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140)
《傷寒發微》 (140)
1. 陰陽易差後勞復篇
大病差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。
牡蠣澤瀉散方
牡蠣、澤瀉、蜀漆(洗去腥)、海藻(洗去堿)、栝蔞根、商陸根、葶藶子(以上各等分)
上七味,異搗,下篩為散,更入臼中治之。白飲和服方寸匕,小便利,止後服。
凡人久臥生濕,積濕則生痰,濕痰凝冱,則水道為之不通,若陰溝日久瘀塞者然。人之一身水氣,至腰以下而大泄,腎與膀胱左右並有管相接,以出小便,《內經》所謂「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」者是也。然則腰以下正為水道宣洩之衝,不當留積水氣,自大病久臥百脈停頓,必有敗津留滯其中。
水與敗津化合,則膠固而成痰濁,併居血絡,阻下行之路,水道為之不通,故必用蜀漆、葶藶以瀉痰,商陸以通瘀,海藻以破血絡之凝結。海藻含有碘質,能清血毒,故瘡癰多用之而病根始拔。君牡蠣、澤瀉者,欲其降而泄也。用栝蔞根者,所以增益水津,欲其順水而行舟也。
此利小便之大法,異於五苓散之不兼痰濕者也。
大病差後,喜唾久不了了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溫之,宜理中丸。
胃中有熱,則吐黃濁之痰,《金匱》但坐不臥之十棗湯證也。胃中有寒,則吐涎沫,《金匱.痰飲篇》之小青龍湯證也。若大病差後之喜唾,則胃中本無上泛之涎沫,咽中常覺梗塞,所出但有清唾,此與吐涎沫者略同,而證情極輕緩。痰飲之吐涎沫,以吐黃濁膠痰為向愈之期,喜唾者,亦當如是,為其寒去而陽回也。
至於久不了了,則胃中微寒,非用溫藥,斷難聽其自愈。然湯劑過而不留,尚恐無濟,故必用理中丸以溫之,使得久留胃中,且日三四服,以漸而化之,則宿寒去而水氣消矣。
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
竹葉石膏湯方
竹葉(二把)石膏(一升)半夏(半斤)人參(三兩)甘草(二兩)粳米(半斤)麥門冬(一升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,煮米熟,湯成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解後,無論從汗解與從下解,其為傷胃陰則一。中氣虛而胃納減,故虛羸少氣。陰傷則胃熱易生,胃熱上升,而不得津液以濟之,故氣逆欲吐。師用竹葉、石膏以清熱,人參、甘草以和胃,生半夏以止吐,粳米、麥冬以生津,但得津液漸復,則胃熱去而中氣和矣。
病人脈已解,而日暮微煩,以病新差,人強與穀,脾胃氣尚弱,不能消穀,故令微煩,損穀則愈。
病已脈和,當可免餘邪之留戀矣。間亦有日暮微煩者,非病也。蓋其病新差,脾胃尚虛,不能不遽勝穀食。穀食停而濕熱內蘊也。然何以必在日暮,蓋日暮為地中蒸氣上升,草木炭氣張發之候。胃中新食壅阻成濕,與此升發之氣相感,驟然上蒙,因見煩熱,則但損穀,其煩當止,更不須大黃五六枚也。
白話文:
陰陽易差後勞復篇
大病痊癒後,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的症狀,可用牡蠣澤瀉散治療。
牡蠣澤瀉散組成:
牡蠣、澤瀉、蜀漆(洗淨腥味)、海藻(洗淨鹼性)、栝蔞根、商陸根、葶藶子(以上各等量)
用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過篩後再研磨細緻,用白開水送服,每次服用量約為一湯匙,小便通暢後再服用。
久臥會導致濕氣產生,濕氣積聚則會形成痰液,痰液凝結阻塞水道,就像陰溝長期堵塞一樣。人體的水分,在腰部以下排出體外,腎臟和膀胱有管道相連,用於排出小便,《內經》所說的「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」就是這個意思。腰部以下正是水道排泄的部位,不應該積聚水分。大病初癒後久臥,百脈不通暢,必然導致津液停滯。
水分和停滯的津液混合,會凝結成痰濁,阻塞血脈,阻礙向下排泄的通道,導致水道不通。因此,必須使用蜀漆、葶藶瀉痰,商陸通瘀,海藻消除血脈凝結。海藻含有碘,能清除血毒,因此治療瘡癰常用它,能徹底根除病根。牡蠣、澤瀉作為主藥,能起到降低和排泄的作用。用栝蔞根,是為了補充津液,讓水分順利排出。
此法治療小便不利,與不兼顧痰濕的五苓散不同。
大病痊癒後,經常唾液分泌過多,持續很久無法好轉,胃部感覺寒冷,應服用溫性丸藥治療,宜用理中丸。
胃中有熱,會吐出黃濁的痰液,這符合《金匱要略》中「但坐不臥」的十棗湯證候。胃中有寒,會吐出涎沫,這符合《金匱要略·痰飲篇》中小青龍湯證候。大病痊癒後經常唾液分泌過多,胃中並無上泛的涎沫,咽喉常感阻塞,所吐出的只是清水樣的唾液,這與吐涎沫略同,但症狀較輕緩。痰飲的吐涎沫,以吐出黃濁膠粘痰為好轉的標誌,經常唾液分泌過多者也應如此,這是寒邪退去,陽氣恢復的表現。
持續很久無法好轉,說明胃中微寒,不用溫藥很難自愈。但湯劑服用後很快排出體外,效果可能不佳,因此必須使用理中丸溫中,讓藥物長時間停留在胃中,而且一天服用三四次,逐漸化解,這樣宿寒就會去除,水腫也會消退。
傷寒痊癒後,身體虛弱,氣短,氣逆欲吐,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。
竹葉石膏湯組成:
竹葉(兩把)、石膏(一升)、半夏(半斤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粳米(半斤)、麥門冬(一升)
用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煎煮至六升,去渣,加入粳米,煮至米熟,湯成後去米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傷寒痊癒後,無論是從汗解還是從下解,都會傷及胃陰。中氣虛弱,胃納減少,因此身體虛弱,氣短。陰液受損,胃熱容易產生,胃熱上升,得不到津液的滋潤,所以氣逆欲吐。方中用竹葉、石膏清熱,人參、甘草和胃,生半夏止吐,粳米、麥門冬生津,只要津液逐漸恢復,胃熱就會消除,中氣也會恢復調和。
病人脈象已恢復正常,但傍晚時分略感煩躁,這是因為疾病剛剛痊癒,人體想要進食,但脾胃功能仍然虛弱,不能消化食物,所以導致略感煩躁。減少食量,症狀就會好轉,不必使用大黃等瀉下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