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6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56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,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,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

生薑瀉心湯方

生薑(四兩)甘草、人參(各三兩)乾薑(一兩)黃芩(三兩)半夏(半斤)大棗(十二枚)黃連(一兩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傷寒一證,惡寒無汗者,自以汗出表解為向愈之期。但汗發太過,胃中津液耗損,亦時見調胃承氣之證。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皆似之。但令發汗透暢,太陽水氣,悉由皮毛外泄,則必無未盡之水液,從三焦水道流注脅下而為脹滿。亦必不至水氣混雜太陰寒濕,致腹中雷鳴而下利。

夫胃中胆汁生燥,故不和。胆胃上逆,則乾噫食臭。太陽標熱合水氣結於胃之上口,故心中痞硬。水氣吸於標陽,乃不能由腎下出膀胱,以至凝結於脅下。脅下固腎藏所居,輸尿之關鍵也。水道不通,則溢入大腸,雷鳴而下利。痰飲之水流脅下,及水走腸間,瀝瀝有聲,其證情正相類也。

然則仲師何以不用豬苓湯、五苓散。曰:「此必無濟也。」陽熱吸於上則水氣必難下達,不去其上熱,則水道不行,故用生薑瀉心湯。生薑、半夏以泄上源之水,黃芩、黃連以清上焦之熱,炙草、人參、乾薑、大棗,以扶脾而溫中,則上熱去,下寒消,而水道自通矣。按此證與後文「腹中痛,欲嘔吐」者略同,故黃連湯方治,即為生薑瀉心湯之變方,但以桂枝易生薑、黃芩耳。

究其所以不同者,則以非芩、連並用,以肅降心肺兩藏之熱,而痞將不去也(附子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大黃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並同,可見立方本旨矣)。

傷寒、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,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。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,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。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
甘草瀉心湯方

甘草(四兩)黃芩、乾薑(各三兩)半夏(半升)黃連(一兩)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傷寒無表汗,則汗之以麻黃,中風表汗泄而肌理無汗,則汗之以桂枝,此仲師定法,不可變易者也。若醫反下,則太陽寒水,不能外達為汗,反乘下後裏虛,內陷於腸胃而下利日數十行,致有「完穀不化,腹中雷鳴」諸變。要知猝發之變證,為水氣暴迫所致,但用五苓散以利小便,而更無餘病,不似病久太陰寒濕,腸胃俱虛,必待四逆、理中也。若並見「心下痞結硬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」諸證,則決非五苓散證可知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病患,出汗後症狀緩解,但胃部不適,心窩部痞硬,乾嘔且吐出食物臭氣,脅下有水腫,腹部腸鳴如雷,且腹瀉,則以生薑瀉心湯治療。

生薑瀉心湯配方:

生薑四兩、甘草三兩、人參三兩、乾薑一兩、黃芩三兩、半夏半斤、大棗十二枚、黃連一兩。

將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傷寒初期,惡寒無汗,能自行出汗則代表病情好轉。但若出汗過多,損耗胃中津液,則會出現需要用調胃承氣湯治療的症狀。胃部不適、心窩部痞硬、乾嘔且吐出食物臭氣,都與此類似。然而,若汗液排泄順暢,太陽經的水氣都從皮膚排出,則體內不會殘留水分,也不會導致水分沿著三焦經流到脅下造成脹滿。同樣地,也不會因水氣與太陰經的寒濕混雜,導致腹部腸鳴如雷並腹瀉。

胃中膽汁過盛導致乾燥,因此胃部不適。膽汁與胃氣逆流,則會乾嘔且吐出食物臭氣。太陽經的熱氣與水氣聚集在胃的上口,因此心窩部痞硬。水氣被陽氣吸收,無法經由腎臟排出至膀胱,因而停滯在脅下。脅下是腎臟所在之處,也是輸尿的關鍵部位。水道不通,則水分溢入大腸,導致腸鳴如雷並腹瀉。痰飲的水分流到脅下,以及水分流入腸道,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,這些症狀十分相似。

那麼,為什麼仲景不使用豬苓湯或五苓散呢?因為這些藥方無效。陽熱之氣上升,則水氣難以下行,不去除上焦的熱氣,則水道不通,所以要用生薑瀉心湯。生薑、半夏用以排出上焦的水分,黃芩、黃連用以清熱,甘草、人參、乾薑、大棗用以健脾溫中,如此上焦的熱氣消除,下焦的寒氣散去,則水道自然通暢。此症狀與後文所述「腹部疼痛,想嘔吐」的症狀類似,所以黃連湯的治療方法,其實就是生薑瀉心湯的變方,只是將桂枝換成生薑和黃芩。

其差別在於,如果不使用黃芩、黃連來清除心肺兩臟的熱氣,則痞證將無法消除。(附子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大黃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都是如此,可見其處方原理。)

傷寒或中風,醫生誤用下瀉藥,病人腹瀉,一天數十次,飲食不消化,腹部腸鳴如雷,心窩部痞硬脹滿,乾嘔,心煩意亂。醫生見心窩部痞硬,認為病情未盡,再次使用下瀉藥,結果痞證更加嚴重。這不是熱結,而是胃中虛弱,客邪上逆,導致痞硬。甘草瀉心湯主治。

甘草瀉心湯配方:

甘草四兩、黃芩三兩、乾薑三兩、半夏半升、黃連一兩、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一斗,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傷寒無表汗,則用麻黃湯發汗;中風表汗已出但肌膚仍無汗,則用桂枝湯發汗,這是仲景的固定療法,不可更改。若醫生誤用下瀉藥,則太陽經的寒水不能外達而發汗,反而因下瀉導致裏虛,內陷於腸胃,引起一天數十次的腹瀉,導致「飲食不消化,腹部腸鳴如雷」等症狀變化。要知道,突然發生的症狀變化,是由於水氣暴衝所致,只要用五苓散利尿,而沒有其他疾病,不像久病導致太陰寒濕,腸胃都虛弱,需要用四逆湯或理中湯。若同時出現「心窩部痞硬脹滿,乾嘔,心煩意亂」等症狀,則肯定不是五苓散的治療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