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6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6)

1. 《金匱發微》

況陰虛必生內熱,內熱薰灼,至於骨痿髓枯,焉有不死者乎。

問曰:「經云:『厥陽獨行。』何謂也?」師曰:「此為有陽無陰,故稱厥陽。」

油燈將滅,火必大明。膏油竭於下,則光氣脫於上,是故虛勞不足之人,日晡有微熱,甚者入夜壯熱,至有喉痹口燥而爛赤者,此火如煤油如火酒,救之以水則熛焰益張,撲之以灰則息矣。故昔人有甘溫清熱之法,《內經》所謂「勞者溫之」也。然補血養陰,正不可少,若油燈之添油者然,但恐不能不受重劑耳。倘更投以寒涼,焉有不死者乎!

問曰:「寸脈沉大而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摶,血氣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,此為卒厥,何謂也?」師曰:「唇口青、身冷為入藏,即死。如身和、汗自出為入府,即愈。」

大氣挾血,併而上逆,則寸口見沉大而滑之脈。但舉寸口,則關後無脈可知。氣血菀於上,衝動腦氣,一進昏暈而為暴厥。血逆行而入於腦,則血絡暴裂死,故唇口青。青者,血凝而死色見也。若衝激不甚,血隨氣還,身和汗出而愈矣。須知入藏、入府為假設之詞,觀下文在外、入裏可知。

不然,氣血併而上逆,方冀其下行為順,豈有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之理。門人章次公言:「入藏為腦充血,腦膜為熱血衝破,一時血凝氣脫,故唇口青身冷者死。腦固藏而不瀉也。入府為氣還三焦脈絡,散入肌腠皮毛,故身和汗出者生。三焦固瀉而不藏也。」此與《內經》所謂「氣與血併走於上,則為大厥。

厥則暴死,氣復還則生,不還則死」,其義正同,否則既云併走於上矣。《內經》雖未明言腦,而其旨甚明。尤在涇猶強指為腔內之五藏,通乎!否乎!章說較鄙人為詳盡,故並存之。

問曰:「脈脫入藏即死,入府即愈,何也?」師曰:「非為一病,百病皆然。譬如浸淫瘡,從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,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。病在外者可治,入裏者難治。」

上節獨言寸口,則有上無下,脈垂脫矣。則此云「脈脫」,當指無脈言之。陳修園以為脫換之脫,非也。按《傷寒論》云:「利厥無脈,服白通湯加豬胆汁。脈微續者生,暴出者死。」微續者,胃氣尚存,故曰入府即愈。暴出者,真藏脈見,故曰入藏即死,非為一病下,特推廣言之。

譬之浸淫瘡,濕熱兼毒之皮膚證也。天痘潰爛入口者死,廣瘡入口者死。若小兒天泡瘡、黃水瘡,未見有從四肢流入口者,蓋亦外病流脂水者,通名浸淫耳。病在外者可治,入裏即死。以傷寒病論,則三陽可治,三陰難治。以癰疽言,則腫痛色紅者可治,平陷色白不甚痛者難治,故師言百病皆然也。

問曰:「陽病十八,何謂也?」師曰:「頭痛,項腰脊臂腳掣痛。」「陰病十八,何謂也?」師曰:「欬、上氣、喘、噦、咽、腸鳴脹滿、心痛拘急。五藏病各有十八,合為九十病。人又有六微,微有十八病,合為一百八病。五勞七傷六極,婦人三十六病,不在其中。清邪居上,濁邪居下。大邪惡中表,小邪中裏。穀飥之邪,從口入者,宿食也。五邪中人,各有法度。風中於前,寒中於後,濕傷於下,霧傷於上,風令脈浮,寒令脈急,霧傷皮腠,濕流關節,食傷脾胃,極寒傷經,極熱傷絡。」

白話文:

《金匱發微》

陰虛必然導致內熱,內熱灼傷身體,直到骨髓枯竭,怎麼可能不死呢?

有人問:「經書上說『厥陽獨行』,這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回答:「這是指有陽氣而無陰氣,所以叫做厥陽。」

油燈快要滅了,火光反而會更明亮。燈油耗盡在下,則光氣消散在上,所以虛勞不足的人,下午會有微熱,嚴重者晚上會高燒,甚至出現喉嚨阻塞、口乾舌燥、紅腫潰爛的情況。這種熱就像煤油或烈酒,用清水救治反而會火上澆油,用灰燼撲滅才能熄滅。所以古人有甘溫清熱的方法,《內經》所謂「勞者溫之」也是這個道理。然而,補血養陰也是不可或缺的,如同給油燈添油一樣,只是擔心難免會用到較重的藥物。如果再服用寒涼的藥物,怎麼可能不死呢!

有人問:「寸脈沉大而滑,沉是實證,滑是氣證,實氣相搏,血氣進入臟腑就會死亡,進入府舍就會痊癒,這就是卒厥,這是什麼意思?」老師回答:「嘴唇發青、身體冰冷是血氣入藏,就會死亡;身體溫暖、汗水自然排出是血氣入府,就會痊癒。」

大氣挾帶血液,一起向上逆衝,就會在寸口脈診見到沉大而滑的脈象。但是只診寸口脈,關後就摸不到脈象了。氣血壅滯在上,衝擊腦氣,就會突然昏迷而發生暴厥。血液逆行進入腦部,就會血管破裂而死,所以嘴唇發青。發青是血液凝固,呈現死亡的顏色。如果衝擊不嚴重,血液隨著氣血回歸,身體溫暖,汗水排出就會痊癒。要知道入藏、入府只是假設性的說法,從下文的外、裏可以理解。

不然,氣血一起向上逆衝,我們應該期待它向下運行才是順理成章的,怎麼會有入藏就死,入府就活的道理呢?門生章次公說:「入藏是指腦充血,腦膜被熱血衝破,一時血凝氣脫,所以嘴唇發青、身體冰冷的人會死。腦是藏而不瀉的。入府是指氣血回到三焦經脈,散布到肌膚皮毛,所以身體溫暖、汗水排出的人就會活。三焦是瀉而不藏的。」這與《內經》所謂「氣與血一起衝向上,就是大厥。厥就會暴死,氣血回歸就會活,不回歸就會死。」意思完全相同,否則既說一起衝向上,又說入藏入府,這說法就矛盾了。《內經》雖然沒有明確提到腦,但是它的意思很明白。尤其在涇猶強指為腔內之五藏,通乎!否乎!章的說法比我的更詳細,所以都保留下來。

有人問:「脈象消失,入藏就死,入府就愈,這是為什麼?」老師回答:「不只一種病,百病皆然。比如浸淫瘡,從口部開始向四肢蔓延的可以治癒,從四肢蔓延到口部的就無法治癒。病在外的可以治癒,入裏的就難以治癒。」

上一段只說寸口脈,則上有而下無,脈象就要脫落了。所以這裡說的「脈脫」,應該是指沒有脈象而言。陳修園認為是脈象脫換的脫,這是錯誤的。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:「利厥無脈,服用白通湯加豬膽汁。脈象稍微恢復者可以活,脈象突然消失者就會死。」脈象稍微恢復,胃氣尚存,所以說入府就愈。脈象突然消失,是臟腑真氣已絕,所以說入藏就死,不是只針對一種病,而是普遍的道理。

例如浸淫瘡,是濕熱兼毒的皮膚病。天花潰爛到口部就會死,廣瘡潰爛到口部也會死。像小兒的天泡瘡、黃水瘡,還沒見過從四肢流到口部的,大概也是外在疾病流出膿水,通稱為浸淫。病在外的可以治癒,入裏就會死。從傷寒病來說,三陽可以治癒,三陰就難以治癒。從癰疽來說,腫痛發紅的可以治癒,平陷發白、不太痛的就難以治癒,所以老師說百病皆然。

有人問:「陽病十八種,是什麼?」老師回答:「頭痛、頸項、腰脊、胳膊、腿抽痛。」「陰病十八種,是什麼?」老師回答:「咳嗽、上氣、喘息、呃逆、咽喉腫痛、腸鳴腹脹、心痛絞痛。五臟的病各有十八種,合起來是九十種病。人還有六微,每種微疾各有十八種病,合起來是一百零八種病。五勞七傷六極,婦人的三十六種病,都不包括在內。清邪在上,濁邪在下。大邪侵犯表層,小邪侵犯內裏。飲食積滯的邪氣,從口中進入,是宿食。五邪侵犯人體,各有規律。風邪從前面侵犯,寒邪從後面侵犯,濕邪侵犯下部,霧邪侵犯上部,風邪使脈象浮,寒邪使脈象急,霧邪侵犯皮膚肌肉,濕邪流注關節,飲食不當損傷脾胃,極寒損傷經脈,極熱損傷血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