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143)
《傷寒發微》 (143)
1. 痙濕暍篇
問曰:「風濕相摶,一身盡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不止。醫云:『此可發汗』,汗之病不愈者,何也。」答曰:「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」
太陽之證,身疼痛者,救表皆宜麻黃湯,惟濕證則非一汗所能愈,以太陽與太陰同病也。故治濕證,但有麻黃加朮湯、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,表裏同治,然後風濕俱去,此風濕初病無汗之治法也。但方治固宜抉擇,寒病向愈,亦貴有天陽之助。師言:「值天陰雨不止,醫發其汗,汗大出,風氣去,濕氣在,故不愈者。
」一以見麻黃湯之不合於風濕,一以見發汗之必當其時。蓋陰雨不止之時,地中水氣上蒸,空中水氣下降,人體中粘滯不化之濕,方且應天時而發,故有天將雨而足先癢者,亦有當雨而肚腹脹滿者,乃又虛其毛孔以為受濕之地,開門揖盜,是表裏兩受其困也。即使風濕並治,期病者微汗而解,且猶不愈,況令汗大泄乎!但此特為風濕無汗者言之耳。
若夫汗出惡風,及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,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者,《金匱》另有方治,不在此條例。
濕家病,身上疼痛,發熱,面黃而喘,頭痛,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,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內藥鼻中則愈。
濕病上半身疼痛,雖非一身盡疼者可比,要為濕傷肌肉,肌肉為絡脈所聚,血熱與濕邪相抗,因而發熱。濕家身色本黃,濕在上體,故但面黃。濕困肌理而傷及肺氣,因而喘息,頭痛鼻塞而煩,腦氣為風濕所阻也。脈不沉細而大,則證象在表,其為當發汗與否,尚未可定。觀其尚能飲食,腹中無病,但見頭痛鼻塞,即可知為風中於腦。
吾鄉陳葆厚先生每用細辛、薄荷、豆蔻研末,令病者吸入鼻中,時有小效,此亦納藥鼻中之意也。然此證風中於腦,濕凝而氣阻,似不如用荊芥、防風、蔓荊子、紫蘇、蟬衣等煎湯,薰令汗出,似較納藥鼻中為勝,併附存之。
病者一身盡疼,發熱,日晡所劇者,此名風濕。此病傷於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也。
風傷皮毛,寒傷肌腠,乃病身疼。《內經》所謂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者。」此證是也。蓋風寒由表入肌,汗液未泄者,悉凝聚而成寒濕。濕傷肌肉,故一身盡疼。衛氣外閉,營血內抗,是生表熱。此即前條法當汗出而解之證。若疼痛甚者,宜桂枝麻黃各半湯。若表熱甚者,宜桂枝二越婢一湯,或用麻黃加朮湯,隨證酌劑可也。
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。其人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近日市醫動稱伏氣,此謬論也。夫太陽篇中,既明言太陽溫病矣。此更言太陽中熱,太陽中暍,可見六氣外感,斷無伏氣可言。如《內經》所言,病傷寒而成熱者,先夏至為病溫,後夏至為病暑。不過謂一二日間,寒病化熱,非謂冬令之傷寒久伏,至夏令而化熱也。不然,傷寒三候,陽明脈大,失時不治,有津液枯竭而死者,正恐當夏至前後而墓草荒矣,故曰言伏氣者謬也。暍之為義,從日從渴者,謂暴於日中而渴也。
白話文:
痙濕暍篇
問:風濕交加,全身疼痛,應該發汗治療,但遇到陰雨連綿怎麼辦?醫生說可以發汗,但發汗後病情卻未好轉,這是為什麼?
答:發汗後汗出很多,只是風邪排出,濕邪還在,所以病沒好。治療風濕,應微微出汗,風濕邪氣才能同時去除。
太陽病證,身痛者,皆可用麻黃湯治療表證。但濕證不能單靠一次發汗治癒,因為太陽經與太陰經同時患病。所以治療濕證,可用麻黃加朮湯或麻黃杏仁甘草薏苡湯,表裏同治,才能去除風濕,這是風濕初期無汗症的治療方法。但用藥必須謹慎選擇,寒病好轉,也需要天陽的幫助。醫生說:「遇到陰雨連綿,醫生發汗,汗出很多,風邪排出,濕邪還在,所以病沒好轉。」這說明麻黃湯不適用於風濕病,也說明發汗必須掌握時機。因為陰雨天,地氣上升,天水下降,人體內滯留的濕邪,會隨著天時而發作,所以有天將下雨腳先癢,或下雨時肚子脹滿的情況,這時毛孔張開,更容易受濕邪入侵,就像打開門請賊進來,表裏都受困擾。即使同時治療風濕,期望病人微微出汗而痊癒,都未必能好,更何況是大汗淋漓呢!這只是針對風濕無汗症說的。
至於汗出惡風,或身體疼痛煩躁難以翻身,骨節疼痛抽搐不能屈伸,靠近就痛加劇的,《金匱要略》另有方劑治療,不在此列。
濕邪疾病,身上疼痛、發熱、面色發黃、呼吸困難、頭痛、鼻塞煩躁,脈象有力,能吃能喝,腹部舒適,沒其他病症,病在頭部寒濕,所以鼻塞,在鼻腔內用藥就能痊癒。
濕病上半身疼痛,雖然不像全身疼痛那麼嚴重,但濕邪損傷肌肉,肌肉是經絡聚集的地方,血熱與濕邪相抗,因此發熱。濕邪患者本身面色就黃,濕邪在上半身,所以只面色發黃。濕邪困阻肌膚,損傷肺氣,因此呼吸困難,頭痛鼻塞煩躁,腦部氣血為風濕阻礙。脈象不沉細而有力,說明病情在表,是否需要發汗,還不能確定。觀察病人還能吃喝,腹部無恙,只有頭痛鼻塞,可知是風邪侵犯腦部。
我家鄉陳葆厚先生常用細辛、薄荷、豆蔻研磨成粉末,讓病人吸入鼻中,有時略有效果,這也是在鼻腔內用藥的意思。但這種情況是風邪侵犯腦部,濕邪凝滯氣血阻滯,不如用荊芥、防風、蔓荊子、紫蘇、蟬衣等煎湯熏蒸,使其微微出汗,比在鼻腔內用藥更好,附記在此。
病人全身疼痛、發熱,日暮加重,這就是風濕病。這種病是汗出當風,或長期受寒所致。
風邪傷及皮膚毛髮,寒邪傷及肌膚腠理,導致身體疼痛。《內經》說:「形寒飲冷則傷肺」,此證正是如此。風寒從體表侵入肌肉,汗液未排出,都凝結成寒濕。濕邪傷及肌肉,所以全身疼痛。衛氣外閉,營血內抗,所以出現表熱。這就是前面所說應該發汗治療的證候。如果疼痛劇烈,應該用桂枝麻黃各半湯;如果表熱明顯,應該用桂枝二越婢一湯,或麻黃加朮湯,根據病情酌情用藥。
太陽經中熱證,就是中暑。病人汗出惡寒,身體發熱口渴。
近來有些醫生說這是伏氣,這是錯誤的。太陽篇中,已經明確說明太陽溫病。這裡又說太陽中熱,太陽中暑,可見六邪外感,根本沒有伏氣這種說法。《內經》說,病因傷寒而化熱,夏至前得病是溫病,夏至後得病是暑病。只是說一二天內,寒病化熱,不是說冬天的傷寒久伏,到夏天才化熱。否則,傷寒三候,陽明脈大,錯過時機不治療,會有津液枯竭而死的情況,恐怕等到夏至前後,人早就死了,所以說伏氣是錯誤的。「暍」的意思,從日從渴,是指暴曬於日光下而口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