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5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55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仲師何以不言陰陽並竭,而言陰陽氣並竭,蓋氣為陽,汗後肺陰外泄,而衛氣一傷。下後脾陽下陷,而營氣再傷。營衛之陽氣兩耗,而痰濕結痞於心下者,乃獨存無氣之濁陰,故曰無陽。無陽者,無氣也。試觀膠粘成塊之白痰如結晶體者,方在咯出之時,咽喉中已覺冰冷,此即濁陰無陽氣之明證。心下之痞,正如是耳。

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黃連(一兩)

上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滓,分溫再服(大黃、黃連氣味苦寒,其性善泄,生則易行,熱則遲緩,故麻沸湯漬之)。

心下痞,而復惡寒,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

附子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附子(一枚,炮去皮,破開,煮取汁)

上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滓,內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

此二節,發端便言心下痞,而不言其所以然。蓋承上「脈浮緊」節言之。太陽標熱,誤下內陷,因成氣痞。氣與水合,則按之硬痛,有氣無水,則按之而濡,但為氣痞,故關上脈浮而不見弦緊。標熱陷,則與陽明燥氣相合,而大便不行,故宜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泄之。俾陽明之火下降,而心氣不足者自紓(《金匱》十六:「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」按《金匱》有黃芩,此則傳寫遺脫也)。

若夫標熱熾於裏而上見心氣之抑塞,表陽復虛於外而見惡寒汗出,是又當於芩、連、大黃引火下泄外,加炮附子一枚,以收外亡之陽,則一經微利,結熱消而亡陽收矣。此仲師示人以隨證用藥之法,學者能於此悟隨證加減,庶無膠柱鼓瑟之弊乎。
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

本以誤下成痞而用瀉心湯,設為標熱結於心下,太陽寒水初不與俱陷,則但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一下而痞解矣。或同為標熱成痞而微見惡寒汗出之真陽外脫,則加附子一枚,兼收外脫之陽,而痞亦解矣。然卒不解者,此時論治,正需詳辨其本原。

若便以渴而口燥,誤認為陽明實熱,正恐硝、黃、朴、枳,傷無病之腸胃,而正氣益虛,即明知非陽明內實,而漫投入人參白虎以解渴而止燥,要惟小便自利者,方可決為下後液虧而用之無疚。設其人小便不利,則為太陽本氣鬱陷,標熱上結,本寒下阻,不去其水則陰液不升,陰液不升則陽熱之結於心下者不降,然則仲師方以五苓散。實為探本窮原之治,所謂牽一髮而全身俱動也。

不然,五苓散利小溲之藥耳,即多飲暖水發汗,亦為發汗之藥耳,安在其能消痞乎(五苓散消痞功用如此,歷來注家多不解)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張仲景為何不用「陰陽並竭」,而用「陰陽氣並竭」呢?因為「氣」屬陽,出汗後肺陰外泄,衛氣受損;下利後脾陽下陷,營氣再次受損。營衛之陽氣雙雙耗損,痰濕凝聚在心下,就只剩下了沒有陽氣的濁陰,所以說「無陽」。「無陽」就是沒有陽氣。試想一下,像膠塊一樣粘稠的白痰,像結晶體一樣,在咳出來的時候,咽喉已經感覺到冰冷,這就是濁陰沒有陽氣的明顯證據。心下的痞塊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

心下痞滿,按壓感覺柔軟濕潤,脈象在關上浮的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 黃連(一兩)

以上兩味藥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,絞去藥渣,分次溫服。(大黃、黃連味苦性寒,善於瀉下,藥性生則易於運行,熱則緩慢,所以用麻沸湯浸泡)

心下痞滿,並且畏寒、出汗的,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

附子瀉心湯方

大黃(二兩) 黃連、黃芩(各一兩) 附子(一枚,炮制去皮,破開,煮取汁)

以上四味藥,將前三味切碎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,絞去藥渣,加入附子汁,分次溫服。

這兩段文字,一開始就說心下痞滿,而沒有說明原因。這是承接上文「脈浮緊」的論述。太陽經表熱邪,錯誤下瀉導致內陷,因而形成氣痞。氣與水結合,按壓則硬痛;只有氣沒有水,按壓則柔軟濕潤。但都是氣痞,所以關上脈象浮而沒有弦緊。表熱內陷,與陽明燥熱之氣相合,導致大便不通,所以要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瀉下。使陽明經的熱邪下降,心氣不足的情況自然就緩解了。(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:「心氣不足,吐血衄血,瀉心湯主之。」按:《金匱要略》中含有黃芩,此處可能是抄寫時遺漏了。)

如果表熱邪氣熾盛於裏,上焦出現心氣鬱結,而表層陽氣又虛弱,出現畏寒出汗,這就應該在黃芩、黃連、大黃引導熱邪下降的基礎上,再加入炮製好的附子一枚,以收斂外散的陽氣,這樣,只要稍微通便,結熱消除,外散的陽氣就能收斂回來。這是張仲景向人們展示隨證用藥的方法,學習者能夠由此領悟隨證加減的方法,就不會有墨守成規的弊端了。

因為誤下導致心下痞滿,用瀉心湯治療,痞滿沒有解除,患者口渴、口乾煩躁、小便不利,用五苓散治療。

本來因為誤下導致痞滿而使用瀉心湯,假設是表熱邪氣結聚於心下,太陽經寒水 initially 並未一起內陷,那麼只要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一次服用就能使痞滿消除。或者同時是表熱邪氣導致痞滿,並且略微出現畏寒出汗,這是真陽外洩,那麼就加入附子一枚,同時收斂外散的陽氣,痞滿也能消除。但是,如果仍然沒有消除,此時的治療,就需要仔細辨別其根本原因。

如果只是口渴、口乾,誤認為是陽明經實熱,就擔心硝石、黃連、樸硝、枳實傷及無病的腸胃,而導致正氣更加虛弱。即使明知不是陽明經內實,而漫無目的地服用人參白虎湯來解渴止燥,也只有小便通暢,才能斷定是下後津液虧損而服用此方沒有問題。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那就是太陽經的元氣鬱結下陷,表熱邪氣上結,裡寒下阻,不去除水濕,陰液就不能上升,陰液不能上升,陽熱邪氣結聚於心下的就不能下降,所以張仲景才用五苓散。這才是探求病根的治療方法,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。

否則,五苓散只是利尿的藥物,即使多喝溫水發汗,也是發汗的藥物,怎麼能消痞呢?(五苓散消痞的功效,歷代注釋者多數都不理解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