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53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53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趺陽脈微弦,法當腹滿,不滿者必便難,兩胠疼痛,此虛寒從下上也,當以溫藥服之。

趺陽脈在足背,為胃脈之根,其脈當滑大而和,今以微弦之脈見於趺陽,是謂陰加於陽。陰邪上逆,是生脹懣,譬之甕水堅冰,沃以沸湯,猶恐不濟,稍事遲疑,則砉然崩裂矣。所以然者,寒之力百倍於熱也。是故寒入太陰則腹滿,不滿亦必痰涎壅阻,浸成痼瘕,而大便不通。

寒水上逆,則水道不行而兩胠疼痛。兩胠為下焦水道從出之路,寒水膨則腰中痛引兩胠,所謂虛寒從下上者,為水邪將上干陽位也。仲師但言溫藥服之而未出方治,竊意當用大黃附細辛湯,所以然者,以腹滿兼有寒痰故也(門人俞哲生言腹滿脈弦者無宿食,宜附子粳米湯,便難者有宿食,故宜溫下,亦通)。

病者腹滿,按之不痛為虛,痛者為實,可下之。舌黃未下者,下之,黃自去。

同一腹滿,要有陰寒宿食之辨。宿食則按之而痛,不按亦痛。陰寒亦有時而痛,按則痛止。然證情時有變遷,不當有先入之見,予曾與丁濟華治肉鋪范姓一證,始病喜按,既服四逆湯而愈矣。翌日劇痛,按之益甚,濟華決為大承氣證,書方授之,明日問其姪,愈矣。又與陳中權、黃彝鼎診葉姓女孩,始病腹滿不食,渴飲不寐,既下而愈矣。

翌日病者熱甚,予乘夜往診,脈虛弦而面載陽,乃用附子理中湯,一劑而瘥。可見腹滿一證,固有始病虛寒得溫藥而轉實者,亦有本為實證,下後陰寒乘虛而上僭者,倘執而不化,正恐誤人不淺也。至於舌苔黃厚或焦黑,大承氣一下即愈,此庸工能知之,不具論。

腹滿時減,復如故,此為寒,當與溫藥。
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仲師既出大承氣方治矣。此却以時減時滿為寒,知虛實之辨,即在減與不減矣。蓋宿食有形,陰寒無形,有形者不能減,無形者,能減,此人之所易知也。嘗視同鄉章向青腹滿證,病經半載,馬澤人投以熟附子,則稍減,予改用生附子三錢,佐以乾薑、白朮,五六劑減其太半,六月中至上海,以方示惲鐵樵,以為不必再服,由惲處方服之,無效,後赴丹陽訪賀醫,乃用海參腸、韭菜子等味,曰:「及此濕令治癒,乃不復發」,回江陰後,服至十餘劑,病乃大痊,乃知去病方治,不可太過也。

病者痿黃,燥而不渴,胸中寒實,而利不止者死。

病者痿黃,寒濕之象也。燥而不渴,寒濕隔於中脘,胃中無熱而津不上輸也。胸中寒實而利下不止,是為上下俱寒,生陽俱絕,故仲師以為必死,然用大劑朮、附以回陽,用去濕之赤石脂、禹餘糧以止澀下焦,或亦當挽救一二也。

寸口脈弦者,即脅下拘急而痛,其人嗇嗇惡寒也。

白話文:

足背上的脈搏微弱且帶有弦的感覺,正常來說應該是腹部脹滿。如果腹部沒有脹滿,那一定是排便困難,並且兩側肋骨下會疼痛,這是虛寒從下往上走的現象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
足背上的脈搏是胃脈的根源,應該是滑潤有力且平和的。現在足背上的脈搏卻出現微弱帶弦的現象,這是陰寒之氣侵入陽氣的表現。陰寒之邪向上侵犯,就會導致腹部脹滿。這就好比冰凍的甕水,即使倒入沸水,也恐怕難以融化。如果稍有遲疑,就會立刻崩裂。這是因為寒冷的威力是熱的百倍。所以寒邪侵入太陰經就會導致腹部脹滿,即使腹部沒有脹滿,也一定會有痰涎阻塞,慢慢形成頑固的腫塊,並且大便不通暢。

寒水之邪向上侵犯,就會導致水道運行不暢,從而引起兩側肋骨下疼痛。兩側肋骨下是下焦水道排出的通道,寒水膨脹就會導致腰部疼痛牽連到兩側肋骨下。所謂虛寒從下往上,是指水邪將要向上侵犯陽氣的部位。張仲景只提到要用溫藥治療,並沒有開出具體的藥方。我認為應該用大黃附子細辛湯,原因是因為腹部脹滿同時有寒痰的緣故(我的學生俞哲生認為腹部脹滿且脈搏帶弦的患者沒有宿食,應該用附子粳米湯;而排便困難的患者有宿食,所以應該用溫藥來通便,這也是合理的)。

患者腹部脹滿,按壓時不痛是虛證,按壓時疼痛是實證,可以考慮用瀉下的方法治療。如果舌苔發黃還沒有用瀉下藥的,應該用瀉下藥,黃色就會自然消退。

同樣是腹部脹滿,要區分是陰寒還是宿食。宿食造成的腹脹,按壓時會疼痛,不按壓也會疼痛。陰寒造成的腹脹有時也會疼痛,但按壓後疼痛反而會減輕。然而病情會隨時變化,不應該有先入為主的觀念。我曾經和丁濟華一起治療一個肉鋪范姓患者,他一開始喜歡按壓腹部,服用四逆湯後病就好了。第二天腹痛劇烈,按壓時更痛,濟華判斷為大承氣湯證,開了藥方給他,第二天問他的姪子,病就好了。我又和陳中權、黃彝鼎一起給葉姓女孩看病,她開始時腹部脹滿,不思飲食,口渴難眠,用瀉下藥治療後病就好了。

第二天患者發熱嚴重,我晚上去診斷,發現她的脈搏虛弱帶弦,臉色發紅,這是陽氣浮越的現象,於是用附子理中湯,一劑藥後病就好了。可見腹部脹滿這種病症,有開始時是虛寒的,用溫藥治療後病情轉為實證的;也有本來是實證的,用瀉下藥治療後,陰寒之邪乘虛而上侵犯的。如果固執己見,不知變通,恐怕會誤人性命。至於舌苔黃厚或焦黑,用大承氣湯一下就好,這是普通醫生也能知道的,就不在這裡細說了。

腹部脹滿時而減輕,又恢復原樣,這是寒邪引起的,應該用溫藥治療。

腹部脹滿不減輕,或者減輕的不明顯,張仲景已經開出大承氣湯來治療。這裡卻認為時而減輕時而脹滿是寒邪引起的。能否區分虛實,就在於能否減輕。因為宿食是有形的,陰寒是無形的。有形的東西不能減輕,無形的東西能夠減輕,這是人們容易理解的。我曾經看過同鄉章向青腹部脹滿的病症,病了半年,馬澤人給他用熟附子治療,稍微減輕了些。我改用生附子三錢,輔以乾薑、白朮,服用了五六劑後,病情減輕了大半。六月份他到上海,把藥方給惲鐵樵看,惲鐵樵認為不必再服藥了,由惲鐵樵開方給他服用,卻沒有效果。後來他到丹陽拜訪賀醫生,賀醫生用海參腸、韭菜子等藥材,說:「趁著現在濕氣盛行的時節治療,病就不會復發了。」他回到江陰後,服用了十幾劑藥,病就好了。由此可見,治療疾病要對症下藥,不能太過執著。

患者面色萎黃,乾燥而不口渴,胸中寒邪鬱積,並且腹瀉不止,這是死症。

患者面色萎黃,是寒濕的表現。乾燥而不口渴,是寒濕阻礙了中焦,導致胃中沒有熱氣,津液無法向上輸佈。胸中寒邪鬱積,並且腹瀉不止,這是上下的陽氣都衰竭了,所以張仲景認為是死症。然而用大劑量的白朮、附子來回陽,用祛濕的赤石脂、禹餘糧來止住下焦的滑瀉,或許也能挽救一二。

如果寸口的脈搏帶有弦的感覺,那就是脅肋部拘急疼痛,患者會感到微微怕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