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8)
《傷寒發微》 (58)
1. 《傷寒發微》
中氣升,即下無所吸,此其所以利益甚也。大腸為水衝激,至於滑疾而不收,是當以收攝為主。赤石脂禹餘糧湯既能泄濕,又復斂腸。若腸中水氣無多,利當自愈。其不愈者,必腸中水氣甚盛,非用五苓散開其決瀆,必不能殺其衝激之力也。
傷寒,吐下後,發汗,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,心下痞鞕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,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傷寒吐下之後,津液已虛,更發其汗,津液更虛,血與汗同體而異用,故奪血者不可發汗。液與精異物而同源,故失精家亦不可發汗。今津液傷於吐下,復發其汗,則其血必虛,血虛則心煩而脈微。病延八九日,已在兩候當傳陽明之期,胃液以汗而生燥,肝胆與胃同居中部,而掩覆於胃之右側,時出餘液入胃,為消融水穀之助。
胃燥則肝胆俱燥,胆火上逆,則心下痞硬,但此證心下無水,虛氣成痞,按之當濡,而轉見硬者,標熱自上而下,其氣衰,客氣自下上攻,其氣盛。方盛之氣,不可屈抑,故硬也。脅下為下焦水道之衝,自腎而下,即由下焦輸出膀胱,以吐下後之發汗,致太陽腑氣上逆,而中焦水道為虛氣所格,不能由腎下走膀胱,故脅下痛。
陰竭而陽亢,噫氣仍上衝咽喉,此氣即心下結痞,胃中濁熱之氣,此證與後文胸有寒之瓜蒂散證相似,其不同者眩冒耳。寒水結為痰涎,故阻阨肺氣,噫氣反上衝咽喉而鼻竅不通,陰傷而陽越,故噫氣亦上衝咽喉,以致顛眩而鬱冒。設令陰虛陽亢,未見經脈動惕,此往尚無遺患,若浮陽暴衝於上,一身脈絡,為之跳蕩不寧,則血分既耗折殆盡,終以不能養筋,久而成痿。痿者,枯萎而不榮也(張注謂「委棄不為我用」,迂曲不通,不可為訓)。
究病原所自出,蓋不出於吐下,而出於吐下後之發汗。津液既損於前,而又重發其汗竭之,故虛陽益張而不可遏。愚謂此證惟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最為近似,柴胡湯以散心下之痞,通脅下之痛,龍骨、牡蠣以收暴發之浮陽,然後養陰補血以善其後,或亦千慮之一得也。
傷寒,發汗,若吐、若下,解後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旋覆代赭石湯主之。
旋覆代赭石湯方
旋覆花(三兩)代赭石(一兩)人參(二兩)甘草(三兩生)半夏(半升)生薑(五兩)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
「傷寒,惡寒,無汗,頭項強痛」者,以發汗而解。胸痞氣衝,胃中有濕痰,吐之而解。病傳陽明,潮熱而渴者,下之而解,解後當無餘病矣。然卒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,此正與「汗出解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」略相似,但彼為表解之後,裏水未盡,下滲大腸而見腹中雷鳴下利,故宜生薑瀉心湯,以消痞而止利。此證但見胃氣不和,絕無水濕下滲之弊,然則噫氣不除,其為濕痰壅阻無疑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中氣上升,則下焦沒有氣血的吸納,這是它益處很大的原因。大腸因為水液衝擊,導致滑利不收,所以應以收斂為主。赤石脂禹餘糧湯既能瀉濕,又能斂腸。如果腸中水氣不多,自然會痊癒。如果未能痊癒,必定是腸中水氣非常盛,不用五苓散開通水道,就無法消除其衝擊之力。
傷寒病,吐瀉後,再發汗,出現虛煩,脈象很微弱,八九天后,心下痞硬,脅下疼痛,氣體上衝咽喉,頭暈目眩,經脈跳動不安,久之則會導致痿證。
傷寒吐瀉之後,津液已經虧虛,又再次發汗,津液更加虧虛,血液與汗液同出一源而作用不同,所以損傷血液的人不宜發汗。體液和精氣是不同物質但同出一源,所以腎精虧損的人也不宜發汗。現在津液因吐瀉而受損,又再次發汗,那麼血液必然虧虛,血虛則心煩脈微。病情延續八九天,已經到了傳入陽明經的階段,胃液因發汗而乾燥,肝膽與胃同居於腹部中部,且覆蓋在胃的右側,時常將多餘的液體送入胃中,以幫助消化水穀。
胃燥則肝膽俱燥,膽火上逆,則心下痞硬,但這個證候心下沒有水液,是虛氣導致的痞證,按壓時應當柔軟,而按之卻感覺硬,這是由於表熱從上向下傳導,其正氣衰弱,而客邪從下向上侵犯,邪氣盛。邪氣盛則不可壓制,所以感覺硬。脅下是下焦水道衝擊的地方,由腎往下,經下焦排出膀胱,由於吐瀉後又發汗,導致太陽經腑氣上逆,而中焦水道被虛氣阻滯,不能由腎往下通向膀胱,所以脅下疼痛。
陰液枯竭而陽氣亢盛,呃逆之氣仍然上衝咽喉,這氣體就是心下結塊痞硬,胃中濁熱之氣,這個證候與後文胸中有寒的瓜蒂散證相似,不同之處是頭暈目眩。寒邪水濕凝聚成痰涎,阻礙肺氣,呃逆之氣反而上衝咽喉而鼻竅不通,陰液受損而陽氣亢盛,所以呃逆之氣也上衝咽喉,導致頭暈目眩而鬱悶昏冒。如果陰虛陽亢,沒有出現經脈跳動不安,病情發展到這個階段尚無遺患,如果陽氣浮越暴衝於上,全身經脈都跳動不安,那麼血分已經損耗殆盡,最終不能濡養筋脈,久之則會導致痿證。痿證,就是枯萎而不榮盛。(張注謂「委棄不為我用」,迂迴曲折不通,不可作為訓誡。)
究其病根的來源,並非單純的吐瀉,而是吐瀉後的發汗。津液先前已經受損,又再次發汗耗竭,所以虛陽更加亢盛而不可遏制。愚以為這個證候只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最為相似,柴胡湯用以疏散心下痞硬,通利脅下疼痛,龍骨、牡蠣用以收斂暴發的浮陽,然後養陰補血以鞏固療效,這或許也是千慮中的一得。
傷寒,發汗,或吐瀉,之後心下痞硬,呃逆不除,旋覆代赭石湯主治。
旋覆代赭石湯方:
旋覆花(三兩)代赭石(一兩)人參(二兩)甘草(三兩,生)半夏(半升)生薑(五兩)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
「傷寒,惡寒,無汗,頭項強痛」者,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胸部痞滿,氣體衝逆,胃中有濕痰,用吐的方法治療。病情傳入陽明經,出現潮熱而口渴,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治療後應當沒有餘疾了。然而突然出現心下痞硬呃逆不除,這與「汗出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呃食臭」略微相似,但那是在表證解除後,裏證水濕未盡,下滲大腸而出現腹部雷鳴般的響聲和下痢,所以應該用生薑瀉心湯,以消痞止瀉。這個證候只是見到胃氣不和,完全沒有水濕下滲的症狀,然而呃逆不除,其原因是濕痰壅阻無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