到盡頭,最終導致臨證不敢用藥,徘徊歧路,不知所歸,這也是仲景的不足之處。善於讀書的人,不應該被文字所迷惑,而忽略了其本意。

現在我姑且根據書中列舉的病名來解釋,有疑問的則略去不提。病在身體外屬於陽證,寒邪侵犯肌表,體溫鬱結不通,則陽熱上衝而導致頭痛。風邪侵犯頭部,鬱結不通,也會頭痛。腸胃不通暢,燥熱之氣上升入腦,也會頭痛。瘧疾發熱,血氣上衝入腦,也會頭痛。還有氣血夾雜熱邪,侵犯腦部,也會頭痛。頭痛的症狀相同,但導致頭痛的原因卻不同。

項部是太陽經脈從腦後向下經過的地方,風寒束縛肌表,熱血抵抗,經脈脹滿,因此項部疼痛。寒邪凝滯太陽經脈,導致腦疽,項部也會疼痛。項部疼痛的症狀相同,但導致疼痛的原因卻不同。腰部是少陰經寒水所藏之處,下接輸尿管而通入膀胱,寒濕內阻,三焦水道不通,則腰痛。用力過猛舉重物,氣機阻滯脅肋下部,也會腰痛。汗出後受寒,久而久之傷及腎臟,則腰部冰冷疼痛。

腰痛的症狀相同,但導致腰痛的原因卻不同。太陽經絡沿脊柱兩側到達腰部,脊髓則為督脈循行之處,寒邪侵襲肌表,經絡不暢,則背脊疼痛。房事過度,損傷督脈,也會背脊疼痛。脊柱疼痛的症狀相同,但導致疼痛的原因卻不同。四肢是諸陽之根本,濕邪流注關節,則手腳掣痛。風邪侵襲四肢末端,四肢活動不利,也會手腳掣痛。血液不能滋養筋脈,筋脈緊張,也會手腳掣痛。

此外還有肢節疼痛,腳腫得像脫了臼一樣的歷節病。陽明經燥熱實邪,傷及支脈,右大腿牽引到膝蓋外側而疼痛。寒濕流注筋脈,大腿內側疼痛。掣痛的症狀相同,但導致掣痛的原因卻不同。還有腳氣腫痛,疼痛伴隨腹部麻木,屬血分病證,應該用四物湯加附子、牛膝、防己、吳茱萸、木瓜治療。腹部劇烈疼痛,屬氣分病證,應該用雞鳴散治療。還有血脈不通,腳部攣縮疼痛,應該用芍藥甘草湯治療。

腸燥傷及筋脈而導致腳部攣縮疼痛,應該用大承氣湯治療。這些都是腳病的不同表現。所以「陽病十八」是概括大多數情況而言的。病在內臟屬於陰證,風邪侵犯肺臟則咳嗽,膈下積聚痰飲則咳嗽,腸中燥熱之氣犯肺則咳嗽,咳嗽的原因並不一定相同。膠粘痰液停積在中脘穴,不能及時吐出則氣喘。水樣痰液停積在心下,陽氣欲升不得則氣喘。氣喘的原因也不相同。寒邪束縛肌表陽氣,外不能發汗則氣喘。

元氣虛弱下陷,腎臟不能攝納元氣則氣喘。氣喘的原因也不一定相同。呃逆的病證,有的屬於胃氣虛寒,有的屬於大腸腑氣阻滯不通和膀胱小便不利,呃逆的原因也不相同。「咽」應當是「噎」,老年人血氣虧虛,食物未入胃,梗阻在胸膈而不能下嚥。還有噎膈病,食物已經進入胃中,卻梗阻不下。噎膈的原因也不相同。水濕入腸,下痢不止,則腸鳴。

痰飲為病,水液停積腸間,也會腸鳴。虛勞之人,也會腸鳴。腸鳴的原因也不相同。太陰經寒濕,則腹部脹滿。氣虛停滯,則腹部脹滿。水液積聚膀胱,則小腹部脹滿。宿食不消化,則腹部脹滿。瘀血阻塞胞門,則小腹部脹痛。脹滿的原因也不相同。長期彎腰駝背,胸中陽氣不通,則心痛徹背。陰寒凝結胸膈,也會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心痛的原因也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