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30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30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小柴胡湯方

柴胡(半斤)黃芩、人參、甘草(炙)、生薑(各三兩)半夏(半升)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若胸中煩而不嘔者,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一枚。若渴者,去半夏加人參,合前成四兩半,加栝蔞根四兩。若腹中痛者,去黃芩加芍藥三兩。若脅下痞硬,去大棗加牡蠣四兩。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,去黃芩加茯苓四兩。若不渴,外有微熱者,去人參加桂枝三兩。溫覆取微汗愈。若欬者,去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五味子半升,乾薑二兩。

從來治傷寒者,凡見小柴胡證,莫不以「少陽」二字了之。試問所謂少陽者,手少陽乎,抑足少陽乎。竊恐仲師而後無有能言之者,此正中醫不治之痼疾,貽笑於外人者也。吾謂此當屬手少陽三焦。手少陽三焦,唐容川概謂之網油,非也。《內經》云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

」如霧者,淋巴管中水液排泄而出,已化為氣,未受鼻竅冷空氣者也。如漚者,淋巴管中始行排泄之水液,含有動氣者也。如瀆云者,即腎與膀胱之淋巴系統,西醫直謂之輸尿管。水由腎藏直接膀胱而外泄,故《內經》謂之「決瀆之官」。蓋太陽之脈,夾脊抵腰中,而三焦直為太陽寒水之徑隧,如瀆之下焦,即從腰中下泄太陽之府,此可見太陽之病關於少陽者,三焦為之主也。本節所列證象,全係夾濕。

太陽汗液,不能透發留著皮裏膜外,濕甚則生表寒,血熱內亢是生表熱,故其病為往來寒熱。「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」者,氣為濕阻。柴胡以散表寒,黃芩以清裏熱,濕甚生痰則胸脅滿,故用生薑、生半夏以除之。中氣虛則不欲飲食,故用人參、炙甘草、大棗以和之,此小柴胡湯之大旨也。

「胸中煩而不嘔」,是濕已化熱,故去半夏、人參,加栝蔞實以消胃中宿食,而濕熱清矣。若渴者,津液少也,故去半夏加人參、栝蔞根以潤之。腹中痛則寒濕流入太陰而營分鬱,故去苦寒之黃芩,加疏達血分之芍藥以和之。脅下痞硬,下焦不通而水逆行也,故去滋膩之大棗,用牡蠣以降之。

心下悸小便不利,是為水氣淩心,故去黃芩,加茯苓以泄之。「不渴,外有微熱」者,內有濕而表陽不達也,故去人參,加桂枝以汗之。欬者,濕勝將成留飲也,故去人參、大棗之培補,加五味、乾薑以蠲飲。

血弱氣盡,腠理開,邪氣因入,與正氣相摶,結於脅下,正邪分爭,往來寒熱,休作有時,默默不欲飲食,藏府相連,其痛必下,邪高痛下,故使嘔也。小柴胡湯主之。服柴胡湯已,渴者,屬陽明也。以法治之。

太陽部分,為肌表兩層,表氣統於手太陰肺,衛氣所從出也。肌腠統於足太陰脾,營氣所從出也。營衛兩傷,不獨表氣不固,肌理亦不密,病邪直薄太陽陷於脅下。脅下者,寒水之藏所居也。正氣從裏出表,與外邪相抗,邪氣勝,則生表寒,正氣勝,則生表熱。休作有時之由,古未有能言其意者,蓋病雖起於營衛兩虛,惟兩虛之中,必有一勝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小柴胡湯組成:

柴胡(半斤)、黃芩、人參、炙甘草、生薑(各三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)。

用法: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加減法:

  • 若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實一枚。
  • 若口渴,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,使人參與其他藥材總量達到四兩半,再加入栝蔞根四兩。
  • 若腹部疼痛,去掉黃芩,加入芍藥三兩。
  • 若脅下痞塊堅硬,去掉大棗,加入牡蠣四兩。
  • 若心悸且小便不利,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四兩。
  • 若不口渴,但體表微熱,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三兩,溫暖覆蓋取微汗,至病癒。
  • 若咳嗽,去掉人參、大棗、生薑,加入五味子半升,乾薑二兩。

以往治療傷寒,凡是見到小柴胡證,都簡單地歸為「少陽」二字了事。試問所謂的少陽,是指手少陽經還是足少陽經呢?恐怕自仲景之後,就沒有人能清楚地解釋了。這正是中醫難以自圓其說、被人恥笑的痼疾。我認為,小柴胡湯所治的少陽,應當是手少陽三焦經。唐容川將手少陽三焦概括為「網油」,這是錯誤的。《內經》說:「上焦如霧,中焦如漚,下焦如瀆。」「如霧」是指淋巴管中水液排泄而出,已氣化,尚未受到鼻腔冷空氣的影響。「如漚」是指淋巴管中開始排泄的水液,含有動氣。「如瀆」是指腎臟和膀胱的淋巴系統,西醫稱之為輸尿管。水液從腎臟直接進入膀胱然後排出體外,所以《內經》說三焦是「決瀆之官」。太陽經脈,沿著脊椎到達腰部,而三焦經正是太陽寒水流經的通道,如同下焦的「瀆」,從腰部向下流注太陽經的府舍,由此可見太陽經的病症與少陽經相關,而三焦經是其主要的臟腑。本節所列的證狀,都屬於夾雜濕邪。

太陽經的汗液不能透發,停留在皮膚內膜外,濕邪嚴重則產生表寒,血熱內盛則產生表熱,所以病症表現為往來寒熱。「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喜嘔」這些症狀,都是氣機被濕邪阻滯。柴胡疏散表寒,黃芩清利裡熱,濕邪嚴重則生痰導致胸脅滿,所以用生薑、半夏來除濕化痰。中氣虛弱則不欲飲食,所以用人參、炙甘草、大棗來補益脾胃,這就是小柴胡湯的主要功效。

「胸中煩悶但不嘔吐」,是濕邪化熱,所以去掉半夏、人參,加入栝蔞實以消解胃中宿食,使濕熱得以清除。若口渴,則津液不足,所以去掉半夏,加入人參、栝蔞根以滋潤。腹部疼痛,是寒濕流入太陰經而營氣鬱滯,所以去掉苦寒的黃芩,加入疏通血分的芍藥以調和營氣。脅下痞塊堅硬,是下焦不通而水液逆行,所以去掉滋膩的大棗,用牡蠣來抑制逆流。

心悸和小便不利,是水氣凌犯心臟,所以去掉黃芩,加入茯苓以利水消腫。「不口渴,但體表微熱」,是內有濕邪而表陽不達,所以去掉人參,加入桂枝以發汗。咳嗽,是濕邪較盛將要形成留飲,所以去掉人參、大棗的補益,加入五味子、乾薑以化痰利水。

血氣虛弱,肌膚疏鬆,邪氣乘虛而入,與正氣相搏,結聚於脅下,正邪相爭,導致往來寒熱,發作時間不定,默默不欲飲食,臟腑相互連繫,疼痛必向下傳,邪氣在上則痛在下,所以會嘔吐。小柴胡湯主治此症。服用小柴胡湯後,若口渴,則屬於陽明經證,應當根據陽明經的治療方法處理。

太陽經包括肌膚表層,表氣歸屬於手太陰肺經,是衛氣出入之處。肌膚歸屬於足太陰脾經,是營氣出入之處。營衛兩虛,不僅表氣不足,肌膚也疏鬆,病邪直接侵犯太陽經而陷於脅下。脅下是寒水聚集之處。正氣由裡向外,與外邪抗爭,邪氣盛則產生表寒,正氣盛則產生表熱。發作時間不定的原因,古人沒有人能解釋清楚,蓋因雖然疾病始於營衛兩虛,但在兩虛之中,必有一者較為盛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