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7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57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《內經》云:「暴迫下注,皆屬於熱。」此時下利日數十行,甚至完穀不化,腹中雷鳴,可知太陽標熱,已隨寒水下陷。心下硬滿之痞,不惟與結胸之標熱寒水並停心下者不同,與太陽標熱獨陷心下但氣痞者亦異。夫陽熱結於心下,與胃中胆汁兩陽相薄,則陽明之火,當挾胃實而益熾,以大黃黃連黃芩湯復下之可也。

至下後寒水合標熱衝迫,至胃中不留完穀,則與標熱結心下成痞,挾胃實為病者,絕然相反,以大黃芩連湯復下之,不可也。乃醫者誤以為標熱內結之氣痞,誤用大黃瀉心湯,遂致其痞益甚。不知藏府之中,惟胃至熱,若熾炭然,不能容涓滴之水,水入於胃,則悉化為氣(西醫飲牛以盆水隨殺而驗之,胃中固無水也,此雖胃中不能容水初步之試驗,而其理確不可易)。若胃中留水,即病痰飲。

所以然者,則以胆汁不足,而消水之力弱也。今以誤下致胃虛而胆火挾客氣上結心下而成痞,與太陽標熱挾胃實成痞者,雖氣痞同,而所以成氣痞者不同。彼為標熱內結,此則不由標熱也。乾嘔者,胃中胆汁因下後生燥,無所依據而上逆也。心煩不得安者,胆火由胃底衝迫胸膈,而坐立不安也,非太陽標熱,故謂之客氣。

仲師主以甘草瀉心湯者,重用生甘草以清胃中之虛熱,大棗十二枚以補胃虛,乾薑、半夏以滌痰而泄水,芩、連以抑心肺兩藏之熱,使上熱下行,水與痰俱去,則痞消於上而乾嘔心煩已,濕泄於下而利亦止矣。但方治更有未易明者,痞在心下,但用黃連以抑心陽導之下行足矣,而諸瀉心湯方治,何以並用清肺之黃芩。蓋肺為水之上源,肺藏熱則水之上源不清,上源不清,則下游之水氣不泄。

此其所以芩、連並用也。

傷寒,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已。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此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復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
赤石脂、太乙餘禹糧(各一斤)

上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傷寒不解其表,先攻其裏,以致太陽水氣,與太陰之濕混合,下利不止。下後胃虛,客氣上逆,以致心下結痞硬滿,此時服甘草瀉心湯是也。乃服瀉心湯已,痞去而利依然(觀下文但言治利,不更言痞,可見其痞已愈)。醫以為協熱利也(協熱利本有四日復下之例),復以他藥下之,利仍不止。

醫又以為太陰寒濕也,而以理中與之,果其證屬寒濕,不難得溫便愈。然竟利益甚者,蓋理中作用,在升清而降濁,向以虛氣膨脹於胃中,阻其降濁之力,中氣得溫而升,胃中積垢自當從大腸下泄而無餘。若下焦水氣,不從腎關而出為溺,以至溢入大腸,則病不在中而在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《內經》說:「突然發病向下衝擊,都屬於熱症。」這時候腹瀉一天十幾次甚至更多,食物還沒消化就排出,肚子裡咕嚕作響,可知太陽經的熱邪已經隨著寒水下沉到下焦。心下硬滿的痞證,不僅與結胸症(標熱寒水停滯於心下的症狀)不同,也與太陽經的熱邪單獨下陷心下而導致氣滯的痞證不同。陽熱結聚在心下,與胃中膽汁這兩種陽氣互相衝擊,那麼陽明經的火邪就會夾雜胃實而更加熾盛,用大黃黃連黃芩湯再瀉下是可以的。

但是,瀉下後寒水與標熱互相衝擊,到達胃中不留存食物,這就與標熱結於心下成痞,夾雜胃實而生病的情況完全相反,再用大黃黃芩連湯瀉下就不可以了。有些醫生誤以為是標熱內結導致的氣滯痞證,錯誤地使用大黃瀉心湯,反而使痞證加重。不知道人體臟腑之中,只有胃最怕熱,熱得像燒紅的炭一樣,容不下半點水,水進入胃中,就會全部化為氣(西醫用牛做實驗,用盆水灌入,牛馬上就死了,胃裡根本沒有水,這雖然是胃不能容水的初步實驗,但其道理確實不可改變)。如果胃裡存留水分,那就是痰飲病。

所以這樣的原因,是因為膽汁不足,而消化水分的能力減弱。現在因為錯誤瀉下導致胃虛,膽火夾雜外邪之氣上結於心下而形成痞證,與太陽經的熱邪夾雜胃實而形成痞證,雖然都是氣滯痞證,但形成的原因卻不同。前者是標熱內結,後者則不是由於標熱。乾嘔是因為胃中膽汁因瀉下後乾燥,沒有依託而上逆;心煩不安是因為膽火從胃底衝擊胸膈,而坐立不安,這不是太陽經的熱邪,所以稱之為外邪之氣。

仲景先生主要用甘草瀉心湯,大量使用生甘草來清除胃中的虛熱,大棗十二枚來補益胃虛,乾薑、半夏來化痰泄水,黃芩、黃連來抑制心肺兩臟的熱邪,使上焦的熱邪向下運行,水和痰都排出,那麼上焦的痞證就會消失,乾嘔心煩也會好了,下焦的濕邪排出,腹瀉也會停止。但這個方劑的治療還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,痞證在心下,只要用黃連來抑制心陽,引導其向下運行就夠了,而諸瀉心湯的治療,為什麼還要同時使用清肺的黃芩呢?因為肺是水的上源,肺有熱邪,則水的上源不清,上源不清,那麼下游的水氣就不能排出。

這就是黃芩、黃連同時使用的道理。

傷寒,服用湯藥,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服用瀉心湯後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腹瀉仍然不止。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服用,腹瀉減輕很多。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,而腹瀉在下焦,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。腹瀉仍然不止的,就應該利其小便。

赤石脂禹餘糧湯方

赤石脂、太乙餘禹糧(各一斤)

上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
傷寒不解表證,先攻裡證,導致太陽經的水氣,與太陰經的濕氣混合,腹瀉不止。瀉下後胃虛,外邪之氣上逆,導致心下結塊痞硬,此時服用甘草瀉心湯。服用瀉心湯後,痞證消除了,但腹瀉仍然存在(下文只說治療腹瀉,不再提及痞證,可見痞證已經痊癒)。醫生認為是協熱利(協熱利本有四日再瀉下的例子),又用其他藥物瀉下,腹瀉仍然不止。

醫生又認為是太陰經寒濕,而用理中湯給他服用,如果病情確實屬於寒濕,溫熱治療就能痊癒。但是腹瀉減輕很多的原因,是因為理中湯的作用,在於升清降濁,原來虛弱的氣體膨脹在胃中,阻礙了降濁的力量,中氣得到溫補而上升,胃中積滯自然會從大腸排出而沒有餘留。如果下焦的水氣,不從腎經排出為尿液,而溢入大腸,那麼疾病不在中焦而在下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