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金匱發微》 (55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發微》 (55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此中陽將敗,水寒上逆之證也。寒乘中氣之虛,故曰寒氣。水走腸間,故雷鳴。寒氣結於太陰部分,故切痛。切痛者,沉著而不浮也。胸脅逆滿而嘔吐者,陽虛於上而腎藏虛寒,乘中陽之虛而上僭也。附子粳米湯用炮附子一枚以回腎陽,用粳米、甘草、大棗以扶中氣,復加半夏以降衝逆。

腎陽復則虛寒之上逆者息矣。中氣實則雷鳴切痛止矣。衝逆降則胸脅逆滿嘔吐平矣。或謂腹中雷鳴為有水,故納生半夏以去水,寒氣在腹,故切痛,故用附子以定痛,說殊有理,並存之。

痛而閉者,厚朴三物湯主之。

厚朴三物湯方

厚朴(八兩)大黃(四兩)枳實(五枚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二味取五升,內大黃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以利為度。

病腹滿發熱,為表裏同病,故參用桂枝湯以解外。若但見腹痛便閉而不發熱,厚朴三物湯已足通大便之閉,一下而腹痛自止矣。按此方即小承氣湯,惟厚朴較重耳。

按之心下滿痛者,此為實也。當下之,宜大柴胡湯。

大柴胡湯方

柴胡(半斤)黃芩、芍藥(各三兩)半夏(半斤)枳實(四枚)大黃(二兩)大棗(十二枚)生薑(五兩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再煎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今日之醫家,莫不知大柴胡湯為少陽陽明合病方治,而仲師乃以治心下滿痛,心下當胃之上口,滿痛為胃家實,非必盡關少陽,此大可疑也。不知小柴胡湯本屬太陽標陽下陷方治,按傷寒之例:「太陽病,汗下利小便,亡其津液,則轉屬陽明,汗出不徹者,亦轉屬陽明」,一為寒水發泄太盡,一為標熱下陷,故心下支結,外證未去者,柴胡桂枝湯主之。發熱汗出,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者,大柴胡湯主之。

可見太陽將傳陽明,其病心見於心下矣。此心下滿痛所以宜大柴胡湯,亦猶心下痞硬,嘔吐下利者之宜大柴胡湯,皆為標熱下陷而設,初不關於少陽也。
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
大承氣湯方

見傷寒陽明篇,又見痙病。

說詳腹滿時減條,並見《傷寒.陽明篇》。

心胸中大寒痛,嘔不能飲食,腹中滿,上衝皮起,出見有頭足,上下痛而不可觸近者,大建中湯主之。

大建中湯方

蜀椒(二合炒去汁)乾薑(四兩)人參(一兩)

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二升,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粥,溫覆之。

陽氣痹於上,則陰寒乘於下。心胸本清陽之位,陽氣衰而寒氣從之,因而作痛。寒入於胃,則嘔而不能飲食。寒入太陰則腹中滿。寒氣結於少腹,一似天寒,瓶水凍而欲裂,於是上衝皮起,見有頭足,上下俱痛而不可觸近。此病於脾胃特重,故用大建中湯。乾薑以溫脾,人參以滋胃,加飴糖以緩痛,飲熱粥以和中,特君蜀椒以消下寒,不待附子、烏頭,便已如東風解凍矣。

白話文:

此症是中陽將要衰敗,寒邪水氣上逆的表現。寒邪乘虛而入中氣不足之處,所以稱為寒氣。寒邪入侵腸道,故而腸鳴如雷。寒邪凝聚於脾胃(太陰)部位,所以腹部劇痛。此痛為沉痛,而非浮痛。胸脅部脹滿而嘔吐,是因為陽氣虛衰於上,腎臟陰寒,寒邪乘虛而上犯。使用附子粳米湯,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回補腎陽,用粳米、甘草、大棗扶助中氣,再加半夏以瀉衝逆之氣。

腎陽恢復後,虛寒上逆的症狀便會消失。中氣充足後,腸鳴和劇痛就會停止。衝逆之氣下降後,胸脅脹滿和嘔吐也會平復。有人認為腹中雷鳴是因為有水滯,所以加入生半夏以利水;寒邪在腹部,所以劇痛,因此用附子以止痛,此說亦有道理,都可參考。

痛且便秘者,厚朴三物湯主治。

厚朴三物湯藥方

厚朴(八兩) 大黃(四兩) 枳實(五枚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一斗二升,先煮厚朴和枳實,取五升,再加入大黃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以大便通暢為度。

如果腹部脹滿伴有發熱,則是表裡同病,需同時使用桂枝湯以解表。如果只是腹部疼痛便秘而不發熱,厚朴三物湯足以通利大便,服藥後大便通暢,腹痛即可自止。此方其實是小承氣湯的變方,只是厚朴用量較重。

如果心下部脹滿疼痛,這是實證,應該瀉下,宜用大柴胡湯。

大柴胡湯藥方

柴胡(半斤) 黃芩、芍藥(各三兩) 半夏(半斤) 枳實(四枚) 大黃(二兩) 大棗(十二枚) 生薑(五兩)

以上八味藥,用水一斗二升,煎煮取六升,過濾藥渣後再煎煮一次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如今的醫生都知道大柴胡湯是治療少陽與陽明合病的方劑,而仲景卻用它來治療心下脹滿疼痛。心下部位在胃的上口,脹滿疼痛是胃實證,未必都與少陽經有關,這點值得懷疑。不知小柴胡湯本是治療太陽經標陽下陷的方劑,根據傷寒論的記載:「太陽病,汗下利小便,亡其津液,則轉屬陽明,汗出不徹者,亦轉屬陽明」,一種情況是寒水耗泄過度,一種情況是標證的熱邪下陷,因此心下痞結,外證未除者,用柴胡桂枝湯。發熱汗出,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者,用大柴胡湯。

可見太陽病將要傳變到陽明病,其病症在心下表現出來。因此心下脹滿疼痛宜用大柴胡湯,如同心下痞硬,嘔吐腹瀉者宜用大柴胡湯一樣,都是針對標證熱邪下陷而設的,一開始與少陽經無關。

腹部脹滿不減,減輕的程度不足以言,應該瀉下,宜用大承氣湯。

大承氣湯藥方

詳見傷寒論陽明篇,及痙病篇。

詳細說明見傷寒論陽明篇腹部脹滿條。

心胸部極度寒冷疼痛,嘔吐不能飲食,腹部脹滿,寒邪上衝皮膚,皮膚隆起呈頭足狀,全身疼痛而不能觸摸,用大建中湯主治。

大建中湯藥方

蜀椒(二合,炒去汁液) 乾薑(四兩) 人參(一兩)

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煎煮取二升,過濾藥渣,加入飴糖一升,用小火煎煮取二升,分次溫服。服用後約一小時,可以喝粥二升,然後再服用藥,當天應食用稀粥,注意保暖。

陽氣痹阻於上,則陰寒之邪乘虛而入下焦。心胸部位是清陽之氣所在,陽氣衰弱,寒邪乘之而作痛。寒邪入侵胃部,則嘔吐不能飲食。寒邪入侵脾胃(太陰)則腹部脹滿。寒邪凝聚於小腹部,如同嚴冬冰凍的瓶子快要裂開一樣,於是寒邪上衝皮膚,隆起呈頭足狀,全身疼痛而不能觸摸。此病尤其損傷脾胃,所以用大建中湯。用乾薑溫暖脾陽,用人參滋養胃氣,加飴糖緩解疼痛,喝熱粥以調和脾胃,特別是用蜀椒來消除下焦寒邪,不用附子、烏頭,就能如同春回大地,冰雪消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