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53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53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,五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。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,此雖已下之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却發熱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滿而硬痛者,此為結胸也,大陷胸湯主之。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瀉心湯方

半夏(半斤)黃芩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(各二兩)黃連(一兩)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此承上,凡柴胡湯病證節引起誤下成結胸,誤下成痞之變證。水氣入裏,胃不能受,故嘔。太陽表證仍在,故發熱。有表復有裏,故曰柴胡湯證具,非必兼「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脅下痞硬,小便不利」諸證也。誤下不見變證,語詳柴胡湯為汗劑條,茲不贅述。若下後變證,見心下滿而硬痛,則痰涎停蓄中脘,為宿食阻格而不下,故用甘遂、硝、黃以通之(設見上「傷寒六七日,結胸」條下)。設病滿而不痛,不因誤下而始見,則胸脅苦滿及頭汗出而心下滿,何嘗非小柴胡證。

今出於誤下之後,是當與結胸同例,而為水氣之成痞,故宜以半夏瀉心湯,生半夏以去水(納半夏以去其水見《金匱》),黃芩以清肺,黃連以降逆,乾薑以溫胃,甘草、人參、大棗以和中氣。脾陽一振,心下之痞自消矣。以其有裏無表,故曰柴胡不中與之。

太陽、少陽併病,而反下之,成結胸。心下硬,下利不止,水漿不下,其人心煩。

太陽寒水之氣,循手少陽三焦上行,外出皮毛則為汗,由手少陽三焦下行,輸泄膀胱則為溺。若夫二陽併病,則上行之氣機不利而汗出不徹,下行之氣機不利而小便難。水道不通,正宜五苓散達之,而反用承氣以下之,於是水結心下,遂成結胸。水滲大腸,下利不止,水結上焦,故水漿不下。

水氣遏抑,陽氣不宣,故心煩。按此證上濕下寒,即上三物小陷胸湯證,以寒實結胸而無熱證,與病在陽節略同,故知之。
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裏,則作痞,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

浮緊之脈,屬太陽傷寒,寒邪迫於衛,營熱抗於裏,故兩脈浮緊。此本麻黃湯證,一汗可愈者也,而反下之,脈因沉緊,心下結而成痞。寒本陰邪,傷寒誤下成痞,即上所謂「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」。浮緊者,陽氣外張,與表寒相持不下,誤下裏虛,陽氣反陷於裏,仍見相持不下之沉緊,此時陽氣內陷,太陽寒水之氣,未嘗隨之俱陷,故按之而濡。則舍氣痞而外,初無所結,其證為但熱不寒。

仲師於此條,雖不出方治,要即為後文大黃黃連瀉心湯證。本浮緊之脈,緊反入裏,則浮仍在外可知。張隱庵注反以是為虛寒之象,真是誤人不淺,使其果屬虛寒,則後文心下痞按之濡,何能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乎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傷寒病五六天,伴隨嘔吐和發熱,這是柴胡湯的症狀,卻用其他藥物瀉下治療。如果柴胡證的症狀依然存在,再次服用柴胡湯,即使之前已經瀉下,也不會產生逆反作用,病人會感到身體溫熱而微微震顫,然後發汗解熱。如果心下滿悶且硬痛,這是結胸,用大陷胸湯治療。如果只是滿悶不痛,這是痞證,柴胡湯不適用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
半夏瀉心湯方:

半夏半斤,黃芩、乾薑、甘草、人參各二兩,黃連一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一斗二升的水煎煮,取六升藥汁,過濾去渣後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以上是承接前文,凡是柴胡湯證誤用瀉下藥,導致病情轉變為結胸或痞證的情況。水氣進入內裡,胃無法承受,所以嘔吐。太陽表證仍然存在,所以發熱。既有表證又有裡證,所以說這是柴胡湯的症狀,並非一定要同時出現「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脅下痞硬,小便不利」等症狀。如果瀉下後病情沒有變化,詳見柴胡湯(關於發汗治療的說明),在此不再贅述。如果瀉下後病情變化,出現心下滿悶且硬痛,則說明痰涎停滯在中脘穴,是宿食阻礙不通,所以要用甘遂、硝石、黃連等藥物通利(詳見「傷寒六七日,結胸」條)。如果只是滿悶不痛,並不是因為瀉下而引起的,那麼胸脅苦滿及頭汗出而心下滿悶,其實也是小柴胡湯證的表現。

現在是因為瀉下後出現的症狀,應該與結胸同列,屬於水氣導致的痞證,所以應該用半夏瀉心湯:生半夏用來利水(用生半夏利水見於《金匱要略》),黃芩清肺,黃連降逆,乾薑溫胃,甘草、人參、大棗和中氣。脾陽一振,心下痞證自然就會消失。因為這是裡證沒有表證,所以說柴胡湯不適用。

太陽、少陽同時患病,卻用瀉下藥治療,導致結胸。心下硬痛,下痢不止,水液不能下降,病人心煩。

太陽經的寒水之氣,沿著手少陽三焦經上行,排出體表則為汗,沿著手少陽三焦經下行,到達膀胱則為小便。如果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患病,則上行的氣機不利,汗出不暢,下行的氣機不利,小便困難。水道不通,應該用五苓散疏通,卻反而用承氣湯瀉下,於是水氣積聚在心下,就形成了結胸。水氣滲入大腸,導致下痢不止,水氣阻滯上焦,所以水液不能下降。

水氣阻塞,陽氣不能宣洩,所以心煩。分析此症,上焦濕盛下焦寒凝,就是小陷胸湯的症狀,因為是寒邪導致的結胸,沒有熱證,與病在陽經的症狀略同,因此可以這樣理解。

脈象浮緊,卻又用瀉下藥,緊脈轉入內裡,就形成痞證,按壓則感覺濕潤,只是氣滯導致的痞證。

浮緊的脈象,屬於太陽傷寒,寒邪逼迫衛氣,營氣之熱抵抗於內,所以脈象浮緊。這是麻黃湯的症狀,一汗即可痊癒,卻反而用瀉下藥,脈象因而沉緊,心下結聚而成痞證。寒邪屬陰邪,傷寒誤用瀉下藥導致痞證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「發於陰而反下之,因作痞也」。脈象浮緊,說明陽氣外張,與表寒相持不下,誤用瀉下藥導致裡虛,陽氣反而陷於內裡,仍然表現為相持不下的沉緊,此時陽氣內陷,太陽經的寒水之氣,並沒有隨之一起陷下去,所以按壓則感覺濕潤。除了氣滯導致的痞證之外,沒有其他結聚,症狀表現為發熱不寒。

仲景在此條雖然沒有提出方劑治療,其實就是指後文的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症狀。本來的浮緊脈象,緊脈轉入內裡,所以浮脈仍然在外可以知道。張隱庵注釋卻認為這是虛寒的表現,真是誤人不淺,如果真的是虛寒,那麼後文心下痞按之濡,怎麼可以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