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52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52)

1.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

桂枝、生薑(各三兩)枳實(五兩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

濕痰阻於膈上,則心陽以不達而痞,心陽不達,則胸中之陽氣虛,陽虛於上,腎邪淩之,衝氣逆之,而心為之懸痛,治之者當伏其所主,扶心陽破濕痰,則痞去而痛止矣,此用桂枝枳實生薑之意也。

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烏頭赤石脂丸主之。

烏頭赤石脂丸方

烏頭(一分炮)蜀椒、乾薑(各一兩)附子(半兩)赤石脂(一兩)

上五味,末之,蜜丸如桐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服,不知稍加服。

前證心痛徹背,既出栝蔞薤白半夏湯方治矣,此並見背痛徹心之證,其不當以前方混治,固不待言。按五藏風寒積聚篇云:「心中寒者,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狀,劇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譬如蟲注。脈浮者,自吐乃愈。」然心何以中寒,何以如噉蒜狀,痛何以如蟲注,何以自吐乃愈,與烏頭赤石脂丸證,是一是二,是皆不可知也。

蓋此證與胸痹同,陽微於上,陰乘於下也,如噉蒜者,形容無可奈何之狀,諺所謂猢猻吃辣胡椒也。注之言竄,背方痛而已竄於心,心方痛而又竄於背,一似蟲之竄於前後,故如蟲注。心陽衰微,陰寒乘之,自生濕痰,自吐乃愈者,吐其濕痰,心陽始不受困也。蓋此即烏頭赤石脂丸證,以腎邪之淩心也,故用烏頭、附子。

以其如蟲注也,故用蜀椒(濕痰有蟲,蜀椒有殺蟲之功,而並溫化濕痰)。以其寒也,故用乾薑。以水邪之上僭也,故用止澀之赤石脂(觀桃花湯及赤石脂禹餘糧湯,可見止水功用)。

方中烏頭炮用,附子生用,一以固表陽,一以去腎寒,其中皆有深意,獨怪近日藥肆,至於不備生附子,有書於方牋者,反以為怪,則庸工之教也(脈浮者能吐,故無方治,此證脈必沉緊,故別出方治如此)。

白話文:

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

桂枝、生薑各三兩,枳實五兩,加水六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

如果濕痰阻礙在膈膜以上,就會導致心陽無法到達,出現胸悶,心陽不通,則胸中陽氣虛弱,上焦陽虛,腎臟的邪氣乘虛而入,衝氣逆亂,導致心痛,痛徹心背。治療應當針對病因,扶助心陽,破除濕痰,這樣胸悶就會消失,疼痛也會停止。這就是使用桂枝、枳實、生薑的用意。

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則用烏頭赤石脂丸治療。

烏頭赤石脂丸方:

炮製過的烏頭一分,蜀椒、乾薑各一兩,附子半兩,赤石脂一兩。將以上五味磨成粉末,用蜜丸成桐子大小的藥丸,飯前服用一丸,每日三次,效果不佳可酌情增加劑量。

之前提到的心痛徹背,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治療,但此處所述的背痛徹心,則不應混用之前的方劑,這是毋庸置疑的。《五藏風寒積聚篇》記載:「心中寒的人,會感到心痛如嚼蒜般,嚴重者心痛徹背,背痛徹心,如同蟲子在鑽一樣。脈象浮的,自己嘔吐後就能痊癒。」然而,為何心中會寒,為何像嚼蒜一樣,疼痛為何像蟲子在鑽,為何嘔吐後能痊癒,這些與烏頭赤石脂丸的證候是否相同,是否屬於同一種病症,這些都是難以明確的。

其實,這個證候與胸痹相似,都是上焦陽氣虛弱,下焦陰寒乘虛而上。形容像嚼蒜,是比喻那種無可奈何的狀態,就像俗話說的「猴子吃辣胡椒」一樣。所謂「蟲注」,是指疼痛像蟲子一樣在前後竄動,故稱「蟲注」。心陽衰微,陰寒乘之,就會自行產生濕痰,嘔吐後痊癒,是因為吐出濕痰,心陽才不受其困擾。所以,這就是烏頭赤石脂丸所治的證候,由於是腎臟的邪氣侵犯了心臟,因此使用烏頭、附子。

因為疼痛像蟲子在鑽,所以用蜀椒(濕痰如同蟲,蜀椒能殺蟲,且溫化濕痰)。因為寒邪,所以用乾薑。因為水邪上犯,所以用具有止澀作用的赤石脂(參考桃花湯及赤石脂禹餘糧湯,可見其止水功效)。

方中烏頭炮製後使用,附子則生用,一個是用來固護表陽,一個是用來驅除腎寒,其中都有深奧的道理。奇怪的是,近來藥店竟然沒有備齊生附子,甚至有些方書中還認為這很奇怪,這真是庸醫的教學啊!(脈象浮的能自行嘔吐,所以沒有方劑治療,此證脈象必沉緊,所以另立方劑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