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61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61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仲師不得已而用之,故方治後又垂戒如此。

病脅下素有痞,連在臍旁,痛引少腹,入陰筋者,此名藏結,死。(此痞由腰下斜入少腹,粗細類竹竿,約長數寸,色青而堅,痛不可忍,病者大小便不通,予向者親見之)

此節仲師發明太陽腑氣陰寒凝沍之死證,惟黃坤載謂:「藏結之證,陰盛則寒,陽復則熱,陰為死機,陽則生兆。」尚為近是,餘說俱不可通。張隱庵注此條,牽涉三陰,糾纏不清,值盲人評黑白耳。惟解「素」字為「現在」,如《中庸》素富貴之素,則確不可易,謂驟起之急證也。

脅下為少陰腎臟,腎與太陽膀胱為表裏。所謂藏結者,寒結少陰之藏,與肝脾固無關也。臍之兩旁為輸尿管,由腎下達膀胱之道路,《內經》謂之下焦(《靈樞》云:「下焦別迴腸注於膀胱」)。太陽寒水下輸之路,由脅下穿腎關,從臍之兩旁直走少腹,下出陰筋,是為溺。

太陽之氣,由膀胱而上出臍旁輸尿管,穿腎藏至脅下,抵中焦,出皮毛,是為汗。寒凝腎藏,則小便不通。寒結膀胱,則表汗不徹。今以腎藏暴感陰寒而痞在脅下,使膀胱陽氣猶存,蒸氣漸漬腎藏,表汗時出,小便時通,則臍旁之輸尿管,尚不至痛引少腹而入陰筋。惟其少陰之藏,陰寒凝固,於是由臍旁輸尿管走竄太陽之府,而痛入陰筋,此為太陽陽氣下絕,而寒水之府與寒水之藏,直如冬令之水澤,腹堅絕無一線生機。仲師蓋深明內藏關係,故特於太陽篇發明此條。

竊意此證重用附、桂至一二斤,或當於十百中挽救一二。仲師可作,或不以予言為罪謫也。(俗工泥於《內經》肝小則藏安,無脅下之病,遂誤認脅下之病為肝病,而不知肝胆主疏泄而性條達,三焦受氣於胆而行水道,有所拂鬱則失其疏泄之能而水道為之不通。可見脅下之病,為腎與三焦膀胱之病,而非肝之本病矣)。

四明門人張永年向不知醫,以為此證即近世所謂夾陰傷寒,病出於房後冒寒飲冷,頗為真切,因附存之,以備參攷(昔在甲辰年六月,予弟振甫曾患此,宿於娼家房後飲冷所致。予用時俗驗方白朮三兩肉桂三銖吳萸、公丁香各三銖,一服而大小便俱通。惟通後不曾以溫藥調理,下利二十餘日方愈。

按此證可用大劑四逆湯)。

傷寒,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裏,表裏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傷寒吐下後,陰液傷耗,七八日不解,已踰一候,病氣當傳陽明。太陽標熱結在中脘,而表熱依然不解,此為太陽陽明合病。時時惡風者,表熱甚而皮毛開泄,外風乘之而不能受也,此為太陽未解之明證。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中脘之陽熱,因津液少而益熾,此為病傳陽明之明證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張仲景不得已才使用這個方劑,所以治療之後又特別告誡。

病人的脅下本來就有痞塊,連接到肚臍旁邊,疼痛牽引到少腹,甚至進入陰部,這叫做「藏結」,是致命的。(這個痞塊從腰部斜向下進入少腹,粗細像竹竿,大約幾寸長,顏色青黑而堅硬,疼痛難忍,病人大小便不通,我以前親眼見過。)

這段文字是仲景大師闡明太陽經腑氣陰寒凝滯導致死亡的證候,只有黃坤載說:「藏結的證候,陰盛則寒,陽氣恢復則熱,陰寒是致死的關鍵,陽氣則是生機的徵兆。」比較接近正確,其他說法都不可靠。張隱庵注解這一段,牽涉到三陰經,解釋得混亂不清,簡直像盲人評斷黑白一樣。只有把「素」字解釋為「現在」,就像《中庸》裡「素富貴」的「素」一樣,才是正確的,指的是突然發生的急症。

脅下是少陰腎經的部位,腎經與太陽膀胱經是表裏關係。所謂的藏結,是指寒邪結聚在少陰腎的臟腑,和肝脾沒有關係。肚臍兩旁是輸尿管,從腎臟向下通到膀胱的通道,《內經》稱為下焦(《靈樞》說:「下焦分開迴腸,注入膀胱。」)。太陽經的寒邪水氣向下輸送的通道,從脅下穿過腎臟,經過肚臍兩旁直接到達少腹,向下通到陰部,就是小便。

太陽經的陽氣,從膀胱向上經過肚臍旁的輸尿管,穿過腎臟到達脅下,到達中焦,到達皮膚毛髮,就是汗液。寒邪凝滯腎臟,就會小便不通。寒邪結聚膀胱,就會汗液排出不暢。現在因為腎臟突然受寒而出現脅下痞塊,如果膀胱的陽氣還存在,蒸騰的陽氣慢慢浸潤腎臟,汗液時有時無,小便時通時不通,那麼肚臍旁的輸尿管,還不至於疼痛牽引到少腹而進入陰部。只有當少陰腎的臟腑,陰寒凝固,寒邪才會從肚臍旁的輸尿管蔓延到太陽經的部位,而疼痛進入陰部,這是太陽經陽氣衰竭,而寒邪水氣的通道和寒邪水氣的臟腑,就像冬天冰凍的水澤一樣,腹部堅硬,完全沒有生機。仲景大師深刻了解內臟之間的關係,所以特別在太陽經的篇章中闡明這一點。

我私下認為這個證候應該重用附子、桂枝,用到一兩斤左右,或許能在一百個病人中挽救一兩個。仲景大師能夠做到,或許不會因為我的話而責備我。(庸醫拘泥於《內經》中「肝小則藏安,無脅下之病」的說法,因此誤認為脅下之病是肝病,卻不知道肝膽主疏泄而性情條達,三焦接受膽經的氣而運行水道,如果有所阻滯就會失去疏泄的功能,而水道因此不通。由此可見,脅下之病,是腎臟和三焦膀胱的疾病,而不是肝臟本身的疾病。)

我的學生張永年以前不懂醫術,認為這個證候就是近世所說的夾陰傷寒,是由於房事後受寒飲用冷水引起的,相當貼切,所以我把它記載下來,以供參考。(以前甲辰年六月,我的弟弟振甫曾經患上此病,因為在妓院後房飲用冷水所致。我用當時流行的驗方:白朮三兩,肉桂三銖,吳茱萸、丁香各三銖,一服藥後大小便都通了。但是通便後沒有用溫藥調理,下痢二十多天才痊癒。

按:這個證候可以用大劑量的四逆湯。)

傷寒,如果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還沒好轉,熱邪結聚在裡頭,表裡都發熱,經常惡風,口渴,舌苔乾燥而煩躁,想喝大量的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
傷寒嘔吐腹瀉後,陰液受損耗竭,七八天還沒好轉,已經超過一候,病邪應該傳到陽明經。太陽經的明顯症狀是熱邪結聚在中脘(上腹部),而表熱仍然沒有好轉,這是太陽陽明合病。經常惡風,是因為表熱很嚴重,皮膚毛髮開洩,外邪乘虛而入,所以不能忍受風寒,這是太陽經還沒好轉的明確證據。口渴,舌苔乾燥而煩躁,想喝大量的水,是因為中脘的陽熱,因為津液不足而更加旺盛,這是病邪傳到陽明經的明確證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