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5)
《金匱發微》 (5)
1. 《金匱發微》
不然,春日肝王,冬日水王,曾未見有春日色青,冬日色黑者。五色配四時之謬,固已不攻自破。然則四時各隨其色,亦不過分赤白二色,以見血熱之高低耳,非其時色者皆當病。直以天時溫暖,血不華色,營氣不充脈絡言之。亦以天時苦寒,血熱暴張,面赤脈洪者言之。
然則假令肝王色青及肝色青而反白二語,皆當刪去,此必非仲師之言,或由門人襲《內經》東方生木節意而附會之。不可為訓。
問曰:「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何謂也?」師曰:「冬至之後甲子,夜半少陽起,少陽之時,陽始生,天得溫和,此為未至而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者,此為至而不至也。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,此為至而不去也。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,此為至而太過也。」
此一節,論天時氣陽之愆伏(愆,太過也。伏,不足也),以見病氣所由受,未至而至數語,當是古醫家言。師特借冬至後甲子以起例。古者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為歷元,則冬至後甲子當在正月。曰「夜半少陽起」者,不過略言陽氣初回,《內經》所謂「春三月發陳」之期也,當此期內,地氣方得溫和,春未至而地氣轉陽,故曰未至而至。皮毛早開,風邪易襲,多桂枝證。
若時令當溫不溫,即為至而不至。設當春令陽回之時,而天氣忽然大寒,春行冬令,是謂至而不去,皮毛未開,寒邪中之,多麻黃證。若春氣方回,忽然大熱如盛夏五六月,春令夏行,是謂至而太過。汗液大泄,津液早虧,多人參白虎證。四氣之轉移,莫不皆然,此特一隅之舉耳。
得甲子不過陳述故訓,勿泥。
師曰:「病人脈,浮者在前,其病在表。浮者在後,其病在裏。腰痛背強不能行,必短氣而極也。」(浮在前當病表實,以麻、桂二湯發之,固已一汗而愈。若浮在後則裏虛,血不充脈,發其汗則裏液益虛,以致不能行,短氣而竭,其不死者幾希。考其致死之原,皆因醫家見其脈浮,以為表實而強為發汗,不知浮在後,不當發汗也)
脈浮在前,是通關前後言之,是謂表實。在後是指關後獨浮言之,浮在關後,而不及關前,則脈管中血液不足可知。脈浮病在表,為麻黃、桂枝二湯證。若浮不及關以上,則血分本虛而不當發汗,此即「淋家不可發汗」「失精家不可發汗」之意。太陽之裏屬少陰,脈之浮屬太陽,不見微細,病固無內傳少陰之理。
然太陽之脈,夾脊抵腰中,即謂之裏可也。脊為督脈經隧,腰實少陰之藏,腎與膀胱為表裏,自腰以下有兩管,注小溲於膀胱,中醫謂之下焦,西醫謂之輸尿管,即為其病在裏亦可也。陰虛之人,強責其汗,勢必牽涉於腎。腰痠背強,猶為太陽本病,至於陰寒精自出,脧削不能行,則水之上源,因發汗而竭,而下流亦涸矣。短氣而竭是者,則以腎虛不能納氣故也。
白話文:
《金匱發微》
不然,春天肝氣旺盛,冬天水氣旺盛,從未見過春天景色呈現青色,冬天景色呈現黑色。五色配四時的謬誤,本來就自相矛盾,不攻自破。然而,四季各自依循其顏色,也不過是赤、白二色之分,用以顯示血熱的程度而已,非當季的顏色都代表著疾病。這是因為天時溫暖,血液不鮮豔,營氣不足以充盈脈絡;或因為天時寒冷,血熱暴漲,面紅脈盛。
所以,假設「肝王色青」及「肝色青而反白」這兩種說法,都應該刪除,這一定不是仲景的原話,可能是門人參考《內經》東方生木的節氣含意而附會的,不可作為準則。
問:「有未至而至,有至而不至,有至而不去,有至而太過,這是什麼意思?」師曰:「冬至後甲子日,夜半少陽之氣開始升起,少陽之時,陽氣開始生發,天氣變得溫和,這就是未至而至。已經過了甲子日而天氣仍未溫和,這就是至而不至。已經過了甲子日而天氣仍然寒冷沒有好轉,這就是至而不去。已經過了甲子日而天氣卻像盛夏五六月一樣炎熱,這就是至而太過。」
這一節,論述天時氣陽的過與不及(愆,指過度;伏,指不足),用以說明病氣的來源。 「未至而至」等說法,應該是古代醫家的說法。老師只是借用冬至後甲子日來舉例說明。古代以十一月甲子朔日夜半為冬至,作為曆法起點,那麼冬至後甲子日應該是在正月。說「夜半少陽起」,只是概略說明陽氣開始回升,《內經》所謂「春三月發陳」的時期。在此期間,地氣才開始溫和,春天還未到來,但地氣已轉向陽氣,所以說未至而至。皮毛早開,風邪容易入侵,多見桂枝證。
如果時令應該溫暖卻不溫暖,就是至而不至。假設在春天陽氣回升之時,天氣卻突然變得很冷,春天行冬天的氣候,這就是至而不去,皮毛沒有張開,寒邪入侵,多見麻黃證。如果春氣剛回升,卻突然炎熱得像盛夏五六月,春天行夏天的氣候,這就是至而太過。汗液大量流失,津液早早耗損,多見人参白虎湯證。四季氣候的轉移,莫不如此,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。
「得甲子」只是陳述舊的說法,不要拘泥於此。
師曰:「病人脈象,浮脈在寸關之前,其病在表。浮脈在寸關之後,其病在裏。腰痛背強不能行走,必然氣短而極度虛弱。」(寸關之前浮脈屬於表實,用麻黃、桂枝二湯發汗,通常一汗而愈。如果浮脈在寸關之後,則屬裏虛,血液不能充盈脈絡,如果發汗,裏面的津液會更加虛損,導致不能行走,氣短而衰竭,幾乎無法活下來。考究其致死的原因,都是因為醫生見到脈浮,以為是表實而強行發汗,不知道浮脈在寸關之後,不應該發汗。)
脈浮在寸關之前,是從寸關前後來說的,這是表實。在寸關之後是指關後單獨浮起而言,浮在關後而不到關前,則可知脈管中血液不足。脈浮病在表,為麻黃、桂枝二湯的證候。如果浮脈不到關上,則血分本來就虛弱,不應該發汗,這就是「淋病不可發汗」、「遺精不可發汗」的意思。太陽經的裏合少陰經,脈的浮屬太陽經,不見微細的脈象,疾病本就不會內傳到少陰經的道理。
然而太陽經的脈絡,沿著脊柱到達腰部,也可以說是裏。脊柱是督脈的經絡通道,腰部是少陰經的藏府,腎與膀胱為表裏,從腰部以下有兩條管子,將小便注入膀胱,中醫稱之為下焦,西醫稱之為輸尿管,所以說其病在裏也是可以的。陰虛的人,強行發汗,勢必牽涉到腎臟。腰痠背強,本是太陽經的原發疾病,至於陰寒精液自行流出,消瘦不能行走,那是因為發汗導致水的上源枯竭,下流也乾涸了。氣短而衰竭,是因為腎虛不能納氣的緣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