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54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54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寸口脈弦者,即太陽病浮緊之脈。太陽之脈,出腦下項,夾脊抵腰中,太陽本寒入裏,故脅下拘急而痛,嗇嗇惡寒,病在皮毛,此當用葛根湯,使下陷之寒邪循經上出而外達皮毛,便當一汗而愈,蓋脅下之拘急,原等於項背強也。

夫中寒家,喜欠,其人清涕出,發熱,色和者善嚏。

中寒,其人下利,以裏虛也。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

寒有微甚不同,輕者在肺,是為表寒,重者在肚,是為裏寒,不曰在胃而曰在肚者,以太陽寒水與太陰濕土混雜,病在脾而不在胃也。胃氣鬱而欲伸,故喜欠。肺竅之氣,經寒化水,故清涕出。善嚏者,清寒入肺竅,肺中熱氣與之相衝激也。體中之血,與寒相抗,故發熱。寒不入營,故色和,此證俗名傷風,以荊、防、薑、蘇煎薰頭面而即愈者也。

但失此不治,寒水陷入太陰,即病下利,寒入於裏,不得外泄,故欲嚏不得,此時惟有重用五苓散,使水氣從小便出,庶為近之,所謂因勢利導也。

夫瘦人繞臍痛,必有風冷,穀氣不行,而反下之,其氣必衝,不衝者,心下則痞。

風邪挾寒,由肌腠入,則脾陽為之不運,故表受風寒者,多不欲食,此穀氣所由停也。穀氣停則濁不行,故繞臍痛,此寒積也。治此者即宜四逆、理中,否則亦當溫下,若誤用寒涼,則氣必上衝,所以然者,宿食去而風寒不去也。按太陽篇:「下之後,氣上衝者,可與桂枝湯,不上衝者,不得與之。

」所以然者,氣上衝,則風邪不因下而陷,故仍宜桂枝湯,若不上衝而心下痞,便當斟酌虛實,而用瀉心湯矣。

病腹滿,發熱十日,脈浮而數,飲食如故,厚朴七物湯主之。

厚朴七物湯方

厚朴(半斤)甘草、大黃(各三兩)大棗(十枚)枳實(五枚)桂枝(二兩)生薑(五兩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四升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嘔者,加半夏五合。下利,去大黃。寒多者,加生薑至半斤。

解外與攻裏同治,此俗醫所訶,懸為厲禁者也。病見腹滿發熱,是為表裏同病。十日脈浮數,飲食如故,則裏實未甚,而表邪未去。表邪為風,故用中風證之桂枝湯而去芍藥。裏實為大便硬,故用和燥氣之小承氣湯,此仲師參變方治,不從先表後裏之例者也。

辛未秋七月,予治虹廟弄吳姓小兒,曾用此方,下後熱退腹減,擬用補脾溫中法,病家不信,後仍見虛腫,延至八月而死,可惜也(下後脾虛,則氣易脹,虛而寒氣乘之,則寒亦能脹)。

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,附子粳米湯主之。

附子粳米湯方

附子(一枚炮)半夏、粳米(各半升)甘草(一兩)大棗(十枚)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寸口脈弦,是太陽病脈浮緊的表現。太陽經脈從腦後向下,沿著脊柱到達腰部,太陽經本身屬寒,寒邪入裏,所以脅下拘急疼痛,畏寒怕冷,病在肌膚表面。這時應該用葛根湯,讓下陷的寒邪循經向上,到達肌膚表面而排出,就能出一身汗就好了。因為脅下拘急,與項背僵硬是一樣的道理。

體內寒邪較重的人,容易打呵欠,流清鼻涕,發熱,面色紅潤的人容易打噴嚏。

體內有寒邪,腹瀉,是因為內虛。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這是肚子裡寒邪重的表現。

寒邪的輕重不同,輕的停留在肺部,這是表寒;重的停留在腹部,這是裏寒。不說在胃而說在肚子,是因為太陽經的寒水與太陰經的濕土混合,病在脾而不在胃。胃氣鬱結想舒展,所以打呵欠。肺竅的氣受寒化水,所以流清鼻涕。容易打噴嚏,是因為寒邪進入肺竅,肺部的熱氣與寒邪互相衝擊。體內血液與寒邪抗爭,所以發熱。寒邪未入營血,所以面色紅潤。這種症狀俗稱傷風,用荊芥、防風、生薑、紫蘇煎湯薰頭面就能很快痊癒。

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治療,寒水下沉到太陰經,就會腹瀉;寒邪入裏,不能外泄,所以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。此時只能大量使用五苓散,讓水氣從小便排出,這是順勢而為。

瘦人繞臍疼痛,必定是風寒之邪,穀氣運行不暢,反而向下走,氣機就會衝擊,不衝擊的話,心下就會痞塞。

風邪夾雜寒邪,從肌膚毛孔侵入,就會導致脾陽運化失常,所以表受風寒的人,大多不想吃東西,這就是穀氣停滯的原因。穀氣停滯,濁氣不能排出,所以繞臍疼痛,這是寒邪積聚。治療這種情況,應該使用四逆湯或理中湯,否則也應該溫和地瀉下寒邪。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氣機就會向上衝擊,這是因為宿食排出,而風寒卻沒有去除的緣故。《太陽篇》說:「瀉下之後,氣向上衝的,可以用桂枝湯;不向上衝的,就不能用。」這是因為氣向上衝,風邪不會因為瀉下而下陷,所以仍然要用桂枝湯。如果不上衝而心下痞塞,就應該根據虛實情況,使用瀉心湯。

病人腹部脹滿,發熱十天,脈浮數,飲食如常,用厚朴七物湯治療。

厚朴七物湯方

厚朴(半斤) 甘草、大黃(各三兩) 大棗(十枚) 枳實(五枚) 桂枝(二兩) 生薑(五兩)

上七味,加水一斗,煮成四升,溫服八合,一日三次。嘔吐者,加半夏五合。腹瀉者,去掉大黃。寒邪較重者,加生薑至半斤。

同時治療表證和裏證,這是庸醫所恥笑,應該嚴格禁止的。病人出現腹部脹滿發熱,這是表裏同病。十天脈浮數,飲食如常,說明裏實並不嚴重,而表邪也沒有去除。表邪是風邪,所以用治療中風的桂枝湯,去掉芍藥。裏實是大便乾燥,所以用和解燥熱的小承氣湯。這是仲景先生化裁方劑治療,不遵循先治表後治裏的原則。

辛未年秋天七月,我治療虹廟弄吳姓小孩,曾經用這個方子,瀉下後熱退腹減,我打算用補脾溫中法,但病人家屬不信,後來又出現虛腫,延至八月而死,可惜!(瀉下後脾虛,則氣容易脹,虛弱時寒邪乘虛而入,寒邪也能導致脹滿。)

腹中寒邪,疼痛如雷鳴,胸脅逆滿,嘔吐,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

附子粳米湯方

附子(一枚,炮製) 半夏、粳米(各半升) 甘草(一兩) 大棗(十枚)

上五味,加水八升,煮至米熟,湯成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