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59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方用旋覆、代赭以降逆,半夏、生薑以去痰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以補虛而和中,則濕痰去而痞自消,中脘和而噫氣不作矣。惟其證情相似,故方治略同,有虛氣而無實熱,故但用旋覆、代赭以降逆,無需泄熱之芩、連也。

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。若汗出而喘,無大熱者,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。

傷寒未經下後,則脾實而胃濡,既下則脾虛而胃燥。桂枝湯所以發脾藏之氣出肌肉而為汗者也。脾虛不能作汗,故桂枝湯為禁例,此即上節「下後氣不上衝,不得與之」之說也。氣上衝則為喘,前此云:「太陽病,下之微喘者,表未解故也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。」加厚朴以舒胸膈,加杏仁以宣肺氣,以肺為主氣之藏。

喘家,為表未開而肺氣鬱也。此可知氣上衝之可與桂枝湯,初未嘗專指本方也。但喘之為病,究係麻黃本證,桂枝加厚朴杏子,猶非主治之證方。觀於無汗而喘之用麻黃湯,欬而微喘之用小青龍湯,其餘已可概見。表氣不因下後而陷,故汗出而喘。下後胃家不實,故無大熱。

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用麻黃、杏仁開肺而通皮毛,石膏、甘草助脾而泄肌理,則表寒裏熱並散,喘定而熱解矣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數下之,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裏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
桂枝人參湯方

桂枝(四兩)甘草(四兩炙)白朮(三兩)人參(三兩)乾薑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內桂枝,煮取三升,日再服,夜一服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誤下之,水氣與標陽俱陷心下,則為結胸。標熱獨陷心下,則為氣痞。下後胃虛,客氣上逆,則亦為氣痞。但與標陽獨陷心下之痞,有濡硬之別耳。若外證未除,而數下之,水氣合標熱同陷,遂至利下不止。寒水之氣,結於胃之上口而心下痞硬,仍見發熱惡風之外證,仲師特以桂枝人參湯主之。

炙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以溫胃而祛寒,桂枝助脾以發汗,而外證及裏痞俱解矣。所以後納桂枝者,以裏寒重於外證,恐過煎氣薄,失其發汗功用也。所以日夜三服者,則以數下之後,陽氣內陷,非一劑所能開泄也。

傷寒,大下後,復發汗,心下痞,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。表解乃可攻痞,解表宜麻黃湯,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此條訂正)

傷寒大下後,標陽鬱陷心下,已足成痞。復發汗以傷胃液,則胃液虛而客氣益逆,標陽客氣並居心下,因而成痞。虛氣成痞則按之濡,加以客氣上逆則按之硬。若表證已解,更不虞水氣之內陷,要不妨直行攻痞。惟病者惡寒,則衛氣束於表寒,其脈必見浮緊,正需麻黃湯以解皮毛,俾水氣悉從汗解,然後可徐圖攻痞,此亦先解其表後攻其裏之例也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這方劑使用旋覆花、代赭石來降逆氣,用半夏、生薑來化痰,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來補益虛損、調和脾胃。這樣就能祛除濕痰,使痞塊自然消散,調和中脘,不再呃逆。因為症狀相似,所以治療方法也略同,患者有氣虛但沒有實熱,所以只用旋覆花、代赭石來降逆氣,不需要用黃芩、黃連來瀉熱。

瀉下後不可以再服用桂枝湯。如果患者汗出而喘,沒有明顯發熱,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。

傷寒在未經瀉下之前,脾胃實而濕潤;瀉下之後,脾胃虛而乾燥。桂枝湯的作用是使脾臟之氣發散到肌肉而形成汗液。脾胃虛弱就不能出汗,所以瀉下後禁用桂枝湯,這也就是前面所說「瀉下後氣不上衝,就不能服用」的意思。氣上衝就會喘,之前提到:「太陽病,瀉下後輕微喘息,是表證未解的原因,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治療。」加厚朴是為了舒暢胸膈,加杏仁是為了宣通肺氣,因為肺是主氣的臟腑。

喘息的病因,是表證未解而肺氣鬱滯。由此可知,氣上衝是可以服用桂枝湯的,之前並非專指本方。但是喘息這種疾病,究其根本還是麻黃湯的主治範圍,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並不是主要的治療方劑。從無汗而喘用麻黃湯,咳嗽而輕微喘息用小青龍湯,其他的情況也可以推知。表氣不會因為瀉下而陷下,所以才會汗出而喘。瀉下後胃部不實,所以沒有明顯發熱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使用麻黃、杏仁來宣肺通表,石膏、甘草來益脾利水,這樣就能同時疏散表寒和裏熱,喘息就能平息,發熱也能解除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多次瀉下,導致熱邪內傳而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表裡證候均未解除,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
桂枝人參湯方

桂枝(四兩)甘草(四兩,炙)白朮(三兩)人參(三兩)乾薑(三兩)

以上五味藥,用九升水,先煎除桂枝外的四味藥,取五升,再加入桂枝,煎至三升,每日服用兩次,夜間服用一次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而誤用瀉下法,水氣和陽氣都陷於心下,就形成結胸。陽熱單獨陷於心下,就形成氣痞。瀉下後胃虛,邪氣上逆,也會形成氣痞。但是與陽熱單獨陷於心下的痞證,在按壓時會有濡軟和堅硬的區別。如果外證未除,而多次瀉下,水氣與陽熱同時陷下,導致瀉下不止。寒水之氣結聚在胃的上口,造成心下痞硬,仍然出現發熱惡風的外證,仲景大師特別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

炙甘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溫胃祛寒,桂枝幫助脾胃發汗,這樣就能同時解除外證和裡證的痞證。所以後來加入桂枝,是因為裡寒重於外證,擔心煎煮時間過長,藥性過於薄弱,影響發汗效果。所以日夜服用三次,是因為多次瀉下之後,陽氣內陷,單靠一劑藥無法疏通。

傷寒,大瀉之後,再次發汗,心下痞悶,惡寒,說明表證未解。不可以攻治痞證,應該先解表。表證解除了才能攻治痞證,解表應該用麻黃湯,攻治痞證應該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(此條訂正)

傷寒大瀉之後,陽氣鬱滯於心下,已經形成痞證。再次發汗損傷胃液,則胃液虛弱,邪氣更加逆上,陽氣和邪氣同時停留在心下,因而形成痞證。虛證形成的痞證按壓起來柔軟,再加上邪氣上逆,按壓起來就堅硬。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就不必擔心水氣內陷,可以徑直攻治痞證。但是病人惡寒,說明衛氣被束縛在表寒,脈象必定浮緊,正需要麻黃湯來解表,使水氣從汗液排出,然後才能慢慢攻治痞證,這也是先解表後攻裡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