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6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60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然則本條言解表宜桂枝湯者,直傳寫之誤也(桂枝本為解肌,惡寒則病在皮毛,不在肌肉,不可譌誤)。至於痞成於大下之後,表寒不與標陽俱陷,原屬大黃黃連瀉心湯證,加以發汗,胃中津液益涸,而大便不行,胃中燥氣上逆,則肺與心並受灼爍,故用黃芩、黃連以清心肺,大黃以除胃實,痞乃隨胃實而俱消矣(心下痞按之濡條下方治無黃芩,傳寫脫誤)。

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嘔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「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」者,病機已屬陽明。心臟本實,雖胃繫脈道所屬,為營氣出納之所,但容積甚隘,心中正不當有痞,可知所謂心中痞者,特虛氣為胃中實熱所迫,阻遏於心之部位而不能散,故轉似心中痞硬,實即後文胸中痞耳。胃中胆火上僭,故嘔吐(太陽傳陽明,頗欲吐,胃氣逆故也)。

胃中胆汁善泄,不能容留水液,故下利(此與少陰篇下利色純青同例),此證不去陽明之燥,則痞必不除。於柴胡湯解外降逆藥中,加攻下之枳實、大黃(一本無大黃),使熱從下泄,即氣從上解,而痞已無形消滅矣。愚按此方當用大黃,陳修園乃阿附張隱庵,以為宜用大柴胡湯之無大黃者,吾正不知其何所取義也。今更以處方大法言之,柴胡發太陽鬱陷之氣而使之外出,是為君。

黃芩苦降,以清內熱之上僭,芍藥苦泄,以疏心營之瘀結,是為臣。生半夏、生薑,以去水而滌痰,大棗和中而補虛,是為佐。枳實、大黃排胃中濁熱而泄之,在上之鬱結自開,是為使。此則用大柴胡湯之義也。
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,此為胸有寒也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瓜蒂散方

瓜蒂(一分熬黃)赤小豆(一分,分音問)

上二味,各別搗篩為散,已合治之,取一錢匕,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滓,取汁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吐乃止。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之。

桂枝證發熱惡風有汗,但頭不痛,項不強,可知非衛強營弱之證,非開泄肌理之汗,所能奏效,惟寸脈微浮,則病氣猶屬太陽。太陽之表氣,內應於肺(肺主皮毛),表寒內陷胸中,則寒痰凝結而為痞硬。痰涎阻遏,陽氣欲達,乃衝激於咽喉,喘促不得息。此與小青龍湯證略相似,而未嘗欬吐,痰涎有欲出不得之勢,故曰:「胸中有寒。

」有寒者,有寒痰也。寒痰阻塞胸膈,非急為之傾吐,則喘息不平,故特用瓜蒂之苦泄以湧其寒痰,香豉以散寒,赤小豆以泄濕,一吐而衝逆止矣。惟亡血家及體虛之人,則為禁例,蓋恐亡血家一吐之後,引動咯血,舊疾復發。虛羸者不勝震盪,正氣將益不支也。須知吐法在《傷寒論》中,惟此一條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關於原文說解表宜用桂枝湯,那是抄寫錯誤(桂枝湯本是用來解肌的,惡寒的病症在皮膚毛髮,不在肌肉,不能弄錯)。至於痞症出現在大便之後,表寒沒有和陽氣一起下降,本屬於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症狀,如果再發汗,胃中津液更加乾燥,大便不通,胃中燥熱上逆,則肺和心都受到灼傷,所以用黃芩、黃連來清熱解毒,大黃來瀉除胃中實熱,痞症就會隨著胃中實熱的去除而消失(心下痞按之濡條下方治無黃芩,是抄寫遺漏)。

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,心中痞硬,嘔吐而下痢者,大柴胡湯主治。

「傷寒,發熱,汗出不解」,病機已屬陽明。心臟本是實臟,雖然與胃經脈絡相連,是營氣出入的地方,但容積很小,心中本不應有痞症,可知所謂心中痞,只是虛氣被胃中實熱逼迫,阻礙在心臟部位而不能散開,所以表現為心中痞硬,實際上就是下文所說的胸中痞。胃中膽火上逆,所以嘔吐(太陽傳陽明,頗欲吐,胃氣逆故也)。

胃中膽汁容易排出,不能容納水液,所以下痢(此與少陰篇下痢色純青同例),這個症狀不除去陽明經的燥熱,痞症就一定不會消除。在大柴胡湯的解表降逆藥中,加入攻下的枳實、大黃(有些版本沒有大黃),讓熱從下排出,氣就能從上疏解,痞症自然消退。我認為此方應該用大黃,陳修園是附和張隱庵,認為應該用不含大黃的大柴胡湯,我實在不知道他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。現在再從處方大法來說,柴胡疏通太陽經鬱結下陷之氣,使其外泄,是君藥。

黃芩苦寒下降,清瀉內熱上逆,芍藥苦泄,疏通心營瘀結,是臣藥。生半夏、生薑,利水化痰,大棗和胃健脾,是佐藥。枳實、大黃瀉除胃中濁熱,上焦鬱結自然消除,是使藥。這就是使用大柴胡湯的道理。

病症類似桂枝湯證,但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不得呼吸者,這是胸中有寒,應該催吐,宜用瓜蒂散。

瓜蒂散方

瓜蒂(一分,熬成黃色) 赤小豆(一分)

以上二味,各自搗碎過篩成粉末,混合後,取一錢匕,加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成稀粥,去渣,取汁和藥粉,溫熱服用。如果不吐,可以少量增加藥量,吐了就停。各種失血虛弱者,不能服用。

桂枝湯證發熱惡風有汗,但頭不痛,項不強,可知不是衛氣強盛而營氣虛弱的症狀,不是疏通肌理的汗能奏效的,只是寸脈微浮,則病氣還屬於太陽經。太陽經的表氣,內應於肺(肺主皮毛),表寒內陷胸中,則寒痰凝結而為痞硬。痰涎阻滯,陽氣想要通行,就衝擊咽喉,喘促不得呼吸。這與小青龍湯證略微相似,但是沒有咳嗽吐痰,痰涎有想要排出卻排不出的樣子,所以說:「胸中有寒」。

有寒,就是有寒痰。寒痰阻塞胸膈,不趕快把它吐出來,則呼吸就會不順暢,所以特地用瓜蒂的苦寒之性來催吐寒痰,香豉來散寒,赤小豆來利濕,一吐就可解除衝逆之症。只是失血的人和體虛的人,是禁忌症,擔心失血的人一吐之後,會引起咯血,舊病復發。體虛的人經不起震盪,正氣會更加衰弱。必須知道,吐法在《傷寒論》中,只有這一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