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63)
《傷寒發微》 (63)
1. 《傷寒發微》
太陽與少陽合病,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。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主之。
黃芩湯方
黃芩(三兩)甘草、芍藥(各二兩)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
於前方加半夏(半升)生薑(三兩)
太陽寒水,合手少陽三焦,下從少陰寒水之藏,輸洩入太陽之府。寒水混合脾藏之濕至中下焦,水道不通而溢入大腸,則為自利,此太陽之病合於手少陽者也。太陽標熱,並水氣內陷,胃底胆汁而與之相抗,則為嘔逆,此太陽之病合於足少陽者也。蓋太陽水氣,因少陽陽氣不足,內陷即入太陰,太陰之濕,受化於少陽,陽氣外出,即仍繫太陽。按太陽標熱與水氣同陷心下,則為結胸。
標熱獨陷心下,則為氣痞。二證皆不下利者,一因水氣為標熱所吸,一則陽熱獨陷,併無水氣故也。要惟寒水偏勝,離標陽而下趨,乃有自利之證,此時不疏脾藏之鬱而補其虛,則利將不止。不抑在上之標陽,使與裏寒相協,必不能載水氣而俱升。黃芩湯方治,黃芩苦降以抑標陽,芍藥苦泄以疏營鬱,甘草、大棗甘平以補脾胃,則中氣健運而自利可止。不用四逆、理中以祛寒,不用五苓以利水,此不治利而精於治利者也。
寒水不足,胃燥而胆火上逆,是為心下硬。寒水內薄,胃中胆汁不能相容,是為嘔。嘔者,水氣內陷與下利同。脾胃不和亦與下利同。其不同者,特上逆與下泄耳。故仲師特於前方加半夏、生薑,為之平胃而降逆。蓋小半夏湯,在《金匱》原為嘔逆主方,合黃芩以清胆火,甘草、大棗以和胃,芍藥以達鬱,而嘔將自定。抑仲師之言曰:「更納半夏以去其水。
」此以去水止嘔者也。
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
黃連湯方
黃連、甘草、乾薑、桂枝(各三兩)人參(三兩)半夏(半升)大棗(十二枚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夜三服。
此節歷來注家,惟黃坤載以胃中有邪氣認為肝胆之病,以欲嘔吐為胆邪乘胃,以腹中痛為肝邪乘脾。按之病情,頗為近似。但彼猶泥於五行生尅,而真相尚有未明。蓋胃中原有肝胆餘液,以消融水穀。胸中有熱,則肺陰失降而化為濕痰,水之上源不清,濕痰入胃,胃中胆汁不受,因病嘔逆。
可見胸中有熱,所以欲嘔吐者,胆火之抗拒濕痰為之也。胃中肝液,原以濟消穀之用,其氣徹上徹下,足以調達其抑塞,是故中有所拂鬱。氣之由胃上出於口者為噯,由胃下出大腸為轉矢氣,中脘之脹懣乃舒,凡此皆肝液之疏達為之。若濕痰阻於上膈,氣機乃不能宣達,而反鬱於中脘,而下及腹部,可見胃中邪氣,為脾陽不振,肝藏抑塞所致。肝乘脾藏之虛,故腹中痛也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太陽和少陽經同時生病,並且腹瀉的,用黃芩湯。如果伴有嘔吐,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
黃芩湯:
黃芩三兩,甘草二兩,芍藥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以上四味藥,加水一斗,煮到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溫的喝一升,每天喝兩次,晚上喝一次。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:
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再加入半夏半升,生薑三兩。
太陽經寒水與手少陽經三焦經合病,寒水從少陰經寒水的臟腑向下流動,輸送到太陽經的部位。寒水和脾臟的濕氣混合在一起到達中下焦,水道不通暢而溢入大腸,就出現腹瀉,這是太陽經的病症與手少陽經合併的表現。太陽經的表證是發熱,水氣內陷,胃底的膽汁與之對抗,就出現嘔吐,這是太陽經的病症與足少陽經合併的表現。總之,太陽經的水氣,因為少陽經陽氣不足,內陷就進入太陰經,太陰經的濕氣,受到少陽經的影響,陽氣外洩,又牽連到太陽經。太陽經表證發熱與水氣同時內陷到心下,就形成胸痛。
只有表證發熱單獨內陷到心下,就形成氣脹。這兩種情況都不腹瀉,一個是因為水氣被表熱吸收,一個是因為陽熱單獨內陷,沒有水氣的緣故。只有寒水過盛,離開表陽而向下流動,才會出現腹瀉的症狀。這時候如果不疏通脾臟的鬱滯,補充脾胃的虛弱,腹瀉就不會停止。如果不抑制上焦的表陽,讓它與裏寒相協調,就不能把水氣一起向上輸送。黃芩湯方能治癒,黃芩苦寒下降以抑制表陽,芍藥苦寒瀉下以疏通營氣的鬱滯,甘草、大棗甘平以補益脾胃,則中氣就能夠運轉,腹瀉就能停止。不用四逆湯、理中湯來祛除寒邪,不用五苓散來利水,這是不用治療腹瀉的方法,卻精於治療腹瀉的道理。
寒水不足,胃乾燥而膽火上逆,就是心下硬痛。寒水內在薄弱,胃中的膽汁不能相容,就出現嘔吐。嘔吐,水氣內陷與腹瀉一樣。脾胃不和也與腹瀉一樣。它們的不同之處,只在於一個是向上逆,一個是向下泄而已。所以仲景在黃芩湯的基礎上,增加半夏、生薑,來平和胃氣,降逆止嘔。因為小半夏湯,在《金匱要略》原是治療嘔吐的主方,加上黃芩清瀉膽火,甘草、大棗和胃,芍藥疏通鬱滯,嘔吐就能自愈。仲景還說:「再加入半夏以去除水氣。」這是用去除水氣來止嘔的。
傷寒,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,用黃連湯。
黃連湯:
黃連三兩,甘草三兩,乾薑三兩,桂枝三兩,人參三兩,半夏半升,大棗十二枚。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煮到六升,過濾掉藥渣,溫溫的喝一升,一天三次,晚上三次。
這一節歷代注家,只有黃坤載認為胃中有邪氣是肝膽的病症,認為想嘔吐是膽邪乘犯胃,認為腹部疼痛是肝邪乘犯脾。按病情,相當接近。但是他仍然拘泥於五行生克的學說,而真相還沒有完全明白。原來胃中本來就有肝膽的餘液,用來消融水穀。胸中有熱,就是肺陰不能下降而化為濕痰,水氣的來源不清,濕痰進入胃中,胃中的膽汁不能承受,就引起嘔吐。
可見胸中有熱,所以想嘔吐,是膽火抗拒濕痰引起的。胃中的肝液,本來用來幫助消化食物,它的氣機從上到下,足以調節和疏通它的阻塞,所以中間有所阻塞鬱滯。氣從胃往上走到口腔的是噯氣,從胃往下走到大腸的是矢氣,中脘的脹滿就能舒解,凡此都是肝液的疏通所致。如果濕痰阻塞在上膈,氣機就不能宣通,反而鬱滯在中脘,向下到達腹部,可見胃中的邪氣,是脾陽虛弱,肝臟阻塞所致。肝乘犯脾臟的虛弱,所以腹部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