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13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139)

1. 陰陽易差後勞復篇

傷寒,陰陽易之為病,其人身體重,少氣,少腹裏急,或引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,膝脛急者,燒裩散主之。

燒裩散方

上取婦人中裩,近隱處,剪燒灰。以水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,小便即利,陰頭微腫則愈。婦人病取男子中裩燒灰。

婦人傷寒新差,男子與之交,餘邪從廷孔吸入宗筋,謂之陰易。男子病後與婦人交,餘邪由宗筋貫輸廷孔,謂之陽易,如俗所傳過癩者然。即云傷寒新差,即當證明所病者為何經,自來注家,多欠分曉。蓋三陽無寒濕,三陰多寒濕,而三陰證之新差,又必在寒盡陽回之期,未盡之濕邪,乃一變而成濕熱。苟令化熱之濕濁滲入前陰,輕則為淋濁,重則腐爛而內潰。

身體重者,太陰之濕象也。少氣者,濕傷氣也。少腹裏急,或引陰中筋攣,膝脛拘急者,寒濕在下也。熱上衝胸,頭重不欲舉,眼中生花者,濁熱上僭,清陽為之蒙翳也。取中裩近陰處燒灰和服,以濁引濁,使病從何處受,即從何處出。夫磁石引鍼,珀引燈芯,同氣相感也。

故食瓜而病者,治以瓜皮湯,食穀而病者,治以飯灰,其理同也。近世醫家,既不識病原之為濕濁,又不明同氣相感之理,無怪論及燒裩散,反憎其穢褻無理也。

大病差後,勞復者,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

枳實梔子豉湯方

枳實(三枚炙)梔子(十四枚)香豉(一升緜裹)

上三味,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取四升,內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六沸,去滓,溫分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若有宿食者,內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,服之愈。

大病差後,精氣消歇,靜以養之,猶恐本原之難復。若夫病後勞力,則百脈張而內熱易生,汗液泄而表陽不固。內熱生則不思飲食,表陽虛則易感風寒。煩熱在裏,則中氣易塞。風邪外襲,則表氣不濡。枳實以降之,梔子以清之,香豉以散之,而表裏自和矣。若以病後中虛,食入易停,便當從宿食治,但加大黃如博碁子大五六枚,不煩用大小承氣者,則以病後胃虛,不勝重劑故也。

傷寒,脈浮者,以汗解之,脈沉實者,以下解之。差已後,更發熱,小柴胡湯主之。(此條訂正)

傷寒差已,非謂病之自差也。大法脈浮者以汗解之。脈沉實者以下解之。可知「脈浮者」數語,當在「差已」上,傳寫倒誤也。若差已後更復發熱,表無太陽實寒,裏無陽明實熱,或由差後乏力多臥,表氣不張,脾藏留濕,不能不外達皮毛耳,故祗需小柴胡湯以解外,使濕去表和,其熱自退,此特為病後不勝重劑言之。不然,服枳實梔子湯,覆令微似汗,有宿食加大黃,前條已詳言之。

「脈浮者」數語,不幾成贅說乎!

白話文:

陰陽易後勞復篇

陰陽易

如果得了傷寒,又發生陰陽易這種病,患者會感到身體沉重、呼吸短促、下腹部裡急,或是牽引到陰部出現抽搐,熱氣向上衝到胸口,頭部沉重不想抬起,眼睛出現幻覺,膝蓋和小腿感覺緊繃。可以用燒裩散來治療。

燒裩散

燒裩散的配方是用女性穿過的內褲,取接近陰部的位置,剪下來燒成灰。用開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一小匙,一天三次。服用後小便會順暢,如果陰莖頭部稍微腫脹,病就會好。如果是女性生病,就要用男性穿過的內褲燒成灰來服用。

女性得了傷寒剛痊癒,如果和男性發生性行為,殘餘的邪氣會從男性尿道口進入女性的宗筋,這就稱為陰易。男性生病剛痊癒,如果和女性發生性行為,殘餘的邪氣會從宗筋進入女性尿道口,這就稱為陽易,就像民間傳說的過癩病一樣。這裡說的傷寒剛痊癒,應該要說明是哪一經的病,過去的註解大多沒有講清楚。因為三陽經不會有寒濕的問題,三陰經則多寒濕。三陰經的病剛痊癒時,一定是在寒氣消退、陽氣恢復的時期,未完全消除的濕邪就會轉變成濕熱。如果讓這些濕熱的濁氣滲入前陰,輕微的會變成淋濁,嚴重的會腐爛潰瘍。

身體沉重是太陰經有濕的表現。呼吸短促是因為濕氣傷了氣。下腹部裡急,或是牽引到陰部抽搐,膝蓋和小腿感覺緊繃,這是寒濕在下部的表現。熱氣向上衝到胸口,頭部沉重不想抬起,眼睛出現幻覺,這是因為濁熱向上侵犯,阻礙了清陽之氣。用接近陰部的內褲燒成灰調和服用,是用濁氣引導濁氣,讓病從哪裡來,就從哪裡出去。這就像磁石吸引鐵針,琥珀吸引燈芯,是同類相感應的道理。

所以,吃了瓜而生病,就用瓜皮湯來治療;吃了穀物而生病,就用米飯灰來治療,道理是一樣的。現在的醫生,既不了解病因是濕濁,也不明白同類相感應的道理,難怪談到燒裩散時,反而嫌棄它髒污、沒有道理。

大病初癒後的勞復

大病剛痊癒後,如果過度勞累,就用枳實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枳實梔子豉湯

枳實(炙烤過的三枚)、梔子(十四枚)、淡豆豉(一升,用布包起來)。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七升米漿水,先煮成四升,再放入枳實和梔子煮成二升,最後放入淡豆豉,再煮沸五六次,去除藥渣,溫熱分兩次服用,服用後蓋上被子,讓身體稍微出汗。如果有積食,就加入五六枚像棋子般大小的大黃,病就會好。

大病痊癒後,精氣虛弱,應該靜養來恢復元氣。如果病後勞累,會導致全身經脈擴張,容易產生內熱,汗液排出會使體表陽氣不穩固。內熱產生會讓人不想吃東西,體表陽氣虛弱則容易感受風寒。煩熱在體內,則中氣容易阻塞。風邪侵襲體表,則體表氣血不能濡養。枳實可以降氣,梔子可以清熱,淡豆豉可以疏散。這樣可以讓身體內外調和。如果因為病後腸胃虛弱,吃了東西容易停滯,就應該從治療積食入手。只要加入五六枚像棋子般大小的大黃就可以,不必使用大承氣湯或小承氣湯等猛藥,是因為病後腸胃虛弱,不能承受過重的藥劑。

傷寒發燒的處理原則

傷寒,脈搏浮在表面就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脈搏沉在裡面就用通下的方法來解除。病好之後,又發燒,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(這條是訂正過的)

傷寒痊癒,並不是說病自己就好了。基本原則是,脈搏浮在表面就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,脈搏沉在裡面就用通下的方法來解除。由此可知,「脈浮者」這幾個字,應該在「差已」上面,是抄寫時錯誤顛倒了。如果病好之後又發燒,體表沒有太陽經的實寒,體內也沒有陽明經的實熱,可能是因為病後身體虛弱,躺臥太多,體表氣血不暢,脾臟留有濕氣,濕氣不得不從皮膚毛孔散發出來。因此只需要用小柴胡湯來疏解體表,使濕氣消退,體表氣血調和,熱就會自然消退。這主要是針對病後不能承受猛藥的情況而言的。不然,用枳實梔子湯,服用後蓋上被子讓身體稍微出汗,如果有積食就加入大黃,這些前面都已經詳細說明了。

「脈浮者」這幾個字,不是很多餘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