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4)
《傷寒發微》 (54)
1. 《傷寒發微》
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漐漐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硬滿,引脅下痛,乾嘔,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裏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
十棗湯方
芫花(熬)甘遂、大戟
上三味,等分,各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,內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,羸人服半錢匕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發熱惡風有汗脈浮緩者為中風,寒水陷於大腸,則濕滲陽明而病下利。寒水陷於胃,則少陽胆汁從胃中抗拒而為嘔,雖病情兼見少陽,似在禁下之例,而部分已屬陽明。陽明標熱本燥,而中氣則為濕,陽明不從標本而從中氣,則證屬濕痰。痰濕係於陽明,例得攻下,然惟發熱惡風之證罷,乃可攻之。
故其人汗出如潮熱狀,陽氣上盛,故頭痛。此頭痛與不大便五六日之頭痛同在闕上。之數者,皆可決為太陽合陽明為病。心下氣阻,按之硬滿,引脅下而痛,皆可決為太陽水氣合三焦水道為病,而攻下必以汗出不惡寒為驗,按此證與《金匱》懸飲內痛略同。太陽之邪,出於寒水,水氣積,則吸入之氣,無所容而氣為之短。
太陽之標為熱,水氣得熱,蒸久成痰,欲嘔而不能傾吐,則為乾嘔。汗出不惡寒,則外自皮毛,內達肌理,絕無外邪留戀,即此可定為表解。可見心下痞,按之硬滿,痛引脅下,直裏未和耳,然後用十棗湯以下其水,此亦先解其表,後攻其裏之通例也。
太陽病,醫發汗,遂發熱,不惡寒,因復下之,心下痞,表裏俱虛,陰陽氣並竭。無陽則陰獨,復加燒針,因胸煩,面色青黃,膚瞤者難治。今色微黃,手足溫者易愈。(此條訂正)
太陽病發其汗,猶曰:「太陽病當以汗解也。」無問在表之用麻黃,在肌之用桂枝,一也。所難解者,遂發熱惡寒耳。豈未經發汗之前,本不發熱,本不惡寒,因發汗之故,遂致發熱惡寒乎?若初不見發熱惡寒,何以知為太陽病乎,此不可通者一。醫雖至愚,誰不知發熱惡寒之當發其汗,何至誤用硝、黃,則因復下之句,「因」字全無著落,不可通者二。今細玩本文,特於惡寒上遺脫「不」字耳,如此則因字方有著落。
蓋太陽發熱惡寒之病,一汗之後,遂致發熱不惡寒,此時頗類傳入陽明。因其似陽明而下之,太陽水氣,已由一汗而衰,不能再作結胸,於是虛氣無所附麗,因結於心下而成痞。蓋發汗則衛氣虛,陰液傷於上也。下則營氣虛,脾陽陷於下也。陰陽氣正並竭,更以燒針損其已傷之陽氣,耗其已傷之陰血,遂致胸中煩熱。
血凝則面色青,濕聚則面色黃(跌打損傷,俱見青色,傷血故也。瘕疝之證,面見黃色,聚濕故也)。燒針動經,故膚瞤。血凝濕聚,周身皮膚跳動,皆正氣不支之象,故曰難治。但見面色微黃,手足溫者,初不過脾虛濕勝,故曰易愈,於太陰中求之足矣。愚按陰陽氣並竭下,忽著「無陽則陰獨」五字,殊難解說,前既云「陰陽氣並竭」矣,何所見而指為陰獨乎。自來注釋家,往往囫圇讀過,故所言並如夢囈。
白話文:
《傷寒發微》
太陽中風,伴隨腹瀉嘔吐,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了,就可以服用攻下之藥。患者汗出很多,發作有規律,頭痛,心下痞硬脹滿,牽扯到脅下疼痛,乾嘔,呼吸短促,汗出但不惡寒,這是表證已解而裡證未和,應該服用十棗湯。
十棗湯藥方:
芫花(先煎)、甘遂、大戟 三味藥等量,分別研成細末。用清水一升半,先煮肥大棗十枚,取八合(約四百毫升),去渣,加入藥末。體壯者服一錢(約3克),體弱者服半錢(約1.5克),瀉下暢利後,吃粥調養身體。
發熱惡風,出汗,脈象浮緩,這是中風。寒邪入侵大腸,則濕邪滲入陽明經而導致腹瀉。寒邪入侵胃,則少陽膽汁逆流而引起嘔吐。雖然病情兼見少陽,看似禁忌攻下,但部分病症已屬陽明經。陽明經的表證為熱,本質屬燥,但中氣卻是濕的。陽明經不從表裡兩方面辨證,而從中氣入手,則證屬濕痰。痰濕阻於陽明經,可以攻下,但只有發熱惡風的症狀才能攻下。
所以患者汗出如潮,熱象明顯,陽氣上盛,因此頭痛。這種頭痛與大便不通五六日的頭痛一樣,都屬於太陽經與陽明經合病。心下氣機阻滯,按壓硬滿,牽扯脅下疼痛,都屬於太陽經水氣與三焦水道合病。攻下必須以汗出不惡寒為判斷標準,這個證候與《金匱要略》中懸飲內痛略同。太陽經的邪氣源於寒水,水氣積聚,則吸入的氣息無處容納,導致氣短。
太陽經的表證為熱,水氣遇熱,蒸久化為痰,想嘔吐卻吐不出來,就是乾嘔。汗出不惡寒,說明外感邪氣已從皮毛肌理排出,體內沒有外邪殘留,可以確定表證已解。心下痞滿,按壓硬滿,疼痛牽扯脅下,是裡證未和。所以使用十棗湯瀉去水邪,這是先解表後攻裡的通例。
太陽病,醫生用發汗法治療,結果反而發熱,不惡寒,又用攻下法,導致心下痞滿,表裡都虛,陰陽氣都耗竭。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,再用燒針治療,導致胸悶煩躁,面色青黃,皮膚抽搐,難以治療。如果面色略黃,手腳溫暖,則容易治癒。(此條已訂正)
太陽病發汗,好像說:「太陽病應該用發汗法治療。」不管是表證用麻黃,還是肌表證用桂枝,道理都是一樣的。難以理解的是,反而發熱惡寒。難道在發汗之前,本來不發熱,本來不惡寒,因為發汗的緣故,反而導致發熱惡寒嗎?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惡寒,怎麼知道是太陽病呢?這是一個不通順的地方。醫生即使很愚笨,誰不知道發熱惡寒應該發汗,怎麼會錯誤使用硝石、雄黃呢?「因復下之」一句,「因」字完全沒有著落,這是第二個不通順的地方。現在仔細研讀本文,只在「惡寒」上遺漏了「不」字,這樣「因」字就有著落了。
因為太陽病發熱惡寒,發汗之後,反而發熱不惡寒,此時很像傳入陽明經。因為它類似陽明經而用攻下法,太陽經的水氣,已經因為發汗而衰弱,不能再次形成結胸,於是虛氣無處依附,積聚於心下而形成痞滿。因為發汗則衛氣虛,陰液受損於上;攻下則營氣虛,脾陽下陷。陰陽氣都耗竭,再用燒針損傷已經受損的陽氣,耗傷已經受損的陰血,所以導致胸中煩熱。
血液凝滯則面色青,濕邪積聚則面色黃(跌打損傷都見青色,是傷血的緣故;瘕疝的證候,面色黃,是濕邪積聚的緣故)。燒針刺激經脈,所以皮膚抽搐。血液凝滯,濕邪積聚,周身皮膚跳動,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,所以說難以治療。但是如果面色略黃,手腳溫暖,只是脾虛濕盛,所以容易治癒,從太陰經入手就夠了。愚見認為,「陰陽氣並竭」之後,突然出現「無陽則陰獨」五個字,很難解釋。前面已經說「陰陽氣並竭」了,哪裡看到而說陰氣獨盛呢?以往的注釋者,往往囫圇吞棗,所以所說的話都像夢話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