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142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142)

1. 痙濕暍篇

《內經》云:「濕流關節。」又云:「濕勝則濡瀉。」故關節疼痛而煩,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者,名曰濕痹。痹者,閉塞不通之謂。痹於外,則毛孔塞而汗液不通。譬之不毛之地,蒸氣內鬱。痹於內,則下焦壅而小便不利。譬之濁穢之淖,涓滴不流,表氣不達,則水氣竄於節骱空隙處,筋絡受其浸灌,始則痠疼,繼則煩熱。裏氣不通,則三焦水氣與膏液併居阻其腎藏。

輸尿之上源,粘膩而不泄,水乃上泛竄入迴腸而大便反快。脈沉而細者,太陽之氣不能外內之明證也。師言:「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利其小便。」此特據濕痹下焦言之耳。若但見關節疼痛而煩,則濕痹在腰以上,但發其汗即愈。此可於風濕相摶節領悟之。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身色如似熏黃。

《內經》云:「脾藏濕。」又云:「脾主肌肉。」一身盡疼者,太陽陽氣不宣,肌肉為滋膩之邪所閉塞。血分熱度蘊蒸於內,則發為表熱,而身色如熏黃。大便堅,小便利者,宜桂枝附子湯去桂加朮。小便不利者,宜麻黃加朮湯。已詳陽明繫在太陰條。若八九日間濈然汗出者,大便必硬,宜茵陳蒿湯。

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早,則噦,胸滿,小便不利。舌上如胎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渴欲得水而不能飲,口燥煩也。

濕家之為病,外痹於毛孔,內痹於下焦,前條已詳言之矣。痹於毛孔,故表汗不泄而但頭汗出。痹於下焦,積垢淤塞水道而小便不利。邪入太陽經輸,故背強。寒水鬱於毛孔之內,故欲得被覆向火。此時表寒未解,下之太早,則太陽寒水內陷胸膈。寒濕在裏,故呃而胸滿。太陽標陽以誤下而陷入膀胱,故丹田有熱。

舌上如苔者,以上濕下熱推之,必白膩而兼有黃色也。熱在下焦,蒸氣上薄陽明,故渴欲飲水。濕在上膈,故不能飲。口燥而心煩,潰潰無奈何之象也。此證出於誤下,師不立方,陳修園以黃連湯補之,最為近理。鄙意於原方加吳茱萸以止呃,似較周密。蓋呃為寒呃,斷非竹茹橘皮湯所能止也。

濕家,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。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太陰濕證,本屬虛寒,血分熱度最低,所忌陽氣外脫,陰液內亡。所冀大便溏泄暢適,則粘滯之腐穢當去。小便一利,其病當愈,而非太陽將傳陽明上濕下燥者可比。若一經誤下,無論粘滯之穢物,如膠痰粘著腸胃,非芒硝、大黃一過之力所能盡,而下後血熱不能外達,或轉致陰陽離決。陽上脫,則額上汗出微喘。

小便復利者,必死,其陽脫而陰復不守也。陰氣脫,則下利不止而亦死。為其迴腸旋折之處,不復留頓裏陽,不能運化水氣而陰氣下絕也。

白話文:

痙濕暍篇

《內經》說:「濕氣流注關節。」又說:「濕邪盛則表現為濡瀉。」所以關節疼痛而煩躁,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稱為濕痹。痹,是指閉塞不通的意思。濕邪痹阻於外,則毛孔阻塞,汗液不通,如同不毛之地,蒸氣鬱結於內。濕邪痹阻於內,則下焦壅塞,小便不利,如同污濁的泥沼,涓滴不流。表氣不通,則水氣竄入關節骨骼的空隙,筋絡受到浸潤,開始痠痛,接著煩熱。裏氣不通,則三焦的水氣與膏液聚集,阻塞腎臟。

輸尿管上部阻塞,粘膩不通暢,水氣上泛竄入迴腸,所以大便反而通暢。脈象沉細,是太陽經氣不能外達內通的明顯證據。老師說:「小便不利,大便反而通暢,就應該利小便。」這只是針對濕痹下焦的情況而言。如果只是看見關節疼痛而煩躁,那是濕痹在腰部以上,只要發汗就能痊癒。這可以從風濕相搏的症狀中理解。

濕邪的病症,全身疼痛,發熱,面色像熏黃一樣。

《內經》說:「脾臟貯藏濕氣。」又說:「脾臟主肌肉。」全身疼痛,是因為太陽經陽氣不能宣通,肌肉被滋膩的邪氣阻塞。血分熱度鬱積在內,則發為表熱,面色像熏黃一樣。大便乾燥,小便通暢,宜用桂枝附子湯去桂枝加蒼朮;小便不利,宜用麻黃加蒼朮湯。這在陽明經與太陰經相關的篇章中已詳細說明。如果八九天後突然大量出汗,大便一定乾燥,宜用茵陳蒿湯。

濕邪的病人,只有頭上出汗,背部強硬,想要蓋被子靠近火。如果過早服用瀉下藥,則會呃逆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。舌苔像胎膜一樣,是因為丹田有熱,胸中有寒,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,口乾舌燥煩躁。

濕邪的病症,外在痹阻於毛孔,內在痹阻於下焦,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。痹阻於毛孔,所以表汗不泄,只有頭上出汗。痹阻於下焦,積垢淤塞水道,所以小便不利。邪氣侵入太陽經脈,所以背部強硬。寒濕鬱結在毛孔內,所以想要蓋被子靠近火。此時表寒未解,過早服用瀉下藥,則太陽經的寒水內陷胸膈。寒濕在裏,所以呃逆胸悶。太陽經的陽氣被誤用瀉下藥而損傷,寒邪侵入膀胱,所以丹田有熱。

舌苔像苔蘚一樣,根據上濕下熱推斷,一定是白膩而兼有黃色。熱在下焦,蒸氣上升熏灼陽明經,所以口渴想喝水。濕在上膈,所以喝不下水。口乾舌燥煩躁不安,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樣子。這種症狀是由於誤用瀉下藥引起的,老師沒有立方治療,陳修園用黃連湯來治療,最為合理。我認為在原方中加入吳茱萸來止呃逆,似乎更完善。因為呃逆是寒邪引起的呃逆,不是竹茹橘皮湯所能止住的。

濕邪的病人,服用瀉下藥後,額頭出汗,輕微喘息,小便通暢,就會死亡。如果下利不止,也會死亡。

太陰經的濕證,本屬虛寒,血分熱度最低,最忌諱陽氣外泄,陰液內耗。所期望的是大便溏瀉通暢,則粘滯的腐敗之物就會排出。小便一通暢,病情就會好轉,而不是太陽經將要傳給陽明經,上焦濕熱下焦燥熱的狀態可以相比。如果誤用瀉下藥,無論粘滯的污濁之物,像膠痰一樣粘附在腸胃,不是芒硝、大黃一劑之力所能盡除的,而下利之後血熱不能外達,或者轉化為陰陽離決。陽氣上脫,則額頭出汗輕微喘息。

小便再次通暢,一定會死亡,那是因為陽氣脫泄,陰氣不能固守。陰氣脫泄,則下利不止而死亡。因為迴腸彎曲的地方,不再留存裏面的陽氣,不能運化水氣,陰氣向下耗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