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穎甫

《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》~ 《傷寒發微》 (29)

回本書目錄

《傷寒發微》 (29)

1. 《傷寒發微》

太陽病,先下而不愈,因復發汗,以此表裏俱虛,其人因致冒,冒家汗出自愈。所以然者,汗出表和故也。得裏未和,然後復下之。

太陽病本不應下,先行誤下,裏氣先虛,因復發汗,表氣再虛,然下後之發汗,水氣業經下陷,有所牽制,雖發汗而汗必不暢。於是陽氣不得暢行於表,而鬱冒於上,必待汗液大泄,而鬱冒始解。所以然者,皮毛既開,陽氣之鬱冒於上者,始得散佈而出也。故治病之要,病在表者當先解表,表解後見裏未和,然後用承氣湯以下之。

若清便自調者,則一汗可愈,無容再議攻下矣。
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微,必先振慄,汗出乃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。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(此條訂正)

師言太陽病未解,初未嘗言欲解也。脈陰陽俱停不可通,「停」實「微」字之誤,玩下文但陽脈微,但陰脈微兩層,其誤自見。按脈法云:「脈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。」又曰:「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當戰而汗出也。」浮緊為太陽本脈,芤則為營氣微,微則血中熱度不高,陽熱為表寒所鬱,不能外達,必待正與邪爭而見寒戰,乃能汗出而愈。「脈陰陽俱微」者,氣血俱微,即脈法所謂本虛也。

至如「但陽脈微者」,陰液充足,易於蒸化成汗,故先汗出而解。「但陰脈微者」,津液不足,中脘易於化燥,故下之而解也。張隱庵不知「停」字為「微」字之誤,漫以「均」字釋之,並謂表裏之氣和平。不知正氣內微,勉與表寒相抗,至於振慄,然後發熱汗出而解,一似瘧發之狀,其表裏之不和平,顯然可見,則張注不可通也。脈法又云:「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,汗出而愈。

」所以然者,以陽氣本旺,表寒不能相遏,故能不待寒戰,自然汗出而解。此正與陰陽俱微相反,病之當戰汗出而解,與不待戰而自汗解者,可以得其標準矣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營弱衛強,故使汗出。欲救邪風者,宜桂枝湯。

邪風,即飲酒當風,汗出當風所受之風邪。邪乘皮毛之開,內襲肌理,肌理閉塞,而孫絡中血熱與之相抗,因而發熱。血熱內蒸,皮毛不閉,故汗常出,此即太陽中風之本病。此節所謂「營弱衛強」者,即肌理不開,皮毛獨疏之謂,非於中風之外,別有所謂邪風也。又按脾為統血之藏,外主肌肉,肌理為孫絡叢集之處,而為裏陰從出之道路,故謂之營,西醫所謂微絲血管也。惟其營弱,故裏汗閉而不出,惟其衛強,故表汗獨泄也。

傷寒五六日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,心煩,喜嘔,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腹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不渴,身有微熱,或欬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發微》

太陽病,一開始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卻沒有痊癒,又再次發汗,導致表裡都虛弱,因此引起感冒症狀,感冒後自己大量出汗而痊癒。這是因為出汗使體表溫和的緣故。但裏證(內在病症)沒有調和好,才再次使用下瀉的方法。

太陽病本來不應該用下瀉的方法,一開始錯誤地使用了下瀉法,導致裡面的氣虛,又再次發汗,表面的氣也更加虛弱,然而下瀉後發汗,體內的津液已經下降,受到一定的限制,即使發汗,汗也不會暢快。於是陽氣無法暢通於體表,而鬱結在體表之上,必須等到汗液大量排出,鬱結的症狀才能解除。這是因為皮膚毛孔已經張開,陽氣鬱結於體表上的部分,才能散佈出去。所以治療疾病的關鍵,表證(外在病症)應先解表,表證解除後,如果發現裏證沒有調和,然後再用承氣湯來下瀉。

如果大便自然通暢,那麼只要出一身汗就可以痊癒,不必再考慮攻下瀉藥。

太陽病沒有痊癒,脈象陰陽都微弱,必定先會寒顫,出汗後才能痊癒。但是陽脈微弱的人,先出汗就能痊癒;陰脈微弱的人,用下瀉的方法就能痊癒。如果要使用下瀉的方法,應該用調胃承氣湯。(此條已訂正)

老師說太陽病沒有痊癒,一開始並沒有說想要痊癒。脈象陰陽都停滯不通,「停」字實際上是「微」字的錯誤,「停」字應改為「微」字。從下文「但陽脈微者」、「但陰脈微者」兩句來看,這個錯誤很明顯。根據脈診法,「脈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。」又說:「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當戰而汗出也。」浮緊是太陽病的本脈,芤則是營氣微弱,微弱則血中熱度不高,陽熱被表寒所鬱結,無法外達,必須等到正氣與邪氣相爭而出現寒顫,才能出汗而痊癒。「脈陰陽俱微」者,氣血都微弱,就是脈診法上說的本虛。

至於「但陽脈微者」,陰液充足,容易蒸發成汗,所以先出汗就能痊癒;「但陰脈微者」,津液不足,中脘容易乾燥,所以用下瀉的方法就能痊癒。張隱庵不知道「停」字是「微」字的錯誤,隨便用「均」字來解釋,並說表裡之氣平和。不知道正氣內虛,勉強與表寒相抗,直到寒顫,然後發熱出汗而痊癒,樣子像瘧疾發作一樣,其表裡的不平和,顯而易見,所以張隱庵的注釋是不可通的。脈診法又說:「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,汗出而愈。」這是因為陽氣本來就旺盛,表寒不能阻遏,所以不需要寒顫,就能自然出汗而痊癒。這正好與陰陽俱微相反,疾病需要寒顫後出汗痊癒的,與不需要寒顫而自然出汗痊癒的,可以據此得到標準。

太陽病,發熱出汗,這是營氣虛弱,衛氣旺盛,所以導致出汗。想要治療邪風,應該用桂枝湯。

邪風,就是飲酒後受風,出汗後受風所導致的風邪。邪氣乘著皮膚毛孔張開的機會,侵入肌理,肌理阻塞,而孫絡中的血熱與邪氣相抗,因此發熱。血熱內蒸,皮膚毛孔不閉合,所以汗經常出,這就是太陽中風的本病。這節所謂「營弱衛強」者,就是肌理不開,皮膚毛孔獨自疏鬆的意思,不是在中風之外,另有所謂邪風。又按脾臟是統攝血液的臟器,外主肌肉,肌理是孫絡聚集的地方,也是裏陰氣從此輸出的通道,所以稱為營氣,西醫所謂的微血管。因為營氣虛弱,所以裡面的汗液閉塞不出,因為衛氣旺盛,所以表面的汗液獨自排出。

傷寒五六天,中風,往來寒熱,胸脅部感到飽滿疼痛,默默無言不想吃東西,心煩,想嘔吐,或者胸中煩悶但不嘔吐,或者口渴,或者腹部疼痛,或者脅下痞塊堅硬,或者心下悸動,小便不利,或者不口渴,身體有微熱,或者咳嗽,小柴胡湯可以治療。