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141)
《傷寒發微》 (141)
1. 痙濕暍篇
傷寒所致太陽病,痙濕暍三種,宜應別論,以為與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
痙證有太陽,有陽明。濕證有太陰,有太陽。中熱、中暍,雖初病惡寒,而實與傷寒有別,仲師列三證於傷寒之後,正欲使人致辨於疑似之間耳。
太陽病,發熱,無汗,惡寒者,名曰剛痙。(此條訂正)
太陽病,發熱,汗出,不惡寒者,名曰柔痙。
痙,原作痓,陳修園《金匱淺注》以為痙之誤,是也。然何以有剛柔痙之別?蓋人之一身,血熱而水寒,發熱則血熱勝,無汗則水氣未泄。傷寒之證,無汗者多惡寒,則無汗之證,正不得云:「反惡寒。」無汗者表實,水氣遏於外,脈絡張於內,兩不相下,故曰剛痙。若發熱汗出不惡寒,則表氣已疏,無筋脈緊張之象,故曰柔痙。
太陽病,發熱,脈沉細者,名曰痙,為難治。(此條訂正)
此節節末,當如《金匱》補出「為難治」三字,傳寫譌脫也。太陽病,發熱無汗者,脈必浮緊。有汗者,脈必浮緩。若一見沉脈,便是痙證,故同一發熱有汗之太陽證,而脈反沉遲,即為柔痙,而於桂枝湯本方內,加生津之栝蔞根以濡其筋脈。然則本條之脈沉而細,為標熱本寒,亦宜栝蔞桂枝湯加附子以溫經,而其證當愈。
蓋裏氣不溫,則水寒不能化氣,無生津之藥,不能外濡筋脈,若徒恃桂枝以解肌,正恐津液加耗,而益增強急,故曰難治,非謂此證之不治也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。
太陽之病,有失表而傳陽明者,亦有汗液太泄而傳陽明者。傷寒如此,痙證亦然。惟筋脈強急,則為痙證所獨異,而要亦未嘗不同。曾見燥實之陽明證,亦有兩足拘攣不能履地者,又有從髀關下經伏兔牽右膝而不伸者,要之為大承氣湯證。可以悟發汗致痙之大旨矣。
病者身熱足寒,頸項強急,惡寒,時頭熱,面赤,目脈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痙病也。
此節前後絕然二證,不可以混治。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,為無汗之剛痙,屬太陽,即《金匱》所謂「葛根湯主之」者是也。時頭熱,至背反張,腸胃及筋脈俱燥,為痙病最劇之證,屬陽明,即《金匱》所謂「可與承氣湯」者是也。中風本先發熱,風從上受而不及於下,故身熱而足寒。
頸項強急,為風寒襲太陽經絡。惡寒者,表未解也,此葛根湯方治所為,寓生津於發汗之中者也。若夫胃熱上薰,則頭熱而面赤。熱邪鬱於腦部,則目脈赤。血熱挾風,循神經上衝顛頂,則獨頭動搖。牙齦筋脈,以液涸而強急,故卒口噤。燥矢鬱於內,筋脈攣於外,故背反張,此大承氣湯方治所為急下存陰,而間不容髮者也。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而細者,此名濕痹。濕痹之候,其人小便不利,大便反快,但當其小便。
白話文:
因為傷寒引起的太陽病,會有痙證、濕證、暍證這三種不同的情況,應該分別討論,因為它們跟傷寒症狀有些相似,所以在這裡一併說明。
痙證有屬於太陽經的,也有屬於陽明經的。濕證有屬於太陰經的,也有屬於太陽經的。中熱和中暍,雖然剛發病時會怕冷,但實際上跟傷寒是有區別的。張仲景把這三種證狀放在傷寒之後,正是要讓大家能夠辨別這些相似但不同的疾病。
太陽病,發燒,沒有汗,怕冷的,叫做剛痙。(此為訂正後的內容)
太陽病,發燒,有汗,不怕冷的,叫做柔痙。
「痙」這個字,原本寫作「痓」,陳修園的《金匱淺注》認為「痙」是「痓」的筆誤,這是對的。那為什麼會有剛痙和柔痙的區別呢?因為人身體裡,血是熱的,而水是冷的。發燒的時候,血熱就會比較旺盛。沒有汗,就代表身體的水氣沒有辦法排出去。傷寒的症狀,沒有汗的人通常會怕冷,所以沒有汗的症狀,不能說「反而怕冷」。沒有汗代表身體的表層是實證,水氣被堵在體外,經脈在體內變得緊繃,兩者無法協調,所以叫做剛痙。如果發燒有汗,而且不怕冷,就代表身體的表氣已經疏通了,沒有經脈緊張的現象,所以叫做柔痙。
太陽病,發燒,脈搏沉而細的,叫做痙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(此為訂正後的內容)
這段文字的最後,應該要像《金匱要略》一樣,補上「為難治」這三個字,這是傳抄時的錯誤。太陽病,發燒沒有汗的,脈搏一定是浮緊的;有汗的,脈搏一定是浮緩的。如果一摸脈搏是沉脈,那就是痙證,所以同樣是發燒有汗的太陽病,但脈搏反而是沉慢的,這就是柔痙,應該在桂枝湯原方的基礎上,加上能夠滋潤筋脈的栝蔞根。這樣看來,這段文字提到的脈沉而細,是屬於表熱裡寒的狀況,也應該用栝蔞桂枝湯加上附子來溫補經脈,這樣病症就能夠治癒。
因為身體裡面的氣不溫暖,水寒就沒辦法轉化成氣,沒有滋潤津液的藥物,就沒辦法滋潤外在的筋脈。如果只是依靠桂枝來解肌,反而會使津液更加耗損,讓筋脈更加緊張,所以說難治,但並不是說這個病不能治好。
太陽病,發汗太多,也會導致痙證。
太陽病,有的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而傳到陽明經,有的則是汗液流失太多而傳到陽明經。傷寒是這樣,痙證也是這樣。只有筋脈強硬緊繃,是痙證特有的現象,但整體來說,兩者還是有共通之處。我曾經看過燥熱實證的陽明病,病人雙腳拘攣,沒辦法行走,也有從大腿髖關節往下延伸到膝蓋,導致膝蓋無法伸直的,這些都是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的。從這些例子可以理解到,發汗過多導致痙證的道理。
病人身體發熱,腳卻是冷的,脖子僵硬,怕冷,有時候頭會發熱,臉色發紅,眼睛血絲很多,只有頭部會晃動,突然間嘴巴緊閉,背部往後彎曲,這就是痙病。
這段文字描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證狀,不可以混淆治療。身體發熱腳冷,脖子僵硬怕冷,這是屬於沒有汗的剛痙,屬於太陽經,就像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用葛根湯來治療」的狀況。有時候頭發熱,甚至到背部往後彎曲,腸胃和筋脈都變得乾燥,這是痙病中最嚴重的證狀,屬於陽明經,就像《金匱要略》所說的「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」的狀況。中風原本就是先發熱,風邪從上面侵襲,沒有影響到下半身,所以會身體發熱而腳冷。
脖子僵硬,是風寒侵襲了太陽經絡。怕冷,代表表邪還沒有解除,這是葛根湯可以治療的,它的作用是在發汗的同時,也滋潤身體的津液。至於胃熱往上蒸騰,就會導致頭發熱而臉色發紅。熱邪鬱積在腦部,就會導致眼睛血絲很多。血熱夾帶風邪,循著神經向上衝到頭頂,就會導致頭部晃動。牙齦的筋脈,因為津液枯竭而變得緊張,所以突然間嘴巴緊閉。乾燥的糞便堵塞在體內,筋脈往外牽引,所以背部往後彎曲,這是應該用大承氣湯來緊急攻下,保存體內陰液,不容一刻耽擱的情況。
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且煩躁,脈搏沉而細的,這種情況叫做濕痺。濕痺的症狀,病人小便不順暢,大便反而順暢,應該專門治療小便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