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62)
《傷寒發微》 (62)
1. 《傷寒發微》
惟仲師主以人參白虎湯,有似專治裏熱而不關太陽者,不知石膏之質中含硫養,涼而能散,有透表解肌之力。外感有實熱者用之,近人張錫純之言可信也。但石膏性本微寒,欲徹表裏之熱者,最少亦需雞子大一枚,否則無濟,若煅而用之,則尤為謬妄(《傷寒》《金匱》用石膏方治並屬生用,多至雞子大小六枚,甚有用至二十四枚至半斤者,非以其微寒力薄乎!惟漆匠膠入殮後之棺蓋則用煅石膏,取其凝固收澀也。然則白虎湯所以徹表裏之熱者,取其清涼透肌乎!抑取其凝固收澀乎!此又不辨自明也。
更以豆腐驗之,投煅石膏於煮沸之豆漿,則凝而成腐矣)。去其清涼透肌之性,一變為凝固收澀之敗質,致胸膈間熱痰,結而成痞,吾不知其何以謝病家也。蓋白虎湯方治,要為偏於陽熱而設,且以吐下傷津液之後,始用人參,故同為太陽陽明合病。太陽表病重於裏熱者,則宜桂枝加葛根湯,陽明裏熱重於太陽者,則宜白虎加人參湯。
夫各有所當也。
傷寒,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傷寒無大熱,胃家未實,潮熱不甚可知。口燥渴心煩,則陽明裏熱而兼液虧之證。背微惡寒,則太陽未罷之兼證也。惟其裏熱甚而表寒微,故清裏即所以透表,更無需解肌之桂枝。此與上一條略相似而微有不同,蓋津液有因吐下而虛者,有不待吐下而津液本虛者,治法固然不同也。
傷寒,脈浮,發熱,無汗,其表不解,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脈浮為太陽肌表證,傷寒、中風之所同也。若發熱無汗,其表不解,直可決為太陽傷寒矣。此時急以麻黃湯發汗,劑量太輕,猶恐不逮。溫散肌理之桂枝湯,且在禁例,而況辛涼透肌之白虎湯乎。一經誤用,不惟遏寒邪外出之路,抑且表裏俱寒,此其所以不可與也。故惟渴欲飲水,無表證者,乃可與人參白虎湯。
所以然者,為其熱鬱於胃,使得從所主之肌理而外泄也。獨怪近人動稱清涼解表,烏知夫表不解者,原不可以輕用涼劑乎。
太陽少陽併病,心下鞕,頸項強而眩者,當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慎勿下之。
此節大旨,於上不可發汗條論之已詳。仲師蓋惟恐人誤認不可汗為可下,特為鄭重申言之。蓋太陽寒水將盡,則胃中燥而胆火上逆,心上之硬,實由於此。頸項為太陽經脈絡腦還出別下項之處,太陽之氣不濡,故強。太陽標陽挾胆火上薰於腦,故眩。仲師立法,因瀉大椎第一間之大杼,瀉三椎之肺俞,借水之上源,柔經脈而濡中脘。
瀉第九椎之肝俞,資肝液以涵胆火,於是浮陽息而諸恙可愈矣。若誤以為陽明實熱而妄下之,其能免於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變乎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張仲景用人參白虎湯,似乎專治裡熱,而不管太陽表證。其實,石膏含硫,性涼又能散熱,具有透表解肌的功效。外感實熱者可用,張錫純的說法可信。但石膏性微寒,要徹底清除表裡之熱,至少要用雞蛋大小的一枚,否則無效。如果煅燒後再用,就更錯了。(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中用石膏的方劑都是生用,用量很多,甚至用到雞蛋大小六枚,甚至二十四枚或半斤,難道是因為它微寒力弱嗎?只有漆匠用煅石膏來封棺材,是因為它能凝固收澀。那麼,白虎湯之所以能清除表裡之熱,是取其清涼透肌的功效,還是取其凝固收澀的功效呢?這是不言自明的。)
用豆腐做實驗,把煅石膏放入沸騰的豆漿中,就會凝固成豆腐。這說明煅燒石膏去掉了其清涼透肌的特性,變成了凝固收澀的敗質,導致胸膈間熱痰凝聚成痞塊,我不知道這樣如何向病人交代。總之,白虎湯的治療,主要針對陽熱,而且要在吐瀉傷津液之後使用人參,所以適用於太陽陽明合病。太陽表證重於裡熱者,宜用桂枝加葛根湯;陽明裡熱重於太陽者,宜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各有其適用的情況。
傷寒,沒有大熱,口乾渴,心煩,背部微微惡寒,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傷寒沒有大熱,胃氣未實,潮熱不重,可見口乾渴、心煩,是陽明裡熱兼陰液虧虛的證候。背部微微惡寒,是太陽表證未解的兼證。因為裡熱重而表寒輕,所以清裡就能透表,不需要再用解肌的桂枝。這與上一條略相似但略有不同,因為津液有因吐瀉而虛的,有不需吐瀉而津液本就虛的,治療方法自然不同。
傷寒,脈浮,發熱,無汗,表證未解,不能用白虎湯。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,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脈浮是太陽肌表證,傷寒、中風都有此症。如果發熱無汗,表證未解,就可以斷定是太陽傷寒。此時應立即用麻黃湯發汗,劑量太輕可能不夠。溫散肌表的桂枝湯都禁用,更不用說辛涼透肌的白虎湯了。一旦誤用,不僅阻礙了寒邪外出,而且表裡俱寒,所以不能使用。因此,只有口渴想喝水,沒有表證的,才能用人參白虎湯。
原因是熱邪鬱積於胃,從肌表外泄。奇怪的是,近人總說白虎湯清涼解表,不知道表證未解時,根本不能輕用寒涼藥物。
太陽少陽併病,心下痞硬,頸項強直且眩暈,應該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絕對不能下瀉。
這段大意,在上文“不可發汗”的論述中已詳述。張仲景擔心人們誤以為不可發汗就可以下瀉,所以特別鄭重地說明。因為太陽經的寒水將盡,胃中乾燥而膽火上逆,心下痞硬就是因此而來。頸項是太陽經脈絡腦後再向下通達項部的部位,太陽之氣不能濡養,所以強直。太陽經的陽氣挾膽火上薰於腦,所以眩暈。張仲景的治療方法,是用瀉針瀉大椎穴(第一椎間的大杼穴),瀉三椎的肺俞穴,藉助水之源頭,使經脈通暢,濡養中脘。瀉第九椎的肝俞穴,利用肝液來制約膽火,這樣浮陽之氣就平息了,諸症都能痊癒。如果誤以為是陽明實熱而妄下瀉,就會導致小便不利,甚至尿失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